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艺术审美
2016-12-09王斯文
王斯文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艺术审美
王斯文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红山文化的陶塑人像,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掘出土的陶塑人像数量并不多,但确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红山文化的陶塑人像具有人体美、造型美和工艺美等特征;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角度看,红山文化的陶塑人像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雕塑艺术的研究价值,而且是红山文化时期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
红山文化;陶塑人像;艺术审美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造型奇特,简朴夸张,表情凝练,刻画传神,艺术表现力极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数量较少,大多是以人物塑造为主的器物,体量不大,多为小件,雕塑手法有线刻、捏塑、堆塑等,圆雕居多,浮雕较少。人物造型有单人陶塑、多人组合陶塑等。烧制方法、泥质材料也不尽相同,视觉形象多变,传达的信息神秘、高远,是古代陶塑艺术发展到很高程度的表现。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艺术进行研究,是对5 000年前古代陶塑人像艺术的一种探寻,以期窥测到古代红山人类创作陶塑的真实意图以及中国古代陶塑人像艺术发展的历程。
一、红山文化及其陶塑人像的简要概述
1948年,考古学家裴文中曾对长城内外的彩陶进行研究,提出长城附近存在一种史前新文化,为红山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前期基础。1955年,考古学家尹达在他的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中,用一章的篇幅论述“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建议将这种文化类型称为“红山文化”类型,这是国内首次提出“红山文化”这一概念。北京大学教授吕遵谔,1956年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1958年发表了《内蒙古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历时1 500余年,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阶段,距今6 500—6 000年左右,是红山文化形成初期。红山文化在辽西地区正式形成,体现了对原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遗址数量偏少,文化面貌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彩陶。中期阶段,距今6 000—5 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在辽西地区的繁荣期。遗址数量增多,分布密集,组群分布特点显著,出现大、中、小型中心性聚落。社会组织结构有明显变化,社会分层加剧。手工业、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陶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彩陶纹样日渐丰富。女性特征突出的小型陶塑人像和人头像出土较多,表明了祖先崇拜观念的盛行。也是这个阶段,玉器雕琢工艺提高,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C形玉龙出现,对龙的崇拜也开始形成。晚期阶段,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是红山文化的鼎盛时期。超大规模的聚落出现,大聚落内部出现不同等级的社区,社会分层更加明显。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发掘遗址——牛河梁遗址被发掘。牛河梁遗址主体分布范围约50平方公里,其规
划的统一性、规整有序的布局、宏伟的建筑,令人称奇。发掘出的标志性建筑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这一时期制陶业高度发达,除日用陶器外,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专属祭祀用陶器。而玉器也成为最主要的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物多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死后用来随葬。随葬玉器的数量和质量的审美,成为墓主人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和标志。
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索秀芬的《红山文化人塑像》的统计,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和征集的陶塑人像,主要有:1.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二道梁遗址采集1件陶人塑像。2.1963年发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水泉遗址,发掘到1件陶塑人像。3.1979年、1982年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发现红陶塑人像残片20余块,孕像2件,人物坐像残片若干。4.1983—1985年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女神庙,出土泥塑人像等残块若干块。在编号为N1H3的灰坑中出土3件小型人体陶塑像。1995年在编号为N2G2的土沟中出土1件大型陶塑人面像;1988年在编号为M1的地点出土1件女性陶塑像;2003年在第16地点出土1件大型陶塑手的残部。5.1987年在内蒙古敖汉旗西台遗址,F4房址内出土1件女性陶塑像。6.2003年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编号为H21的窖穴内出土1件三个女人相拥的陶塑人像;2012年在第二遗址内出土1件形体较大的陶塑人像。7.1991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1件小型陶塑人像。8.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出土的人形陶壶。红山文化人塑像中的陶质人塑像发现超过15件。
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陶塑人像的审美评析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数量稀少,保存完整的器型较少,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考古价值。陶质人塑像发现超过15件,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规格,小型有9件,中型超过3件,大型有2件。
1.人体美。红山陶塑裸体人像无疑是古代人体艺术的代表,是5 000多年前红山人类对人体最直观、最纯粹的原始表现。陶泥制作的雕塑作品,尤其对人体的塑造和刻画,成为红山文化时期一种特殊的造物表达方式,不仅是古代人类对人体美的最初表现,同时还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图1 喀左东山嘴出土陶像
图2 喀左东山嘴出土陶像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2件小型陶塑人像(见图1、图2)。这2件小型陶塑系裸体孕妇状,泥质红陶,头、右臂、足缺失,腹部凸出,臀部肥大。其中一件左手塑造简约,与粗壮手臂略不协调,残高5厘米;另一件陶塑表面没有打磨,红陶泥质,腹部圆鼓,腰腿肥硕,残高5.8厘米,对人体的表现非常丰富。“有学者称之为‘维纳斯’或‘地媪’。有学者认为在原始农业氏族的人们视大地如母亲,大地是滋生万物、出五谷的神,遂对其加以供奉,祈佑农业丰收。也有的认为是先民祭祀祖先的小偶像。”[1]在内蒙古敖汉旗西水泉遗址灰坑中出土1件陶塑人像,泥质褐陶,人像完整,裸体,胸部乳房凸出,残高3.8厘米;在西台遗址F4内出土1件女裸体陶像,女性双乳凸出,刻画较细致;在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第二冢东南部的M1东北侧出土1件女性陶塑,大体特征和东山嘴出土的很接近,只是在裸体的基础上塑造了左足穿高靴的形状,残高9.6厘米。
2.造型美。红山文化出土的陶塑雕像造型具象、特征明显、比例适当,整体造型写生,反映了当时红山时期人类的造型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在兴隆沟第二地点出土的1件泥质红陶的坐像,通体打磨光滑,内侧筒状,头上捆扎条带状物,高55厘米。这件陶像的发现,成为红山文化人物陶塑里的代表,其陶塑手法写实,刻画细节干净利索,形体比例、道具等附属物处理得恰到好处,艺术表现水平高超。
3.工艺美。红山文化时期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用于塑像领域,已经很普遍。在制作工艺上,红山文化时期的人像形状的雕塑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一座女神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梁女神庙塑造的女神像所用的土料要比烧制陶器的用料规格高,要求要根据塑像的不同部位和塑造的不同程序选用成分、细度、不同的泥料。大型塑像采用分层包塑法、小型塑像和大型塑像的一些小部位则采用直接捏塑法。”[2]“在女神头像后部的断裂面发现有立柱痕迹;在一些胸、壁残块的内腔发现有禾草秸骨的架痕,由此推知,当时的塑像是先立木柱并扎结禾草形成基本骨架,然后逐层塑泥。此外,在一些人像上臂塑件的空腔内还发现有肢骨碎片,说明当时匠人是在人骨架上直接塑泥。”[3]这种泥塑工艺的方式,足以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心态。其中细节部分,女神头像表面的一层细质泥,经过细致的加工修整并打磨光滑,之后用圆润的淡青色圆形玉片作为点睛之笔,目光炯炯有神,形象神采奕奕(见图3)。
图3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
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的艺术价值
1.美学价值。红山时期出土的陶塑雕像,大部分是裸体塑像,是5 000多年前古代中国裸体艺术样式的呈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裸体陶塑雕像,在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美学意味。如艺术塑造上的原始美、稚拙美等,对抽象精神表达的生命美、生殖崇拜美等美学品质,也是后世裸体雕塑艺术发展参照的重要资料和样式。
2.对雕塑艺术的影响。红山遗址出土的陶塑雕像,出现于中国古代原始雕塑艺术发展历程较早的阶段,是最早的圆雕艺术的反映,也无疑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最早的、最有表现性的代表作品和范例。在2012年出土的中国整身红山陶人被发掘后,作为它的发现者,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曾表示,这是世界美术史和雕塑史上的奇迹。
3.对历史研究的参照。按照原始人类崇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红山不同时期的崇拜分为自然崇拜、动物崇拜、鬼魂信仰、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宗教形式之一,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初级阶段。它源于原始社会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关系,反映着初民对大自然既依赖又恐惧的双重情感”[4]。自然崇拜的对象有:山、树、水、云、雷电、火等。红山文化出土器物中的勾玉形玉佩、彩陶上的彩色云型、雷型、火型纹饰等,都具有对自然崇拜的审美特征。
动物崇拜的主要理念是“万物有灵”观,在原始人的思维中,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具有神秘属性,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灵魂[5]。为免除各种灾害,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希望借助某种神秘力量来保护自身安全,获得丰足食物,于是产生了动物崇拜。这种动物既可以是现实中的,如鸟、鹿、猪、虎、龟、鱼、蝉、蚕等,也可以是创造出来的神灵,如龙、凤等。其中以对龙的崇拜为主线的动物崇拜,成为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的共同信仰。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为红山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扩大了红山文化的影响力。
“鬼魂信仰是人类很早就产生了的一种观念。从民族志的资料看,原始人的生死观是与精灵概念连在一起的。这个精灵便是鬼魂。它不但可以离开肉体,单独存在和活动,还可以附在活人身上左右他。由此先民对死去的祖先十分敬畏,要举行种种奉祀和祭奠仪式,以安慰鬼魂、保佑生者。这种古老的鬼魂信仰,一直到今天的文明社会也还清晰可见。”[4]红山出土的祭祀器物如祭祀陶器、玉器等一系列祭祀器物,都可能是满足鬼魂信仰的道具。
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其人像特点是:没有过多的面部刻画,主要强调肥美的躯干,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乳房、大肚子和生殖器,体现原始人对生殖的巨大热情。红山时期出土的陶塑女人裸体像,可能是生殖崇拜的供奉物。“从东山嘴和牛河梁祭祀遗址出土的资料推测,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祭祀活动的全部过程的各个阶段应当在巫师的主持下举行不同的敬神仪式。每一种仪式都会有不同的祭祀工具。”[6]“生殖崇拜是世界诸多民族最为原始的信仰形态,根据遗物推寻,可以肯定,在红山文化时代亦曾盛行一时,是红山文化宗教信仰中相当核心的内容,它植根于红山人对自身种族繁衍的强烈关心。”[7]在兴隆沟第二地点出土的一件泥质红陶的坐像,如果判断是男性人像,则可能预示着这一时期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时代。“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产生了祖先崇拜,并逐渐出现原始的宗教观念和一些祭祀和礼拜仪式,各种巫术、禁忌、神话传说也随之产生。”[8]例如,“天命玄鸟,降而为商”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但也有学者认为“生殖崇拜是对生育、繁衍等能力进行的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口存活率低的问题。”[3]
祖先崇拜是指崇尚和坚信祖先的灵魂可以庇佑、保护自己和氏族成员,从而进行的祭祖活动。这种崇拜精神反映了红山文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灵魂不死”的观念。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人像资料最为丰富,这表明该遗址是红山文化时期祖先崇拜的圣地。田广林先生认为,“牛河梁‘坛’‘庙’‘冢’遗址是5 000年前出现的一处具有原始王陵和祭祖庙性质的崇祖中心。它的出现表明当时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于公共意志之上的统一宗教神权和族权已经产生。当时的社会统治者所以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支出来营建如此规模的礼仪中心,其目的无非是借助传统的崇祖习俗,通过祭祀近祖和‘怀远尊先’等种种形式,把原始的氏族、部落心理升华为统一的、新的社会意识,从而达到团结部民、稳定社会的目的。所以,崇祖的实质,乃在于尊崇现实社会的当权者,这种人物,就是后世的王。”[9]红山文化的族群人民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因此,他们把祖先作为重要的崇
拜信仰。其一,他们将墓葬建在山上,把墓穴用石板砌成长方形,以玉器和陶器等作为主要的随葬品,再在上面积石成冢。其二,他们把祖先的形象用陶塑、泥塑、玉雕、石雕等手法予以塑造,并加以崇拜。这也是红山文化的人像雕塑技术的一个萌芽、发展的过程。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从“崇拜说”的发展来看,显示出土陶塑人像的时期已经进入了较高文明的发展阶段,崇拜的对象回归到人上来,进入了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阶段。从陶塑裸体女人像的造型可以看出,那一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依附在崇拜观念上的,造型手法主观意识强烈,表达崇拜精神明确。从兴隆沟第二地点出土的那件泥质红陶的坐像来看,塑造手法高超纯熟,艺术表现性强,传神生动,造型准确。
四、结语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研究之一,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美学等领域都是非常值得进行深入探究的。辽西地区率先跨入历史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历史文明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原地区的历史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建筑、玉石器雕刻、陶塑雕塑人像为代表的高级技术能力的体现,其中出土的玉器、陶器等艺术品无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艺术文化的发展,是中华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1]中国文物报.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解读[EB/OL].(2011-06-03)[2011-06-03].http: //www.chnmuseum.cn/(X(1)S(ftkahi55mki4e4bjbul ha0rr))/Default.aspx?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 =1&InfoID=53209&TabId=468&frtid=290.
[2]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1986(8):36-37.
[3]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
[4]张永江.论红山诸文化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J].世界宗教信仰,1995(3):114-116.
[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181.
[6]乌兰,杨福瑞.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祭祀活动及其特点[J].世纪桥,2011(7):23-24.
[7]冯利.红山文化中的生殖崇拜[J].民族艺术,2001(1):85-86.
[8]辛学飞.从红山文化中的蛙崇拜看人类早期的生殖崇拜[J].赤峰学院学报,2015(10):6-7.
[9]田广林.论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华传统礼制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75.
Artistic Appreciation of Pottery Portrait from Hongshan Culture
Wang Siwe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Pottery portrait of Hongsh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ongshan culture.Currently,the number of unearthed pottery portrait is not big,but they are the art treasures of ancient sculpture.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pottery portrait of Hongshan Culture has the beauty of human body,modeling and crafts.In terms of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the pottery portrait has not only great aesthetic value and sculpture research value,but also an important field of Hongshan period historical research.
Hongshan culture;pottery portrait;artistic appreciation
J328
A
1674-5450(2016)06-0153-04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 颖】
2016-06-06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5-198-5-17);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重大孵化项目(ZD201425);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重大孵化项目(ZD201625)
王斯文,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艺术品鉴赏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