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2016-12-10李泓沄储德平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景区

李泓沄,储德平

(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旅游业研究]

中国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李泓沄,储德平

(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绿色发展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监管等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绿色发展的内涵。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识别中国旅游绿色发展进程中的各类利益相关者。根据这些利益相关者与旅游绿色发展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将其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外围利益相关者等3个层次,根据旅游活动过程将其划分为生产类、流通类、消费类、监管类等4种类型。剖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彼此间需要协调的焦点。在此基础上,按照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职能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并从教育、保障、动力、协调及反馈等5个方面构建中国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旅游绿色发展;利益相关者;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20世纪70年代,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的需求首次突破自然生态供给能力的极限值[1],全球生态赤字开始。如今,全球60%左右的生态系统都已退化[2],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强度仍超过其承载能力的20%[3]。近30年来,地球生态赤字日(Earth Overshoot Day)不断前移,2015年地球所供给的自然资源于8月13日就已耗尽[4]。作为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的国家[5],资源环境问题是当前中国发展最大的挑战[6],各类环境污染已成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发展之殇[1]33。绿色发展是突破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的唯一路径[7],是中国必须遵循的发展战略[6],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8]。

绿色理念与旅游关联深远,古代文人墨客的自然山水旅游便是绿色旅游的雏形。“绿色旅游”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的“绿色革命”,是环境危机之后伴随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强烈愿望而产生的,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9]。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旅游备受追捧。然而,虽然绿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冲击,但归结根本,仍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索取。国内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绿色旅游并不能完全解决旅游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负担。在旅游产业蒸蒸日上,旅游各类数据不断走高,“旅游+”时代悄然而至之际,中国亟须建立属于旅游的绿色秩序。从旅游活动起止角度来看,旅游绿色发展内涵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绿色生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将节能减排贯穿旅游活动始终,应用科学技术,仿造生态系统,形成循环供应链;(2)绿色流通:将高效利用资源作为基本办法,鼓励使用公共交通与环保包装;(3)绿色消费:将节能减排作为行为准则落实在旅游活动中,实现低碳休闲;(4)绿色监管:将生态绩效列入主要考核指标,捍卫公平正义,严守生态红线。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与国民休闲的重要内容,旅游业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够带动关联行业的绿色发展,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培育公民的绿色意识,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所包含的利益相关者比其他大部分行业都要多[10],各群体间的价值诉求不尽相同,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旅游绿色发展的推进极有可能打破原本的利益平衡,激化冲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1],也是旅游绿色发展平稳推进的核心。因此,推行旅游绿色发展的关键便是尊重各方利益,充分沟通,统一目标,妥善协调,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各方权益,使得所有利益相关者均能各司其职,在旅游绿色发展进程中共享收益。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系统识别旅游绿色发展进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将之分为“三维四类”,剖析其主要利益诉求及彼此间利益协调的焦点。之后,根据管理职能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从教育、保障、动力、协调及反馈等5个方面提出构建旅游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为中国旅游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旅游绿色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旅游绿色发展是旅游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其利益相关者即为旅游产业之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力不同,理应分类考量[12]。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旅游绿色发展相互影响的不同程度可将之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及外围利益相关者3个维度。依循旅游活动的起止,又可将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生产、流通、消费、监管4个主要类别(见表1)。

表1 旅游绿色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

(一)核心利益相关者

1.景区。景区是多数旅游活动的终端,也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中与生态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方。根据经营性质,景区可分为非经营性景区和经营性景区,非经营性景区多为生态敏感度较高、以保护为主的景区[13]。非经营性景区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景区绿色形象的塑造,居民、游客文明出游意识的强化,地方知名度的提升等。经营性景区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是景区集客能力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利润空间的增长等。景区教化大众、提升景区美誉度的利益诉求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旅游绿色发展,而盈利及提升(短期)竞争力的利益诉求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旅游绿色发展。

2.社区。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14],与景区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15]。社区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包括经济收入的增长、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社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因不当经营等行为阻碍旅游绿色发展,而社区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利益诉求则可能以保护水土植被、民俗文化等形式促进旅游绿色发展。

3.食宿业。食宿业既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支撑,也是部分游客旅游的主要目的,与旅游绿色发展关联至深。食宿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更广泛传播的美誉度,更忠实的顾客群体,更可观的经济收益等。其以增收为主的利益诉求直接导致经营者纵容不环保的消费行为,也是国内食宿业高耗能、高浪费的经营现状主要原因,对旅游绿色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力。

4.旅游购物品经营业。旅游购物品在经营上强调产品设计的独特性、文化性、纪念性和艺术性,在经济特征上与一般消费品没有根本的区别[16]。其生产、包装所用工艺及消费所产废物与环境息息相关。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稳定甚至更高的经济收入,绿色生产、包装等方面的技术支撑,更高的游客口碑。与食宿业相似,以增收为主的利益诉求驱使旅游购物品经营业一味地迎合消费者需求,甚至通过过度包装刺激部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由此造成产品性价比低,刺激国民境外消费,阻碍了旅游绿色发展与国内旅游产业成长的步伐。

5.客运业。基于异地性,旅游对客运业的依赖程度极高,对于长途旅行的游客,交通工具称得上是“半个酒店”,而基于游客使用交通工具的频繁程度及在交通工具上可观的停留时间,客运业能够通过影响游客的出行交通选择及日常消耗来推进旅游绿色发展。舒适、便捷、实惠的公共交通体系能够促进游客使用公共交通,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推动旅游绿色发展的目的。客运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更文明的游客行为、更高效地使用交通工具、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客运业对文明旅游与高效使用交通工具的利益诉求都对旅游绿色发展形成了积极的影响,但对经济效益的利益诉求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于旅游绿色发展无益。

6.游客。游客是旅游绿色发展中数量最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导致景区产生破坏植被、侵蚀地表、过度消耗资源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17]。游客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更加健康的旅游环境、质量更高的旅游体验、更为方便的环节连接等。游客整体淡薄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在旅游时的“放浪形骸”习惯都不利于旅游绿色发展的推进。然而,当游客的绿色意识觉醒,其对产品的选择偏好足以影响整个旅游市场,在实际、微观层面引导旅游相关企业的生产行为,对旅游绿色发展大有裨益。

7.政府。纵观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文件,不难发现政府对生态环境极高的重视程度与对旅游业所寄予的厚望。政府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促成“两型”旅游氛围、带动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政府的利益诉求对旅游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如生态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评定及近期出台的游客黑名单、景区人流控制、A级景区退出制度等措施,都从制度层面上做出了正激励和负激励,有效地推进了旅游绿色发展。然而,旅游所涉及的政府部门众多,单从《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来看,需要直接参与旅游发展相关任务的部委便多达24个,若不能科学地统筹协调,极易造成不同职能、不同层级的部门职能分散、重叠管理,滞延旅游绿色发展进程。

(二)紧密利益相关者

1.旅行社。旅行社作为旅游各个服务环节的纽带、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的桥梁,是旅游业当之无愧的龙头[18]。旅行社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更稳固的市场地位、更强大的企业竞争力、更广阔的利润空间等。信息时代放大了旅行社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旅行社间的竞争变为服务、技术、创意的竞争,其产品设计的不断优化对游客低碳旅游、绿色出行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2.物流业。物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客流的“旅速游缓”需求,也能够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少时间完成旅游物品的“货畅其流”[19]。物流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为较高的消费者接受度、宽广的行业发展空间与经济收益空间。可以预见,随着旅游商品的日趋成熟和“她时代”的到来,绿色物流也将助力旅游绿色发展。

3.导游。导游是旅游行业的一线工作者,直接接触游客,其价值取向、行为举止都对游客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对游客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导游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为更高的收入,更健康、愉快的工作环境等。基于导游个体素质差异与游客团体素质差异,导游的利益诉求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4.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的团体,由单一行业(如酒店、旅行社等)竞争者依法自愿组织以保护行业的共同利益[20],对企业遵纪守法,提高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21]。行业协会应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上、下游产业链的齿轮。行业协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更好的行业口碑、更先进的行业技术、更强的行业竞争力等,对旅游绿色发展具有相对积极的影响。

5.专家学者。与旅游绿色发展有关的专家几乎来自各行各业,能够通过群体的知识力量降低旅游绿色发展走入误区的可能,通过专业科技的力量加速旅游绿色发展的进程,是旅游绿色发展的智囊团。相对地,旅游绿色发展也极有可能带动相关专业发展,滋养一代专家的成长。专家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其所在专业的发展及个人在专业领域的进步等,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趋向积极。

(三)外围利益相关者

1.保险业。保险公司能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规避风险,保障游客、旅游经营者等的合法权益。如果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那么保险就是旅游的“护身符”。保险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良好的企业声誉、较低的风险担当、宽广的利润空间等,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趋向积极。

2.移动通信业。移动通信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已是旅游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移动通信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少纸化”。移动通信业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移动运营商对客户群体的利益诉求上,即稳定的客户使用群体及较高的通讯资费等,对旅游绿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3.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既是潜在的游客,也是游客体验的“氛围”。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植入绿色旅游、绿色生活的理念是旅游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旅游绿色发展对社会、对时代的具体贡献。社会大众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更健康的生态氛围、更文明的外来游客、更美丽的生活环境等。随着社会大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其利益诉求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也趋向积极。

4.媒体。媒体作为旅游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大众的眼睛与声音。媒体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利益诉求主要是那些能够吸引大众、造福大众的各项相关措施能够被透明、准确、持续地推进,对旅游绿色发展的影响趋向积极。

二、利益协调的焦点

旅游绿色发展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而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络。站在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剖析围绕其所形成的主要利益冲突,明晰旅游绿色发展需致力协调的焦点。

(一)景区

景区经营者在雇用员工、利益分配等问题上有极大的话语权,同时也承担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强制性规章制度所规定的义务,如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容量控制、可持续发展等。与景区经营者存在(潜在)利益冲突主要包括社区、政府、以食宿业为代表的旅游经营者、游客等。

景区与社区的冲突可分为空间冲突和经济冲突。首先,景区的开发使社区居民原本的生产、生活、休闲空间受到挤占,而为了游览线路的通畅与配套设施的完善,景区常需要借用在法律上属于社区的空间,由此而生的冲突实例不胜枚举。其次,景区开发后,社区便对景区产生了经济期望,希望能够通过景区的发展带动地方社区的发展,推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社区居民就业岗位及其他利益分配;而作为景区经营者,被多方号召要连带社区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窘境,如社区居民自身技能的限制与部分居民的违规行为(倒卖黄牛门票等)等都给景区日常经营管理造成了阻碍。

景区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开发与监管上。在开发方面,多数开发商与经营者希望景区能够得到较为充分地开发与利用,饭店能够选址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增加盈利空间。而作为政府,则不得不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及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尤其是生态敏感性较强的景区)开发、饭店建设的审批都必须秉持着严谨、公正的态度。在日常监管方面,多数景区经营商、景区内及周边的食宿业经营者、购物品商店经营者等,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而政府相关部门则需要对其所授的相关牌照负责,严格监管旅游经营者使用合法原材料、诚信经营、绿色排污等,保证地方旅游的整体质量。

景区与食宿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旅行社业等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中。首先,国内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同质化程度较高,同行业间低水平的激烈竞争无益于增加游客对景区的依恋。其次,以服务游客为中心,景区与食宿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旅行社业等经营者多存在合作关系,其中,但凡一方合作者出现诚信危机,都会牵连到其他合作方,使得整体利益受损,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景区。

景区与游客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体验满意度上。一方面,游客前往景区游览,期望能够收获较高质量的体验,而景区经营者基于盈利的基本动机,有贩售过量门票的动机。另一方面,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喜欢在景区随意涂鸦、攀爬等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也与景区保护自然资源和景区形象的期望相背离。

(二)社区

社区作为社区居民的集合体,享有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的其他权利,如风俗习惯、本土文化受到尊重等;同时也承担着公民基本义务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的其他义务,如不得对特定动植物进行捕猎、砍伐等。作为当地旅游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受害者,除景区外,与社区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还包括政府、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人员、以食宿业为代表的旅游经营者。

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权益保障上。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社区原有的生活环境,许多社区也被迫搬迁或改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作为社区,期望政府能够保障其群体的利益,在景区与社区之间、游客与社区之间扮演好公正协调者的角色,保障社区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及实际参与景区事物的权利,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等。作为政府,在保护社区权益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面临着资源合理配置、宏观经济增长及舆论的压力。

社区与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文化碰撞和安全隐患上。从文化视角来看,外来游客对当地文化同时存在难以量化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一方面外来人员对当地文化的关注和传播极有可能活化、弘扬当地文化,推动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部分外来人员无意识的行为有可能触碰到当地居民的禁忌,由此引发冲突。此外,当地居民在知晓文化能够转化为经济收益之后,也有可能过度开发,造成民俗世俗化。从安全视角来看,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员极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当地治安变差的问题;而部分缺少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社区居民在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的过程中也有造成食品、建筑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的可能。

社区与以食宿业、客运业为代表的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主要为空间使用的冲突。诚然,饭店的入驻能够为社区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对于那些不在饭店就职的居民来说,饭店的入驻是对土地和风景的侵占,剥夺了他们的休闲空间。同理,大量旅游大巴、私家车的涌入也让居民不得不忍受拥挤的交通环境和令人生厌的空气污染。

(三)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

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均为旅游产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也都是旅游者活动的重要支撑。作为工商企业,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均以盈利为目的,在享有依法经营权利的同时也受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约束。除上述景区与社区外,与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群体主要有游客、旅行社业及政府。

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与游客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诚信经营和文明消费两方面。在诚信经营方面,游客向食宿业者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者购买产品,希望产品能够货真价实、保质保量,而部分业者为了吸引游客,在宣传营销中往往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文明消费方面,部分游客在消费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容易引发其与业者的冲突。

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与旅行社业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合作中的常见冲突,如食宿业在与旅行社合作时,对成交价格抱有相反的期望;食宿业超额接受订单与旅行社取消订单都会给对方造成不便和损失。旅游购物表面上是业者与游客简单的买卖,实际却牵连着旅行社、游览车司机、导游等的复杂利益分割。旅游购物品经营业与旅行社的利益冲突主要为连带责任的问题。

食宿业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与政府的利益冲突集中在行政监管上。作为工商经营业者,其经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必须合法经营。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食宿业者及旅游购物品经营业者有违规操作以控制成本的动机,进而扰乱行业秩序,造成旅游安全隐患。

(四)客运业

旅游者活动与客运业的交集可分为公共客运(动车、飞机等)和专用客运(旅游大巴、旅游邮轮等),此处仅讨论围绕专用客运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除了与社区的空间使用冲突外,客运业与旅行社、导游、游客政府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

客运业与旅行社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合作中出现的事故,如游览车因交通堵塞而错过航班、游览车失事等,在事后问责时,双方都有指责对方的动机。客运业与导游、游客的利益冲突大多围绕游客消费所产生的佣金展开,如游览车司机与导游合作,让游客“定点消费”,从而引发双方冲突;再如游览车司机与导游分配佣金时所产生的冲突。客运业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主要围绕在安全监管上,政府对客运业的安全问题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而客运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抱有侥幸心理违规运营的动机。

(五)游客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具有公民、消费者、长辈、晚辈等多重身份,由此集多重权利、义务于一身。除了上述景区、社区、食宿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客运业、旅行社、导游外,与游客存在(或潜在)利益冲突的群体还有负责处理旅游投诉的政府部门。在游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协调无果之后,转向相关政府部门投诉。此时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与有待提高的反馈效率都可能进一步激化游客的负面情绪,扩大负面影响。

(六)政府

政府是旅游绿色发展中较为特殊的利益相关者。作为经济人,无论是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还是旅游消费者,其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之所以协作推进旅游绿色发展,都是出于“利己”的考量。而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家”,其“利己”与利民是和谐统一的。政府掌握着几乎所有旅游项目的审批权和行政监督权,是较为强势的存在。与之相配的,政府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维护一方土地的长治久安。旅游绿色发展进程中,与政府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为上述3类利益相关者。

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旅游绿色发展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来自各个领域,彼此存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复杂关系,需要引入管理职能以厘清各自的角色定位,使其各司其职,分类推进,以期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监管,达到营造绿色旅游氛围,共创绿色和谐社会的效果[22]。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绿色发展所需扮演的角色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绿色发展中利益相关者之角色定位

四、旅游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旅游绿色发展蕴含“计划性”“经济性”双重意义,对国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社会认同程度增长影响颇大,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生产效率增长、利润空间拓展、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旅游绿色发展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关系网络复杂,需要政产学研共同介入,从教育、保障、动力、协调及反馈等方面构建机制,在公平、法治的土壤中发展,在竞争与合作的市场中进步。

(一)形成全社会、各阶层的教育机制

从政府系统、教育系统嵌入,在各层政府部门中形成旅游必须绿色发展的共识,在教育系统中植入旅游必须绿色发展的观念,而后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学生对家庭的影响等,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形成对旅游绿色发展的认同。须注意的是,对学生植入的观念应尽量具体化,如绝对不乱丢垃圾、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或重复利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保证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遇见不文明的行为勇于制止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公告等渠道向社会宣传旅游绿色发展的意义,将旅游绿色发展上升至公民道德和责任的层面,争取全社会、各阶层对旅游绿色发展的认同;通过动画、漫画、文字等形式将旅游绿色发展的具体做法告知社会大众,引导人人践行,相互提醒。

(二)完善系统性、多渠道的保障机制

以法律为准绳、以标准为补充、以道德为基础,从政府作为、企业竞争、民众参与3方面切入,完善现有相关的保障机制。在政府作为方面,通过转变政绩衡量标准、贯彻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各级政府部门绿色发展,从政策上为旅游绿色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在企业竞争方面,通过坚决维护知识产权、遵守法律规范、尊重竞争对手,从市场上为旅游绿色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在民众参与上,通过健全法制、加强保护、增设渠道鼓励民众参与监督、举报,为旅游绿色发展提供反腐保障。

(三)建设三维度、双向性的动力机制

从“政、产、学”3个维度延伸,通过工作任务引导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广泛宣传,通过绿色政绩评估促进各级政府加强监管、积极作为,通过优惠政策激发各行各业努力转型、致力创新,通过设立课题引导各界学者深入探索、钻研技术。前期以政府支撑和鼓励为主,激发市场活力;之后,当旅游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和利润扩增的有力抓手时,市场必将以经济回报政府、回报社会,形成政府—市场互为动力的良好形态。

(四)增强行业内、区域间的协调机制

尽快培育各类行业协会,使之能够成为与各地政府部门相配合的主要协调力量。以各类行业协会为轴心,一方面,协调食宿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客运业、旅行社业、物流业、保险业等各行业间的利益冲突,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对彼此之间进行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法律、标准等方面寻求合理的解决。以各地政府职能部门为轴心,从全域保护、全域旅游的视角需求区域间的合作,秉持大局为主的理念妥善协调区域间的利益冲突。

(五)健全高效率、多层次的反馈机制

以现有相关反馈机制为基础,精简反馈流程,提升反馈效率,形成民众→企业、民众→行业协会、民众→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企业→政府、行业协会→政府等多层次的反馈体系。以问题导向为原则,高效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及时回复反馈以激励反馈,营造“人人参与制度建设,制度改善人人生活”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文章概括了旅游绿色发展的内涵,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识别了中国旅游绿色发展进程中的各类利益相关者与其利益诉求,归纳旅游绿色发展进程中需要协调的主要冲突。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管理职能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角色定位,并从教育、保障、动力、协调及反馈等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相对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绿色旅游,国内现有旅游业整体绿色发展相关研究并不多,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切入探讨的更是少见。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相关学者探索此领域的兴趣。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研究者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受笔者自身能力所限,文章不免出现分析不够精准等问题。同时,在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各地各区域情况不同,应因地制宜加以修缮与细化。

[1] Liu SH. Comprehending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ly civilized green development and its model[J].Studies on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Theories,2015(8):33-38,90-91.[刘思华.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时代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8):33-38,90-91.]

[2]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general synthesis[M].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2005.

[3] World Wildlife Fund. Living planet report[M].Gland, Switzerland: Avenue du Mont-Blanc, 2004.

[4]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ugust 13th is earth overshoot day this year[EB/OL]. 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en/index.php/GFN/page/earth_overshoot_day_2015_press_release, 2015-10-26.

[5]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contributor to annual growth in natural resource demand[EB/OL]. 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en/index.php/GFN/page/nfa_2015_press_release,2015-03-17.

[6] Hu AG, Zhou SJ.Green development: Functional definition,mechanism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1):14-20.[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7] Wang YQ. Introspection,beyond and channel:A reflection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drive[J].Hebei Academic Journal,2014,34(2):222-225.[王永芹.对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4,34(2):222-225.]

[8] Zhuang YG.Accurate grasp of the scientific requirements of green development[J].Studies o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016,(1):89-94.[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89-94.]

[9] Shi Y.An analysis between low-carbon tourism and green tourism[J].Tourism Forum, 2010,3(6):652-655.[史云.关于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辨析[J].旅游论坛,2010,3(6):652-655.]

[10] Ryan C. Equity, management, 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 ability: Issue of "new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1): 17-26.

[11] Walle AH. Business ethics and tourism: From micro to macro perspectiv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4): 263-268.

[12] Guo H.A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stakeholders abroad and its enlitenment[J].Human Geography, 2008(2):100-105.[郭华.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2):100-105.]

[13] Zhang JF.An analysis of the concessionaire and type in remising the operational right of tourist attraction areas[J].Tourism Tribune, 2000,19(1):11-15.[张进福. 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 2004,19(1):11-15.]

[14] Liu WH.Some theoretical thoughts about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 2000,15(1):47-52.[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5(1):47-52.]

[15] Li HY, Chu DP.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exploration of communities and ecotourism attractions area:A case of Meihua Mountain Prototype-area of national ecotourism attractions in Fujian[J].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4,30(11):1393-1396.[李泓沄,储德平.社区与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以福建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1):1393-1396.]

[16] Xie YJ.Tourism( The 2nd Edition)[M]. Beijing: China Travel and Tourism Press,200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7] Zhang JH,Yu JH. Analysis of visitor environment impact and its control in tourist attractions[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6 (1):95-98.[张健华,余建辉.旅游景区游客环境影响分析及其调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5-98.]

[18] Cai JC. New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 and the status of travel agencies[N]. China Tourism News, 2011-01-03(9).[蔡家成.对旅行社性质和地位的新认识[N].中国旅游报,2011-01-03(9).]

[19] Lai B, Yang LJ. Confusion and analysis for travel logistic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6(3):62-64.[赖斌,杨丽娟.旅游物流:从理论到实践的困惑与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3):62-64.][20] Huang L.Research on tourism trade association of China[D]. Chengdu:Sichuan University, 2006.[黄琅.中国旅游行业协会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1] Zhang LL, Yuan GH.Functions of industry association in evolution of China's travel management system[J].Social Scientist, 2002,17(6):30-34.[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2002,17(6):30-34.]

[22] Zhou SD, Chen CM. Management[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0.[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谌世龙]

A Study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LI Hongyun,CHU Deping

(CollegeofTour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Green developmen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Referring to greening strategy, we analyse the conception of tourism green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which contain green production, green circulation, green consumption and green supervision. And we identify all kinds of stakeholders in tourism greening with the base of stakeholder theory.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as core stakeholder, important stakeholder, and indirect stakeholder,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nnection among these stakeholders and the tourism greening. What’s more, they can also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with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consumption and supervision.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focus of interest coordination around interests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clearly ascertains the role location of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decision making, planning,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controlling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put up the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guarantee, impetus, coordination and feedback.

tourism green development; stakehold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03212);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5R0030);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4B039);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fjsdjk2012034)。

2016-04-14

李泓沄(1991- ),女,福建沙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通讯作者]储德平(1976- ),男,安徽潜山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宏观政策、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

Li HY,Chu DP.A study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J].Tourism Forum,2016,9(5):70-77.[李泓沄,储德平.中国旅游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旅游论坛,2016,9(5):70-77.]

F590.7

A

1674-3784(2016)05-0070-08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景区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I Love You, Dear China
某景区留念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