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城市规划中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以常州古桥遗产保护为例

2016-12-10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双桥保护模式古桥

◎ 严 波 张 勇

苏南城市规划中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以常州古桥遗产保护为例

◎ 严 波 张 勇

一、引言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拥有广袤的太湖平原,长江东西横贯境内,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南大部。苏南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河网纵横交错,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其中水域面积占21.15%。再加之经济繁荣发达,创造出丰富的以苏南古桥为代表的众多城市文化遗产。苏南古桥文化遗产是江南“水乡记忆”的重要符号,是苏南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几十年来,苏南经济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城市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在文化遗产保护等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遇到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常州古桥遗产现有的保护模式

古桥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确存在着难以两全和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有待于不断的探索。近几十年来在常州城市改造建设中如何保护古桥遗产,归纳起来有八种模式:

1.本善桥模式

本善桥模式是采用“开辟新桥,保护老桥”方式解决陆路交通压力矛盾的样板,是一种相对经济的模式。常州市本善桥位于金坛市金城镇清培村,横跨清培河上,是常州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宋式单孔石拱桥。本善桥担负金坛西北乡村的水陆交通,桥西是闻名遐迩的天荒湖,桥东“过街棚”连接沈渎、白塔古镇。所跨的清培河是通向苏、锡、常地区的黄金水脉,北河通往潭头古闸和吕坵、庄城、上新河三大古镇,南河与通济河相通直达县城。在“三分天下”水占其“一”的清培,这座古石桥带来清培集市的繁荣。1995年4月19日,本善桥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常州市第一座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

本善桥地处清培村村头,经过全面维修,使古桥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了有效地保护好古桥,已经在本善桥旁新建了一条马路作为村民出行的通道(图1),本善桥作为古老的人文历史文化景观受到科学的保护,得以休养生息。常州许多古桥遗产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保护,作为古老村落的象征,即受到村民的呵护,同时还保留了原生态。

图1 古桥保护模式之一——本善桥

2.宝善桥模式

宝善桥模式是另外一种解决陆路交通压力的方式,即采用古桥扩建的方式。宝善桥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小河东街36号东,南北向,横跨在老孟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梁桥。宝善桥建于清宣统年间,因为时间的流逝这座石桥也变得破损不堪。1983年,当时的武进县小河公社重新将这座桥进行了扩建,原来这座桥宽只有3米,用三根条石并铺而成,扩建后增加到8米多(图2),扩建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桥。桥下原有水闸,现残存部分构件。至今桥一侧的桥柱上还刻有“武进县小河公社”“一九八三年扩建”字样。

在一些城镇道路建设中,如果遇到因道路拓宽涉及到对古桥保护问题,一般的做法是在老桥的旁边开辟新桥。但如果该桥在所在路段仍在发挥着道路交通的作用,又没有空间另外建造新桥时,其做法是在保持古桥原有形制不变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保留住古桥的主要构件,在古桥两侧铺设新的桥梁,让古桥与新桥并驾齐驱。这样既保护了古桥的主体结构,同时又可缓解城市交通拥塞。宝善桥模式对原来古桥的历史风貌有较大的破坏,是某个历史阶段采用的古桥保护模式,现在已不采用。

3.礼嘉双桥模式

礼嘉双桥模式是古桥按原貌重新修缮的样板,这是现在古桥遗产保护采用比较多的方式。礼嘉双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老街,礼嘉双桥为两座平板石梁桥,是两座一横一竖相毗邻的石桥,跨兴隆河,其中东西走向的叫礼嘉桥,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桥。礼嘉双桥首尾相接,呈“L”形布局的双桥桥制在常武地区绝无仅有,是常州地区江南水乡纵横交汇的特色桥梁代表。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礼嘉双桥被评为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

修复之前的礼嘉双桥为了方便现代交通工具出行,桥面浇筑了钢筋混凝土,桥栏也改为铁栏,原桥梁石阶几乎无法辨别,看上去已是改良过的新桥。太原桥虽然保持着原貌,梁石上的“太原桥”三字清晰可辨,但所跨的河道早已填没,成了一座旱桥。礼嘉双桥失去了旧时的风貌。2013年7 月,武进区公路管理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礼嘉双桥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2014年11月,对礼嘉双桥本着修旧如故、保存历史的原则进行修缮。此次修缮根据石板平桥的形制将水泥横梁换成了石梁。原本埋没在水泥桥栏中的石桥栏,此次也一一显现了出来。为原汁原味地展现当年礼嘉双桥的风采,石桥栏中缺失的部分,施工方用同样的石材和雕刻方式作了补缺(图3)。

礼嘉双桥是礼嘉当地水利工程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桥涵码头,在历史上起到了航运、交通等重要作用,为反映礼嘉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发展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礼嘉漕运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礼嘉双桥的修缮,对于研究礼嘉及常武地区的历史文化,展示常武地区明清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礼嘉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图2 古桥保护模式之2——宝善桥模式

图3 古桥保护模式之三——礼嘉双桥模式(修缮前和修缮后对比)

4.乌路桥模式

乌路桥模式解决水路泄洪压力的样板。上面两种模式是缓解了陆路交通的压力,乌路桥模式则是解决水路排洪的压力。位于天宁区青龙街道华严村丁塘港上的乌路桥,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乌路桥所跨的丁塘港,连接京杭大运河与北塘河。丁塘港上从北到南依次建有狄墅桥、史家桥、乌路桥、潞城桥、奉先桥和丁堰桥六座古石桥,这些古桥除乌路桥外今已全部拆除或改建成现代桥梁。丁塘港水流湍急,遇到发大水,乌路桥就影响排洪。1982年为有利泄洪,就在拱桥西侧将桥堍驳岸开通,向西收缩,并在水中筑两墩设三孔梁桥,这样,乌路桥就成为拱梁相接的石桥。拱桥的桥孔高大,供舟船通航,增梁桥孔有助泄洪。改建后的桥梁在陆行、航行、泄洪三方面互补发挥作用。这种改建方法省工省料,因地制宜地把保护古桥与兴修水利相结合,成为当地既有泄洪能力又有观光价值的桥梁(图3)。

图4 古桥保护模式之四——乌路桥模式

5.广济桥模式

广济桥模式是古桥移建的样板。现代城市的扩建,道路或河流的拓宽,一些桥梁难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拆除或者破坏,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如果丧失了原地保护的条件,则应当实行迁移保护,这符合《文物法》的精神,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广济桥位于常州市天宁区东坡公园御码头和半月岛之间,东西走向,横跨大运河,是一座三孔薄墩石拱桥,其中孔跨径是城区古石拱桥中最大的。广济桥俗名“西仓桥”,原址位于城西西仓街大仓弄北口和西直街西端的京杭大运河上,连接西圈门和三堡街。西直街曾是一条繁忙热闹的街巷,东头是文亨桥,西头是广济桥,一条大运河沿着西直街绵绵地向东流淌,沿着街巷的两边商店林立。

图5 古桥保护模式之五——广济桥模式

1984年春天起,苏南运河常州市区段拓宽试点全面启动,先拓宽运河市区东段,即从同济桥到原白家桥地段,因首当其冲的白家桥没有能保留下来,后来引起极大的争议。为此,市有关部门重新审视和规划仅留存的广济桥(西仓桥)和文亨桥(新桥)的移迁工程,广济桥成为常州市古桥“乔迁”的第一个“吃螃蟹者”④。1986年这座已达530多高龄、造型精巧的三孔石桥,移建至现东坡公园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能通行自行车的钢架西仓便桥,现在仍然跨越在运河之上,钢架油漆成蓝色,成为运河一景。惠济桥因为严重阻塞航道的原因,于1990年被拆除,拆除的石料被用于维修材料使用,甚是可惜。

尽管广济桥和文亨桥的移建比白家桥和惠济桥的命运要好,但是古桥移建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并不值得提倡。保护古桥建筑不仅要保护文物的本体,还要保护其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古桥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就等于离开了历史,再也唤不起后人的记忆。有些古桥没有被列为文保单位或者是大运河遗产点,只是因为不是原地保护,文物的原生态面貌被破坏了,文物遗产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这样的教训很多,像常州运河上的四大桥③(图4):惠济桥、白家桥、文亨桥和广济桥当初是因为京杭大运河常州市区段拓宽而消失或移建,而拓宽的运河使用二十年因为再次改道而成为景观河。如果当初能够多一点文保意识,运河早规划改道,古桥就能够保留下来了。也许常州运河四桥能够像浙江省湖州市的双林三桥一样,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6.焦溪古桥模式

焦溪古桥是郑陆镇焦溪村从北到南横跨在龙溪河上的青龙桥、咸安桥、中市桥和三元桥四座古桥组成的古桥群,四座古桥均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焦溪古桥模式是古桥与周围环境整体保护的样板。2013年9月3日,江苏省政府公布了江苏省第七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入选名村目录。2014年2月19日,郑陆镇焦溪村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⑤。

《常州市焦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划定了焦溪村的规划范围(39.10公顷)和核心保护范围(10.09公顷),包括历史格局(历史街巷、历史河道、自然山水)、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优秀传统建(构)筑物、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焦溪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象,以“古宅、古街、古巷、古弄、古河、古桥”为载体,确立了焦溪村“一河、四桥、七街、两巷、十三弄、多圈门”的空间格局(图5),展示以“黄石半墙”建筑为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将焦溪村建设成为集生活居住、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和历史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形成“有风景、有生活、有文化”的“千年古村.圣贤焦溪”。

焦溪古桥模式优点在于,它是一种最理想的原地和原生态的古桥遗产保护模式,缺点在于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强大和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应该考虑有更多的古桥通过历史格局的整体保护得到有效保护,建设决策者们应首选这一模式。

7.上店桥模式

上店桥模式是文物保护单位目录外古桥遗产保护的样板。上店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上店村,是一座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花岗岩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兴隆河上。上店桥代表清朝时期江南石拱桥的桥梁特征。上店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约建于春秋时代。上店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恽南田就诞生在这里,也是我国当代新闻界老前辈。明清时期的上店桥处在古驿道上。南通荆宜(今宜兴),北达常郡,往来行李,晨昏不绝⑥。上店桥始建于明朝弘治壬戌年(1502)元月,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建,1949年曾重修。1988年11月,武进县(现为武进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11年3月,公布为常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指经市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建筑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2008年7月1日,国家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建筑的申报批准、规划编制、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至此有了较为充分的法律依据。近年来,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常州市规划部门及时制定了《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案》和《常州市区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周边规划也应尽量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对于还未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来说,先列入历史建筑的保护目录中也是一种途径。目前常州市公布了三批历史建筑,分别是2008年的33处、2011年的15处和2013年的178处,其中古桥有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的上店桥,列入第三批历史建筑的东富村桥、(陶冶)太平桥、西虹桥、庄基桥、小钱垛桥、陆家桥、西庄桥和吴铁桥。这些目前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目录,属于“预备目录”的古桥,比起没有被纳入目录的古桥多了一份法律保障,特别有利于这些“目录外”古桥保护的是:由于“历史建筑本体及保护范围划定规划”是由规划部门制定和公布,有利于古桥和周围环境的前置规划,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城市发展和古建筑的和谐共存。

图6 古桥保护模式之六——焦溪古桥群模式(图片来之常州规划网)

图7 古桥保护模式之七——上店桥模式 

目前,上店一带正在规划和实施“南田文化城”,主打“文化、休闲、居住”等功能,充分利用和放大片区内的恽南田、胥城寺、上店老街、上店桥(图6)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南田文博园、宗博园、胥城遗址公园、武进画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等;并充分利用片区内的兴隆河、永安河等水系资源,沿兴隆河两侧建设商业古街区、古典园林会所等,这样上店古桥和与之相关的水系、其他古建筑的历史风貌都有可能得以延续。

8 .古桥大观园模式

古桥遗产等不可移动文物的特性是比较分散,不可能所有古桥遗产都能像焦溪古桥群一样做到原生态整体性开发。许多古桥遗产的周围环境已面目全非,独木不成林,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移建。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古桥大观园模式。这种方式目前在常州还只是初步实施,但可以作为一种常州不可移动遗产保护的未来主流模式。古桥大观园模式可分为三种:一是整桥移建,就是把农村中废弃的石桥集中迁建于园中,布置沿河塘路之上,河汊之口,或圆或方,形态各异。二是用古桥构件造“新桥”,利用废弃古石桥的构件, 用传统石作工艺拼装组合。三是众多古桥构件展示,展示古桥代表性残存石构件。

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曾对古桥大观园有过如此评价:“古越多名桥,然时代进步,不变有碍于与时俱进,今迁而存之,既保护文物,又类聚群分,以清脉络。子孙永宝,岂不快哉。”古桥大观园保护模式为各地方古桥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指明了一项有效的措施,这样就既保护了古桥,又为景点添色。

图8 古桥保护模式之八——古桥大观园模式

三、古桥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200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是我国第一次以“文化遗产”为主题词的政府文件,表明开始了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转型①。通过对常州古桥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可以发现古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其它种类的文化遗产一样,其内涵逐渐深化、范围也不断扩大,呈现出若干“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的发展趋势。

1.古桥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深化

以往“文物保护”主要由文物保护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而“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全民的参与。桥梁文化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古桥文化遗产的权利,又要承担保护古桥文化遗产并传于后世的责任。人类文明就是在世代的文化创造和积累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每一代人都应当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众多文化遗产一样,古桥遗产的保护需要注重公众参与性。古桥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仅仅局限于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的范围,对古桥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传播需要不同学科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尊重和维护。常州古桥遗产正是通过“龙城文物保护志愿者”等形式,让更多的市民积极投入古桥等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使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强大的社会意志②。正是通过民间古桥遗产保护组织,拉近了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在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受益权的同时,也使古桥等文化遗产焕发出强盛的生命力。

2.古桥文化遗产保护外延的拓展

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空间不断扩大。以往“文物保护”重视古桥单一文化要素的保护,而“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的保护,从以往重视一座桥、一座塔、一组古建筑群等“点”“面”的文物保护,扩大到空间范围更加广阔的“大遗址群”“文化线路”的“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与所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国自古以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文化与自然遗产相互交融的重要特性。随着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常州古桥遗产可以作为大运河苏南段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整体规划保护中来。从几座桥的“点”的保护扩大到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群”和“运河文化线路”,成为常州文化遗产旅游的新名片。

3.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不断扩充

以往“文物保护”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如今“文化遗产保护”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保护。古桥文化遗产与大多数文化遗产一样,她不是静止不变或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与岁月一同发展变化的。例如万安桥等许多古桥,经过修缮后充满活力,仍然承担者日常生活中行人过河的交通功能,与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

4.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不断延伸

以往“文物保护”重视大型城市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今“文化遗产保护”还要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式的乡间古桥遗产的保护。长期以来,处于城市交通要道、体态大型、有地方志记载的古桥遗产才被列入保护范围,而民间的、小型的、无任何记载的古桥文化遗产常常被认为是普通的、一般的、大众的而不被重视,而它们却反映了乡间社会民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民间朴素色彩,是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补充。近几年,常州古桥文化遗产消失比较多的主要就是民间乡村古桥,乡村古桥遗产作为一种“乡土建筑”,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乡民认识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把它们作为延续乡土文化的一种符号。

5.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态不断扩展

以往“文物保护”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存保护,如今“文化遗产保护”还要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将保护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显示出对于文化遗产认识的进步。古桥遗产是典型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优势。古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古桥营造技术、古桥艺术、古桥美学、古桥民俗等古桥非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有的古桥虽然已经拆除,但它的非物质文化仍然有可能存在。有关古桥的故事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加引起大家的记忆和怀念。

古桥文化遗产是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中市民曾经的“水乡记忆”,而文化遗产是共同生活人群的“集体记忆”。古桥文化遗产保护是所有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其蕴藏之丰富、品种之繁多、门类之齐全,必将深刻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现实城市生活中,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过去城市的“文化积累”之上,有了这样的共识,就必然引发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渴望与努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和建设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严波,河海大学地方文化研究所;张勇,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注 释

① 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J].中国文化遗产,2012,(3):58~68。

② 张勇:大运河边的常州古桥保护行动 [J].中国文化遗产,2013,(6):60~67。

③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记忆龙城》,[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9。

④ 常州市建设委员会:《常州城市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⑤ 严波等:《中吴遗韵》,[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

⑥ 江苏省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⑦ 王稼句:《江南石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双桥保护模式古桥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饶桂芳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双桥酒: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味道
逢源双桥
论网络游戏著作权的保护模式及其侵权判定标准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