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素养核心
2016-12-13傅国亮
文/傅国亮
核心素养与素养核心
文/傅国亮
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启动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它是一个整合了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核心素养不是教育之外的东西,更不是与素质教育对立的东西,它是为深化实施素质教育而研制的,是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体系。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标准体系。由此,世界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个新的走向,教育标准形式逐步发生变化。
教育部高层表示,中国将借鉴国际上的核心素养体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并把它融入教材和课程中去,还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充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当中,进一步增强课程标准的思想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对于核心素养体系,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又决定培养人方向的不同。例如,新加坡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以个人发展为导向;芬兰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以终身学习为导向;而我国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历史节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抽象而不具体。比如“五方面说”。教育部认为素质教育应当从五个方面入手: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劳动实践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概念基本上只是指示了方向,但是不易操作。研究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些都需要具体化和基础化。林崇德教授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总课题组组长,他在2013年5月份接受任务的时候,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找他谈话,提了两条要求:一、把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二、坚持科学性原则、实在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明确研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将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
在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进行考察时,重申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新的指标体系,关注维度的核心是什么,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印度诗人、文学家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也就是说,教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什么是人?这是一个基础性概念,但又是一个核心概念,不同学者对于“人”作出的解释也是不同的。化学家认为,人是碳原子的产物;生物学家认为,人是细胞的聚集体;人类学家认为,人是体表特征的缓慢积累;文学家认为,人是唯一知道羞耻或者需要羞耻的动物;社会学家认为,人是他归属社会依次更替的塑造者;哲学家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而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于人的定义更值得我们深思,他认为,人是他吃进去的东西。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具备学术性,但是它蕴含着一个深入浅出的大道理。我们细想一下,人是由最初的受精卵发育而来,那么这其中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人在不断地吸收营养,从而不断地发育,成长为胎儿、婴儿,最后长大成人。人吃进去的东西应该是指精神食粮,因此,人就是他自己吃进去的东西,也就是说吸收消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就会发展
成为具有什么样精神品貌的人,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学生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在化学上有这样一个结论,即结构决定性质。供给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也应该有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学生精神成长的结果。
>>傅国亮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国家督学
在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清单中,除了有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英国莎士比亚的著作等,还有一本必读书目竟然是《共产党宣言》。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一本宣判资本主义死刑的宣言书。这说明美国人在给高中生建立精神食粮上认为需要一个这样的结构。还有英国人推荐给中小学生的书目,这些书目并不是官方所给出的,而是在媒体讨论中形成的书目。这些书有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是关注人生和探究复杂人性的。例如其中有一本书《等待戈多》,书中所讲的内容是两个男人在等待戈多,但是戈多始终没有出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等待。人的一生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等待一份工作,等待快乐,最后等待死亡。
西方教育中更注重学生的人生观和人性观,而我国中小学生素养的核心则是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科学和能力素养、精神素养组合而成。研究构建以人文素养为主的核心素养体系、课程体系、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基础教育才是最关键的。十年的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涉及和改革中小学课程的纹理结构。流行的课程结构是必修与选修、必选与任选和选定性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而课程的纹理结构恰恰被忽略了。当下基础教育的缺失,正是因为缺少了对学生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非常不赞成将古诗文全部撤出中小学语文课本,尖锐地指出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和培育素养核心、人文素养的使命。而语文工作者必须有教育的理想和情怀,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使学生们成为具有中国思维的新一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