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笔人物画教学(二十三)

2016-12-12梁文博

老年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墨线明度底色

□ 梁文博 袁

中国工笔人物画教学(二十三)

《踏歌图》 宋·马远

古人在论重彩和淡彩时指出:重彩金石之色,色厚易滞;淡彩多草木之色,色轻易薄。因此,要求重彩要重而不滞,淡彩要淡而不薄,而两者都要求厚。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上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勾填法;一种是勾勒法。

勾填法

勾填法,是先用较深的墨线勾好人物的形象、衣纹,然后,沿着墨线内缘填进各种需要的颜色。上色时要特别小心覆盖力强的颜色,如白粉、朱砂、石青、石绿等,既不许侵犯原来的墨线,也不许颜色与墨线有一点距离。填色不一定都是单线一涂,有时还要分出厚薄、浓淡、明暗。故而,勾填法往往比勾勒法需要更大的耐心且要熟练。

勾勒法

勾,是用墨线勾出物体的轮廓,是工笔画的第一步。勒,是在绘画过程中,当墨线被颜色掩盖后,需要重新用墨或相应的颜色将轮廓勒出。勾勒法上色时,可不必考虑墨线被覆盖(当然,颜色上到墨线轮廓以外也是败笔),用草色或较薄的石色上色,色上完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原有的被覆盖而模糊的墨线重新勾一遍,以提出精神(有人称为“醒一醒”)。五官肌肤部位,用赭石或朱勒后可加强真实感。石青上勒胭脂、草绿上勒铁朱(赭石+墨),很出效果。

晕 染

工笔画上色,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的动作名曰“染”:用一支笔蘸色,顺着画面需要的部分由上往下、由左至右,然后,趁其色未干时,用另一支笔(洗过清水的干净笔)把色晕开,使其产生浓淡层次的变化,故又叫晕染。需要特别讲究的是:第二支笔在将色晕染开来时,只能用笔尖和笔腰部位引,而不能用笔根部位擦,否则会破坏染色时愉快而美好的效果,使制作过程流于粗俗。

染,有层染、罩染、接染、点染和套染等几种技法。

层 染

工笔人物画上色,一般很少一次完成,大都用“层染”的方法。一种颜色总是由浅入深,分多次层层加深,一直到颜色染足为止。即便是重彩,上

石青、石绿、朱砂等色也要薄施,不能一次涂成。乌黑的头发、须眉,也不是一次涂就的。层染出来的颜色容易涂匀净,层层加深的过程使得画者对色彩效果的考虑和把握有了余地。中国画颜色不比油画颜色,色墨涂上很难拿掉,故而先淡一些还可以逐层加深,过深则很难补救了。还有是色彩的效果问题,这样层层染就的颜色,即使色相再淡也会有一种浓厚的感觉。

罩 染

用草色覆盖,基本上平涂,使画面透露出底色叫“罩”。工笔人物画中两种不同颜色的调和,有时就用罩染的方法。如调和紫色时先涂上一层青色的底色,然后再罩上一层胭脂或洋红,由于底色的渗透,红与青自然重叠而融和为一种紫色的色调。由于这种罩出来的色彩效果与直接调和出来的色彩效果有着精妙的微差,故可以视画面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

要使画面产生明暗、深浅多种层次的效果,也要用这种方法。如淡彩中淡红色的衣服,先在褶皱暗处用较深的洋红或胭脂涂,然后罩上淡红的颜色,自然产生浓淡层次的体积感。脸色、肌肤要有立体感,也是先用淡墨或赭墨在暗处染好层次,然后罩上一层肉色,罩染后就好像一次涂成一样。这种方法也有先罩后染的,即先涂上一层基本色,然后在这个色调的基础上用同种色或类似色层层加染,染出明暗、深浅层次,也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一般淡彩可用这种方法。重彩只宜先染后罩,因为石色系粉质,先罩后染易动摇底色。

另外,朱砂、石绿等石色要使色彩更鲜艳、厚润,也必须用草色罩染。

接 染

使两种不同颜色相互自然地衔接起来叫“接染”,即先用一种颜色(须饱满)涂上,接着再用另一种颜色趁湿接染,一气呵成。接染时要考虑到两种颜色的厚度,粉色接染的两种颜色都必须是粉色,水色与粉色相互接染的效果是不好的。工笔人物用套染,也可以产生接染的效果。

点 染

用一支笔染色,笔身先蘸满清水或粉水,然后笔尖蘸上要画的颜色,上色时从该重的地方点下去,自然产生浓淡层次的变化。

套 染

套染,是先将毛笔蘸有饱满的颜色,接着向要衔接的方向涂去,然后,用另一支干净的毛笔蘸满清水,逐渐将颜色向同方向拖过去,使颜色渐变渐淡,产生从有到无的效果,待干后,再将另一种颜色由接染的另一边如此法引向衔接的部位,也是从有到无。这样,干后也会达到接染的效果。

色彩的配合要达到美的效果,明度的浓淡也很重要。一种颜色反映到我们眼睛里来,分量多少不一,明暗差别很大。如从白色、淡灰、深灰到黑色,可以有很多层次,这是仅有明暗而没有颜色的明度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科学家通过计算可以解决的,其艺术性也就在于它的微妙差别所起的作用。因此,色相不同而明度相同的色彩配合,效果不太容易处理好,而色相相同或相近、明度差别适度的色彩相配合,效果反而较好。掌握明度,在设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除草色有显著的明度差别外,色彩本身也有其固有的明度。色彩明度,白色最亮,黄色仅次于白色,黄绿和红橙居中,紫色最低,差不多和没有明度的黑相近。明度差别较小,对比上使主题不能突出,层次不能分明。有时画面色彩用得虽然很多,但如果都处在同一个明度上,色彩效果也不明显。

猜你喜欢

墨线明度底色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墨线
关于小便器洗净功能试验方法中墨线画法的探讨*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顺着“墨线”拉大锯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印刷颜色的明度预测评价
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