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二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粮食供给问题

2016-12-09赵玉明

关键词:战俘营战俘苏联

赵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 100007)

试析二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粮食供给问题

赵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 100007)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相关内容,苏联对日出兵并迅速俘获了数十万日本战俘,之后将其中大部分人移送到苏联地区从事劳动。1946年底,苏联开始大规模遣返日本战俘,到1950年基本遣返完毕。在此期间,对日本战俘的粮食供给与保障始终是战俘营内的头等大事。苏联战俘管理机关颁布了相应的日本战俘粮食标准,对普通战俘、军官和将军实行不同的粮食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从事重体力劳动和病患战俘的供给标准,并考虑到了日本战俘的粮食习惯。总体而言,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受制于战后苏联物资匮乏状况,各战俘营普遍面临粮食供给短缺问题,但随着苏联经济逐步好转,日本战俘粮食供给状况也相应改善。考察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粮食供给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有利于了解战后苏联战俘管理制度及经济发展脉络。

日本战俘;粮食供给;供给标准;货币改革

1945年9月下旬,日本战俘开始大量进入苏联,因此制定粮食供给标准,保障日本战俘粮食供给,成了苏联战俘管理机关的当务之急①1939年,苏联出兵波兰之后在内务人民委员部下设战俘管理局,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战俘管理局扩大编制,称之为战俘与被拘留者管理总局。1950年,随着大部分德日等国战俘被遣返回国,管理总局被精简为管理局。1953年,因绝大多数外国战俘被遣返归国,战俘与被拘留者管理局被撤销,其职能和少数战俘被移交给苏联内务部监狱管理局。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为战俘管理机关。。为了保障日本战俘粮食,战俘管理机关参照以往管理经验,制定了日本战俘粮食供给的标准,并有所调整。

一、粮食供给标准沿革

(一)制定日本战俘粮食供给标准

1945年9月28日,内务人民委员部与苏联红军后勤总部联合颁布了第001117/0013号命令,分别确立了普通日本战俘、军官战俘和将军战俘的每日伙食标准。其中,普通日本战俘的每日粮食供给标准见表1:

表1 普通日本战俘粮食标准

可以直观看出,苏联所提供的日常粮食中包含了面包、米饭、植物油、汤、糖、茶等能满足日本战俘基本热量需求的食物。档案显示,该粮食标准是参考各战俘营普遍标准制定的,每天供给的粮食所含总热量大致为3 000卡路里,足够满足战俘一天活动所需热量[1]。另据001117/0013号命令,与普通日本战俘的供给标准相比,对日本军官增加了动物油、鲜

牛奶、卷烟和火柴的供给。此外,对于集中关押在哈巴罗夫斯克的一百多名日本将军,执行单独的伙食标准。其伙食标准与普通军官标准相比,主要体现在每日供给的肉类增加到120克,另增加20克奶酪供给,但在面包、米饭、动植物油供给上则有削减。关于战俘粮食供给,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对病患战俘稍有照顾。针对各专业医院或疗养院中的住院日本战俘,战俘管理机关制定有专门的粮食供给标准,主要体现在增加面包、米饭、肉类、蔬菜等基本粮食供给的基础上,并额外为病患日本战俘提供每日200克的鲜牛奶作为营养加强措施[2]。

第二,对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日本战俘,额外增加粮食供给。标准规定从事户外采伐、地下矿藏采掘等重体力劳动的日本战俘,在日常粮食标准的基础上,蔬菜和砂糖各增加25%,即分别增加125克和3.75克。对于超额完成劳动定额的日本战俘,亦增加粮食作为奖励。具体实行办法为:对超额完成50%生产定额的日本战俘,每日增加米饭或面包50克;超额50-80%者增加75克,超额100%者增加100克。

第三,体现了日本战俘的民族粮食特色。主要表现为提供米饭、鱼类和酱汤,比较符合日本民族的粮食特色。如滨海区在1945年12月12日对第15战俘营的51号命令中,对于日本战俘的粮食保障工作进行了强调:要求按量按质为日本战俘提供符合民族习惯的粮食[3]。另外,战俘管理当局在检查中发现第40战俘营在1946年第4季度短缺20 216千克酱汤,要求各个战俘营都不得短缺酱汤[4]。

(二)调整日本战俘粮食供给标准

1946年10月15日,战俘管理机关颁布第450号命令,公布了新的战俘粮食供给标准。与之前日本战俘粮食标准相比,面包从300克增加到350克,杂粮从100克增加到碎米和各种面粉150克,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鱼类供给为150克(其他地区100克),蔬菜类从600克增加到800克,糖从15克增加到18克,盐从15克增加到20克。另外,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战俘,增加每天有5克烟草供给,每月有3盒火柴及3卷吸烟纸提供。新标准再次确定,对于超额完成任务者,会按照相应标准增加面包、肉类与蔬菜作为奖励。

关于苏联提高粮食标准的原因,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解密档案材料予以解释。可能的原因在于,1945—1946年冬季,日本战俘出现了大批量死亡现象,迫使战俘管理部门不得不提高粮食供给标准以增强对日本战俘群体的热量供给,从而增强体质减少死亡现象。

除调整整个粮食供给标准外,战俘管理机关还对具体项目进行调整。比如,1947年1月24日,战俘管理机关颁布规定,要求专门增加对从事采矿、采煤等地下重体力劳动者的粮食与营养供给,其中食糖供给由每月540克增加到每月1 000克[2]370-371。1947年12月11日,苏联战俘管理机关又颁布了第0751号命令,对450号命令中关于日本战俘的粮食标准进行了微调:普通日本战俘的每日茶叶供给从3克降低为1.5克,其他标准不变[2]381-389。

二、粮食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虽然战俘管理机关制定了战俘粮食标准,但受制于战后初期苏联饥荒状况,战俘营内供给状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造成战后初期苏联大面积饥荒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乌克兰作为苏联粮食主产区,在战争期间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了粮食生产。第二,战争期间,苏联损失了大量劳动力,制约了战后粮食生产的恢复与提高。因此,战后初期不仅对各国战俘的粮食供给难以充分保障,苏联民众自身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粮食供给不足情况。

1946年初,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战俘管理部门对战俘营的检查情况报告很有代表性,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战俘日常管理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粮食供给状况,报告显示存在供给品不达标问题,如存在用小米、大豆和高粱米替换大米和蔬菜的现象,另外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给不足问题。另据1946年4月12日,苏联红军在对各地战俘营进行的检查报告中指出,所有日本战俘营中都存在粮食供给不足问题[2]287-289。粮食供给不足对日本战俘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遍饥饿状况容易使得战俘体质下降、营养失调,进而引起病患、死亡,及降低劳动效率。1946年2月19日,战俘管理总局统计颁布了关于1946年2月上旬日本战俘患病与死亡率问题的汇总。根据资料显示,从1946年年初到2月上旬日本战俘死亡率要高于德国战俘死亡率,而造成日本战俘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营养不良[2]437-439。这种大规模的营养不良情况充分说明对日本战俘的粮食供给存在问题。1947年1月14日,战俘管理总局统计的1946年度日本战俘死亡情况显示,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仍然是营养不良[2]457。

第二,引发日本战俘就粮食供给不足问题的抗议,容易发生食物盗窃事件,以及日本战俘之间围绕粮食分配问题发生矛盾。按照日本战俘营的普遍规则,苏联战俘管理机关提供粮食原材料,由日本战俘组织炊事班自行进行粮食加工与分配。由于日本战俘普遍处于饥饿状态,因此争夺炊事员职位进行食物加工以获取稍微多一些的食物,成了战俘营内日

本战俘中的重大利害问题。在进行粮食分配时,黑面包等物是由大块切割后进行分配,分配起来相对简单公平。而对于粥、汤等熬制成的食物,由于各个战俘所提供的盛装容器规格不一,而战俘营内普遍没有精确测量工具,因此,如何平均分配是一个大问题。但即使进行平均分配,战俘营内的粮食质量与数量都不高,难以满足高强度劳动与寒冷天气下日本战俘的热量消耗需求[5]。

第三,大部分日本战俘都千方百计利用休息时间来寻找食物,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对于日本战俘而言,能捕获的青蛙、老鼠、昆虫、蛇、猫、狗、乌龟等,都是食物[6]。据日本战俘亲历者(姓名不详)回忆,在劳动作业完毕后返回战俘营途中所遇到的动物尸体,也是日本战俘的食物对象。对于野生植物,日本战俘利用劳动作业间隙进行采集和挖掘,浆果、菌类、野草、野萝卜、野人参、蒲公英、车前草、野蒜、各种树皮等都是食用对象。对于所获得的食物能否食用,是否含有毒性,有些战俘并不具备分辨能力。因此造成日本战俘在食用自行获得的食物后中毒现象频发,产生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轻者需入院治疗,重者当场毙命[5]51。据地方战俘管理部门在1946年4月30日的报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第34战俘营发生战俘误食中毒事件,7人中毒4人死亡[2]346-347。在1994年日方对3 085名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战俘亲历者进行访问所得的结果为:利用劳动作业现场来搜集食用者为1 887人,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1.2%;以个人物品交换粮食者为917人,占受访者总人数的29.7%;用被分配的砂糖、香烟等与他人交换粮食者为396人,占总人数的12.8%;注意节省体力者为1 195人,占总人数的38.7%[7]。可见,日本战俘为了获取额外食物,采取了各种办法。

三、粮食供给状况的改善

面临战后严峻的饥荒形势,苏联在恢复农业生产方面采取诸多措施。相关学者研究显示:“由于承包到组的推广,1947年乌克兰不但克服了饥荒,而且农业取得了好收成。1948年又取得了比1947年更好的丰收。1948年,乌克兰上交给国家的粮食比1947年多11 500万普特,比战前的1940年还多3 300万普特。各地的粮食收购计划也都如期完成或提前完成。”[8]在1947年粮食产量恢复与提高的情况下,苏联采取的如下两项措施在日本战俘的粮食供给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1947年9月3日,苏联内务机关颁布了在战俘营内建立售货亭与小卖部的规定,要求为各国战俘提供食品零售服务[2]378-379。设立小卖部不仅反映战后苏联粮食匮乏现象得到了改善,而且进一步为保证日本战俘的粮食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之前战俘营日常粮食供给情况来看,战俘营内粮食供给在质量上与数量上都一直难以达标,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造成的日本战俘健康问题突出,设立小卖部能刺激日本战俘通过获取劳动报酬来换取食物。

第二,苏联在1947年12月实行物价与货币改革。各战俘营开始对劳动成果进行经济核算并支付报酬,超出劳动标准部分折算现金。这意味着日本战俘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劳动能力越强,获取的劳动报酬越多。

苏联战俘管理机关的这两项措施结合起来相互作用,无论是对于日本战俘获取食物,还是对于管理部门改善供给与保障都是有意义的。对日本战俘的意义在于:可以以劳动成果换取报酬,再利用报酬至小卖部换取食物,以改善生活,保障生命。对于战俘管理机关的意义则在于:(一)以报酬换食物可稳定地增加战俘获得粮食来源的手段,可间接增强战俘体质、减少营养缺乏问题而导致患病与死亡现象的发生;(二)刺激日本战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金钱来改善生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在战俘营内设立小卖部,通过出售食物能达到在战俘身上获取一定利润,实现资金回收。

根据日方资料显示,在货币改革措施实施以后,日本战俘营内饥饿现象不断减少,甚至个别日本战俘出现了用重达两公斤的黑面包当枕头的极端情况。此外,苏联地区各个日本战俘营在民主运动的高潮下竞相组织青年行动队、劳动突击队等组织,不断进行旨在强化所谓“苏维埃祖国”经济实力的劳动竞赛。由此大部分日本战俘的月收入达到了100卢布以上,部分技术人员甚至达到了500卢布左右。当时的苏联每月最低工资为500卢布,但是日本战俘享有相当于每月200-500卢布免费食宿,因此很多高收入的日本战俘甚至被普通苏联居民羡慕。尤其是对于从事煤炭采掘的日本战俘而言,固然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作业强度高,但是工资和奖金也相对较高,大部分从事该业的日本战俘月收入达到了1 000卢布。工资发放日往往成了日本战俘的节日,他们在百货商店受到售货员的热烈欢迎,不仅能买到各式日用品,而且西服、皮鞋、高级蛋糕、巧克力这些普通苏联人难以企及的东西,他们也有经济实力购买[9]。

四、结语

到1950年4月,除少数被判刑战犯外,绝大部

分日本战俘相继被遣返回国,战俘管理机关对日本战俘的粮食供给工作基本结束。从上文陈述中可以看出,苏联对日本战俘的粮食保障,既存在着粮食标准的变革,又存在着普通士兵、军官和将军的差别待遇;既出现了供给不足问题,又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改善和解决。考察苏联地区日本战俘粮食供给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了解战后苏联战俘管理制度。苏联对战俘的管理,包括粮食保障、物资供给、医疗卫生、劳动利用、政治改造等方方面面,这些措施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日本战俘管理制度。不难发现,战俘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保障生命延续的粮食供给。对日本战俘的日常管理、劳动利用、医疗保障,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如对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者给予额外的食物,对抵触者减少食物),都与粮食供给与保障密不可分。因此,抓住了粮食供给问题,就抓住了日本战俘管理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深入展开,将战俘管理机关对日本战俘各个层面的管理紧紧串联起来。

第二,有助于了解战后苏联经济发展脉络。战俘留苏初期普遍遇到了粮食供给不足问题,这是战争造成的饥荒问题在战俘管理上的直接体现。苏联粮食产量的恢复与提高,实行物价改革与货币改革,反映到战俘管理中就是在各个战俘营设立小卖部及对战俘支付劳动报酬,这种变化不仅反映战后苏联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考察战后苏联经济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1]Перецит.,Кузнецов С.И..Японцы в сибирском плену,1945—1956[M].Иркутск:ТО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а журнала“Сибирь”,1997:47.

[2]Загорулько М.М..Военнопленные в СССР.1939—1956.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M].Москва:“Лог ос”,2000:340-343.

[3]Мор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дмирала Г.И.Невельского,Труд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отраслях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Приморского края:документы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архива Прим орского края[M].Владивосток,2006:62-63.

[4]Гаврилов В.А.,Катасонова Е.Л.,Японские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е в СССР[M].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 одный фонд демократия,2013:76-96.

[5]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シベリア强制抑留者が语り继ぐ劳苦:第3卷[M].东京: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1993:44.

[6]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シベリア强制抑留者が语り继ぐ劳苦:第1卷[M].东京: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1991:57.

[7]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シベリア强制抑留者が语り继ぐ劳苦:第4卷[M].东京: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1994:69.

[8]张义德.战后初期的苏联经济[J].历史教学,1997(9):15-17.

[9]战後强制抑留史编纂委员会.战後强制抑留史:第3卷[M].东京:平和祈念事业特别基金发行,2005:56-60.

An analysis of the Food Supply to Japanese POW in Soviet Union after World War II

Zhao Yuming
(Institute of Russian, Eastern European and Central Asian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7)

In accordance with the Yalta agreements,the Soviet Union declared war on Japan and captur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apanese prisoners-of-war(POW)and shipped them to Soviet Union to work on August 8th 1945.By the end of 1946,Soviet Union had begun to repatriate these POW massively.Repatriation was over in 1950.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ood supply for Japanese POW had always been a top priority in POW camps.Soviet authority issued the food standard for Japanese POW,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ood habits of Japanese POW.Totally,In the early post-World War II period,the supply of food to the POW camps was generally confronted by the shortage of supplies in the Soviet Union.However,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Soviet economy,the food supply situation of Japanese POW was correspondingly improved.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supply of Japanese POW in Soviet areas after the war is to learn about POW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viet Union.

Japanese POW;food supply;standard of food supply;monetary reform

K31

A

1674-5450(2016)06-0055-04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赵 践】

2016-07-17

赵玉明,男,湖北当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苏日关系史研究。

猜你喜欢

战俘营战俘苏联
战俘营里的『圣诞老人』
永恒的历史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日军关押盟军高级战俘营在中国揭秘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