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儿童学会愉悦歌唱
2016-12-11朱臣
朱 臣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心幼儿园 浙江绍兴 312300)
游戏让儿童学会愉悦歌唱
朱 臣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心幼儿园 浙江绍兴 312300)
幼儿园歌唱活动能让孩子学习唱歌技能,掌握音乐要素,发展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如何有效地破解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师在台上热情高涨、手舞足蹈,孩子却始终无动于衷或慵懒附和”的教师唱“独角戏”现象,是我们提高音乐领域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众多的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游戏这一途径,能帮助我们解决歌唱教学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梳理歌曲类型,“量身而择”游戏方式,让幼儿轻松记忆,掌握歌词
《指南》在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目标二中就提到“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首先要梳理不同类型的歌曲作品,通过适宜的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歌词。[1]
1.一一对应游戏法
一般来说,幼儿最容易掌握的是游戏歌曲,其次是叙事歌曲,再次是抒情歌曲。根据歌曲类型选择适宜的游戏方式,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掌握歌词。
(1)角色探究法——做做玩玩更快乐
角色探究法较多运用于游戏歌曲中,比如,“中班歌曲《小猫去钓鱼》歌词内容四句话“小猫去钓鱼,小猫去钓鱼;钓呀钓呀钓了许多鱼;一条鱼、两条鱼、三条四条五条鱼;钓呀钓呀,钓了许多鱼!”活动中,教师挥舞鱼竿,幼儿化身为小鱼,教师反复哼唱带领幼儿玩“小猫钓鱼”的游戏,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不知不觉熟悉歌词。”一般来说,游戏歌曲内容都比较易于理解,待孩子在游戏中反复倾听后,再采用“感知澄清——完整感受——巩固完善”方式掌握歌词。
(2)音画转换法——摆摆唱唱更清楚
“音画转化法”顾名思义及用形象的图谱来帮助幼儿感知旋律、理解歌词,常用于歌词比较复杂的叙事歌曲。
比如,中班歌曲《鸭子上桥》,两段歌词中有数数特别是倒数的内容,旋律中又有间奏。在教授时,教师设计可以抽拉的环形图谱,通过有节奏地抽拉,直观的表现鸭子上桥、下桥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2.综合运用游戏法
抒情歌曲内容更复杂,前面所提及的各种游戏手段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比如大班歌曲《秋天多么美》,三段歌词的开始和结束完全相同,可利用多种游戏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策略一:图谱填充,理解歌词。教师事先出示一个呈现歌词开始和结束但中间部分留白的图谱,让幼儿观察发现,这是一副不完善的歌曲图谱,需要幼儿补充完整。如此,幼儿便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范唱,并进行图谱填充来理解歌词。
策略二:图谱匹配,创编歌词。幼儿在欣赏教师范唱下掌握第一段歌词,接着出示第二段图谱,在比较发现第一、二段歌词图谱首尾一致、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再引导幼儿根据中间段落图谱的提示和猜想,自主创编第二段歌词。
二、细化活动目标,“量身定制”游戏情节,让幼儿积极探究,自主学唱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与机会,引导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通过精心的游戏设计,帮助幼儿感受歌曲本身的情感意境、旋律、节奏等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元素。
1.多个游戏相容,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渲染彰显目标
中班歌曲《理发师》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旋律欢快,教师将目标定位于:“①感受歌曲的幽默与诙谐,体验理发师的成功与快乐;②学习用断顿的唱法演唱歌曲!”在目标定位下,教师设计三个层层相扣的游戏,从而解决体验情感、掌握唱法的目标要领,具体如下:
第一步:初步学唱——游戏“我是理发师”
学唱开始,教师化身为理发店老板后,通过一系列的情境提问,引导幼儿用轻快的声音反复学唱。
第二步:再次演唱——游戏“招聘理发师”
学唱几遍后,教师利用延续需要“招聘理发师”游戏情境加强刺激。幼儿在“老板”的“激将”下,始终专注、投入地进行演唱。演唱过程中,教师还随机融入了“断顿”唱法的要求,引导幼儿“自我纠错”,对成为“理发师”的渴求,让所有幼儿都更为“卖力”地演唱。[2]
第三步:反复练唱——游戏“设计新造型”
学唱到了最后,当大屏幕突然显现班中一个孩子的新发型形象,孩子们在惊叹之余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充满了期待。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不断出现的愈来愈有趣的“新发型”反复刺激,鼓励幼儿不断完善自己的演唱成果。
2.单个游戏重复,要求步步深入,逐一化解达成目标
有时候游戏也可反复使用,但关键是在每个环节中都不能丧失游戏潜在的教学作用,如大班歌曲《哈哈镜》,教师将关键目标定位于:“在听听、玩玩、说说中,控制气息掌握双声部的演唱。”演唱中,教师由始至终只创设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情境,支持幼儿饶有兴趣地反复学唱,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次“照镜子”,教师提问:“刚才照了几面镜子?”(目的:明确第一声部歌词内容)——第二次“照镜子”,教师提问:“照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目的:感受四句音乐高低旋律变化)——第三次“照镜子”,教师提问:“照一照?”幼儿回答:“变高了(变矮了、变胖了、变瘦了)”(目的:明确第二声部说唱内容)——第四次“照镜子”,教师引导幼儿问:“照一照?”教师回答:“那个~~~变高了(变矮了、变胖了、变瘦了),教师提问:“现在和我们刚才玩游戏说的什么地方不一样?(目的:感受双声部合作时第二声部加入衬词的唱法。)[3]
三、尊重幼儿特性,“量身剪裁”游戏策略,让幼儿尽情游戏,愉悦练唱
《指南》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或不切实际地训练。”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特性使用游戏策略,让游戏真正为练唱服务。
1.结合中班幼儿思维特点——语境提示法
我们总试图让幼儿在练唱过程中,表现出“热情”或“专注”的状态,其实,强调幼儿为主,并不说明对幼儿不可做任何提示,有时候趣味性的语言情境创设,能让幼儿更有效地投入到演唱活动中。下面就以对比方式说明:中班歌曲《理发师》见表1
2.结合大班幼儿创造水平——填充创造法
很多时候,在练唱环节教师就急于要求幼儿创编与表演。《指南》在“表达与创造”目标1“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建议中就提出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可见,让幼儿“享受表达的流畅与愉悦”比提升难度加强创造更重要。如果忽视幼儿能力水平,一味增加挑战,只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下面就以对比方式说明:大班歌曲《我的小花园》见表2。
表1
表2
表3
3.结合大班幼儿兴趣需要——音节玩唱法
《指南》艺术领域目标之一就是:“当幼儿哼哼、唱唱、跳跳时,不应过多限制幼儿或给其精神压力,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参与的条件和机会。”过于注重形式化、统一化的技能传授,势必会削弱幼儿对歌曲的感受。下面就以对比方式说明:大班歌曲《夸家乡》见表3。
教学实践证实了,游戏化教学策略激励着孩子们“想唱”、“爱唱”、“会唱”、“乐唱。”同时,在实践中,孩子快乐的歌声激励着教师努力让“游戏教学”孕育的价值最大化,相信我们的“歌唱教学游戏化”这一游戏化教学之路一定会帮助孩子们快乐地歌唱!
[1]许卓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秀萍.一种经验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大学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