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
2016-12-13汤慧明
汤慧明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如今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发展。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一一内化”的过程,而伴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活动,将是“操作——表达——抽象——概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是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那么怎样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呢?
一、让学生动手凭直观获得感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知道,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作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小学生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凭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操作。
如:讲《9加几》,指导学生先在盒里放几个皮球,在盒外放几个皮球,问一共有多少皮球?应该从哪里去拿皮球?拿几个皮球放到哪里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9个皮球加JE2个皮球,是从盒外2个皮球中拿出1个皮球放到盒里凑成10个皮球的初步印象。
二、让学生动脑,把感知内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
仍然以《9加几》为例,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先拿1个皮球放到盒子里?盒外的皮球分成1和几?盒里是多少个皮球?再加上1个皮球是多少个皮球?”让学生动脑思考。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获得的感知进行内化,学生既看到了“凑十法”的演示过程,又理解了“凑十法”的方法,在脑海中唤起并形成表象。
三、让学生动口。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继续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说出:“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并且在以后几个例题中,联想例1分层次进行操作,说口算方法、思考填空,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从而完成《9加几》的教学任务。
四、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既然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在引导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取的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定要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走过场、摆花架子。
(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动手操作,应告诉学生课前要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操作时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让学生操作要有步骤,统一行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三)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适度。它既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那就应该紧紧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恰当、合理地安排。适度就是每一项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教师要控制好时间,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准。
总之,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