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2016-12-10桑丁落周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激发写作能力

桑丁落周

摘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质上说是怎样认识和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我认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他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关键词:激发;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7-01

心理学告诉我们,包括作文能力在内的人的能力形成、发展,主体的积极心态十分重要。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在教学中努力消除学生的消极心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可能是扭转作文教学低效率徘徊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观察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存在着两个既有区别但又密切联系的过程:

其一,是学生作文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含着启蒙、过关、提高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这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假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及时发现并适时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那么学生的作文能力会随着心理需求的不断得到满足而形成和提高。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这种需求满足的缺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多,从而导致学生作文时消极心态的产生。

其二,是学生完成一次作文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作前"、"作中"、"作后"三个阶段。作文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一篇一篇作文的写作训练来实现的,每一次作文,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这里,既有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也有因对作文要求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需求不同。学生在作文能力形成过程中日益增多的"需求满足的缺失",往往是从这一篇篇,一次次具体的训练中积累起来。

如果上述讨论成立,那么,不难看出,学生作文能力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需求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作文产生消极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学生在作文能力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缺失的内容, 在作文训练中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学生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弥补学生的"缺失",是防止学生作文消极心态的形成和蔓延,使他们能怀着一种良好的心态参与作文训练的关键。

为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我们曾经对本校的学生作过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对教师给出的作文命题和要求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写作行为上表现为"无话可说、应付抄袭"、"人云亦云、言不由衷";在写作内容上表现为"公式化、程式化、虚假化"。对调查材料的深入分析,我们以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缺失",是造成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

1.没有写作素材

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面狭窄,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难以全身心地走向生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生活的乐趣,进而获取写作素材。他们需要接受有效地观察生活、捕捉和运用好素材的指导。但是,过去的作文教学较多地注重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的训练,对观察、想象、比较等方面能力的指导,缺少办法,加之疏于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更使写作素材匮乏。

2.老师知道不到位

作文训练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学生对老师的指导往往寄予较大的期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老师的指导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违背"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常常将学生鲜活的思想纳入统一的模式。为了一时作文的好分数,个别教师甚至还在作文训练时教学生套题、背文、抄袭。正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尊重,独创意识得不到鼓励,个性特长得不到展示,自然难以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感,更谈不上"需求的满足",久而久之便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3.评价需求的缺失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样寄予着较大的期望,但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往往比较多地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学生,而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文。因此,对学生的作文改动的多,圈点的少;批评指责的多,褒奖鼓励的少,使学生很少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评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缺失遏止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作文失去了自信。

如果上述关于学生作文心理需求缺失的原因的分析基本正确的话,那么,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有可能扭转学生的消极心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作文教学摆脱低效率徘徊的局面。

对此,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师生之间"权威——服从"的关系,在互动的情境中把握"需求"。创设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愿说、能说"的话,写自己"想写、愿写、能写"的文章,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使他们感到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不断保持和发展这种兴趣。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跟学生讲过多少次"要学会观察生活",但是问题始终没能很好的解决,个中原因可能于此有关。因此,采取必要的方式"凸现"生活某些值得学生关注的事物,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观察和理解生活,这本身就是在满足学生的"需求"。近年来关于"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按照这一理论,情境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感性,隐含着可触发参与者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进而激活其思维的积极因素的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创造这种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丰富多采的情景之中,在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的同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感受并体验生活,为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有效地观察、捕捉生活素材,就有可能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随着这种机会的增加,或许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学生就会懂得怎样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突破难关。

第二,遵循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同时刺激"需求"。写作素材的缺失是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通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方法启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上面提到"创设情境激活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缺失,还在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学会自己到生活中去"觅"材料。如果说,对中学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设置专门"情境"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需要有新的方法把他们引进更真实的"情境"——现实生活的情境,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能刺激学生产生写作动力的机制。那么,传统作文教学有没有这种机制呢?我们觉得虽然有,但远远不足!在学生们的眼里,作文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获得一个好分数的筹码。因为,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即使精心构思写下的作文,读者是十分有限的。加上受考试作文的影响,作文命题本身又离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进行写作的动力是不足的。明白了这一点,解决的办法也明朗了,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成为自觉的行动。

第三,从尊重学生出发,变"求全责备"的为发现"亮点",发展"需求"。评价是对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但是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视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现状,在评价标准的运用上一味求高、求全,忽视评价行为的后续效应,那么就可能导致学生在反复失败后,而对作文训练失去信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走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生活志趣、心理特点,并且考虑到个体的丰富多样性,不断地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引导,会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的提高。在作文评价中还可以发挥学生同辈互动、师生互动的作用,增加学生互改、互评作文的机会,在对同一篇作文的评价上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在教学中既创造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又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评价的后续效应,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这无疑将对作文教学摆脱目前低效率徘徊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激发写作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