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墓冢今何在
2016-12-10郁乃尧
◎ 郁乃尧
江南四大才子墓冢今何在
◎ 郁乃尧
江南四大才子其实就是“吴中四才子”的演变,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四人的生平《明史·文苑》中均有记载,都是吴县(今苏州)人,逝世后又均安葬在家乡苏州,但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变迁,吴中四才子墓如今在何处呢?
无可置疑的唐寅墓
唐寅(1470~1523),苏州人,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自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问世以来,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伯虎也成了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苏州桃花坞大街有条小巷名为唐寅坟,邻近廖家巷又存有唐寅祠遗址、市郊横塘有五百年历史的唐寅墓。那么唐伯虎的墓地终究在何处呢?
唐伯虎祖籍晋昌,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阊门皋桥开设酒铺。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放浪不羁。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苏、浙、皖、湘、鄂、闽、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明正德四年(1509),唐寅36岁时选中家乡城北桃花坞,建了优雅清闲的家园。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唐寅晚年,终日与宾客狂饮,后又“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每年春天,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
明嘉靖二年(1523),唐伯虎54岁,身体每况愈下。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触动了唐寅心境,回家后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被草草安葬在桃花坞。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由生前好友集资,迁葬到苏州西郊横塘乡旺(后误传为王)家村祖坟群。祝枝山撰写的墓志铭文中写到“寅迁葬横塘”,并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由此可见如今唐寅墓园内墓冢是无可置疑的,而且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唐寅的墓冢一直留在旺家村。
有记载的第一次重修唐寅墓,是在明崇祯十六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七人到苏州凭吊唐寅墓,见墓地荒芜,牛羊践踏,于是出资整修,“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清嘉庆六年,长沙人唐仲冕任吴县知县,他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修了石碑、石亭,石碑上书“明唐解元之墓”,此碑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除了修墓,唐仲冕还修编了《六如居士全集》,把唐伯虎的作品收录其中,使后人得窥全貌。
唐寅墓园地处横塘解放西路,1956年,唐寅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苏州市文保所对其进行了大修。整修一新的唐寅墓园占地9300平方米,共三进:第一进“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桃花仙馆大门内墙左右两侧陈列五块唐寅书画碑刻,唐寅书于弘治乙丑二月,均是从桃花坞唐寅故居、唐寅祠中保存下来的珍品。第二进“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第三进“六如堂”,因唐寅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北为墓冢,占地约一亩,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而“明”字的“日”旁,写为“目”字旁,这正是当年避讳明代的“明”字之作。
唐寅墓园陈列了有关唐伯虎的正史和野史资料,放置唐寅故居沙盘,还增加了苏州评弹等演艺表演,向参观者讲述民间传说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在唐寅墓园旁修建了秋香园,满足了人们让唐伯虎与秋香相依相伴的民间愿望。
夷为平地的祝枝山墓
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的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明代嘉靖五年(1526)祝枝山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祝允明(1460~1526年),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做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直到55岁才谋得一官半职,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乡。祝枝山疾书成章,尤工书法,名声甚大,但他为人豪爽,常召集友人畅饮;他好色喜赌,向他求文或书法的,竟多贿妓而换取。好友唐伯虎于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如今唐寅墓园六如堂侧房陈列祝枝山的书法作品《桃花庵歌》。
祝枝山墓地再也无从寻访,但祝枝山在家乡留有多处墨迹。祝枝山书写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他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是留给后世最好的纪念。
沧桑无比的文徵明墓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他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文徵明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冢在陆慕镇文陵村李家浜。墓冢坐东朝西,呈椭圆型,直径约三米,封土高出地面一米左右。整个墓区内杂草茂盛、杂树横生,坟冢四周的青石砌筑已裂开了几条大口子,墓前有月牙形照池,故墓地平面呈端砚状。原有神道及墓碑、华表、石兽、翁仲等,现石构件均已不存。1984年3月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徵明墓显得沧桑无比,黑底红字,上书“明公文徵明之墓”。只是碑上的“明”字左侧的“日”字全部变成了“目”字,凭空多了一横,以示避讳明代的“明”字。据苏州市文管会人员透露,文徵明墓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修复原貌。
文徵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徵明幼时并不聪慧。文徵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岁未能考取。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以戏墨弄翰自遣。他为人平和、耿直,巡抚俞谏见他穿衣破旧,准备送些银两给他添衣,文徵明拒不收银,笑着说:我的衣服遭雨淋而已。
他晚年声誉卓著,为“吴门画派”重要成员。他所绘山水、花鸟、竹果无不精工,以细致取胜,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特殊地位,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而富贵人向他索画,往往“不易得片褚”,尤不肯给予王府官员。有的王爷赠他珠宝玉器,竟“不启封而还之”。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写墓志铭,最后一次他书写未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难寻踪迹的徐祯卿墓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徐祯卿是明代文学家、诗人,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誉为“吴中诗人之冠”。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代正德六年(1511)卒于京师,年仅33岁,据说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但该地早已变迁,无从寻觅,有待文物考古部门查证。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年时代即已“工诗歌”,与李梦阳等人并列“前七子”,其诗风格清朗,但不通书画,性格也与另外三位不同。大概这个缘故,后来文人又杜撰了一位相貌秀美的周文宾,来凑数江南四才子。徐祯卿记忆力超群,绝顶聪明,“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征。为什么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原来徐祯卿身材瘦小,长相丑陋,生就一双三角眼,“双瞳烛人”,且多眼白。这种长相给人一种厌恶的感觉。所以当他考取进士时,明孝宗本想将他留在身边,但召见之后,便“以貌寝不与”,放弃了重用的念头。徐祯卿长相虽丑陋,却是个循规蹈矩的文人。其次,他与其他三位才子终老家乡不同。徐祯卿中进士之后便留京任职。他竟然在明代著名文人“前七子”中位列第三。从此跻身主流文人之列。
凭徐祯卿的才能,完全有资格与其他三位才子并列。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艺术家,如唐寅、文徵明的画,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领风骚、卓有成就的。他们尽管也能诗善文,但均不以此为“主业”。由此看来,所谓“吴中才子”,其主要成就应该在艺术领域。唯徐祯卿以诗名世,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明史》列传中赞扬他“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是个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徵明两人,文徵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就这点而言,徐祯卿与其他三位才子有着较大的差别。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从才学上来衡量绝不低于吴中三才子的,而书画艺坛上当然无法比衡,无论文人或老百姓中的影响必然也比不上其他吴中三才子了。他与唐伯虎十分友好,屡经唐伯虎推荐,因此较早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
(作者联系地址:苏州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