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东丧葬文化解读——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

2016-12-09泽仁曲措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葬亡者藏区

泽仁曲措



★康藏研究★

藏东丧葬文化解读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

泽仁曲措

丧葬文化作为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还反映了环境保护观念。本文从藏东昌都丧葬文化仪轨、丧葬仪式等进行论述,并对藏族丧葬文化的起源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读。

藏东丧葬;仪式;理念

雪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富有魅力的文化宝库,从丧葬习俗中可以窥其一斑,当然也为研究高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笔者希望通过此让世人对世界屋脊的丧葬文化,特别是藏东的丧葬仪式和观念有个正确的理解,并能体现丧葬文化在雪域藏文化宝库中的合理地位。

一、丧葬的仪式过程

丧葬仪式是对亡者今生所享之乐和所受之苦的一种悼念,更是藏人对家人能往生吉祥的一种希冀,是祈盼能减轻亡者生前所造罪孽和往生净土的仪式。一般有“颇瓦法”、捆尸、死卜、出殡、积德为主的许多仪式,下文分别论述之。

(一)颇瓦法仪式

“颇瓦法”(Phowa)*也称迁识法,是往生净土最捷径的法门,在颇瓦法的观想过程中,把意识融入明点时,对自我与世间不执著,将整个的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融入心性的明点,然后和上师阿弥陀佛心性合而为一,往生净土就容易。是亡者往生吉祥的神圣仪式。人一去世,其家属就请高僧在死者的发间进行往生的仪轨,此仪轨只是针对普通人,位置要选择发中间,从鼻尖开始每四指为一间距进行丈量,十二指处即头顶是生往极乐世界的发愿处,但对普通人因为恶业而不能在此处进行发愿,即使发愿也往生不了极乐世界。当发愿时高僧会像对普通人说话一样告诉死者你已命终,但不必恐惧,会趁此机会,为利乐无量世界有情众生而证圆满佛道,以愿力行使他的慈爱之心,以使所有有情众生同证菩提,达到究竟圆满之境。只要死者对高僧具备信心,即使造孽深重也会生往极乐世界,但佛法中写道:很多死者在那一刹那对上师产生怀疑或恐惧,很难具足信心。高僧告诉死者你已死亡后会诵读一些密咒,发愿中会知道死者往生的道,那一刻就会发出三声打嗝般的声音,意即完成对死者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

停灵期间要由一名男子带一面镜子用哈达盖住不能见天,带到死者前掀开布用那面镜子照一下死者,随后又用哈达盖住镜子拿到喇嘛前,之后高僧做一种仪轨,叫“雄瓦”(Sbyong wa),需具备“德” (Til)*芝麻,入药,种子分黑白两类。味甘,性温,功能平风、益体、治黄水。“勇噶”(Yongs dkr)*芥子,一种普通的家居食品,可入药。在佛陀的寓言故事中让一位新近丧子的母亲向无人故去的人家中要一些芥子,每户都有芥子都免不了丧子之痛,她看到此自己的痛苦也就逐渐减少了。丧葬仪轨中用此作物或许与这则故事有联系。“且芒”(Mchod mr)*酥油和糌粑混合而成的面疙瘩。、哈达、水、土、茶。哈达意死者的衣,糌粑是食物的代表,“德”和“勇噶”是仪轨需用的,不为死者准备,拿碳或火盆把“德”和“勇噶”撒到此容器中。仪轨完成后其余的也要倒入火盆中烧掉,停尸期间每天都需做一次此仪轨。

如死者是意外死亡,例:死于车祸、溺水、自然灾难等,因死法不吉利,在受难之时灵魂会立即从身体离开。此类亡者的尸体可以不在家中灵柩停留三日,但会由活佛或高僧打卜而送往天葬台。但某些不是意外死亡的也有不停留三日的。

颇瓦法一方面显示了藏族人共同的心理素质,是藏族人灵魂不灭观的表现。从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到苯教灵魂观、佛教灵魂观,藏族具有一套结构完整而严密的灵魂观。他们相信颇瓦法能让他们具转世的条件,并能更好地去往某一轮回。藏族关注灵魂方面的思想《西藏生死之书》(《西藏度亡经》)译成其它语之后才被其它民族和国度所认识,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把此生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另一个生命的起始,以这种生命观诠释雪域人文精神。

(二)若恰仪式

“若恰”( Rocha)*此仪式笔者认为是以前为了携带亡者方便而演变过来。直至现在在一些偏远地方,人去世后用绳子捆绑起来,中间用绳子留空,用一较粗的木头穿过去,几人轮流抬往天葬台。现今认为人一死亡经脉未全断不能立即捆绑。即为捆尸仪式。在昌都,一般人死后不能随便触碰。在农牧区人死后会立即用绳子将其捆成一团,现在城镇一般在停灵期不会捆尸体,送往天葬台时才会捆绑,认为人死后所有经脉未全断。停灵的方式为右侧卧佛陀涅槃的方式,即右手放在右脸之下,左手放置左脚上方平躺,也称为“睡狮”姿势。右手放在右脸之下意断除右手造成的一切恶业,佛陀曾预言每一位即将死亡的人要在临死前要把右手放在右脸下,心中想着佛陀的这句箴言能保你轮回中的一世不堕入恶趣。在安多地区大多是未送往天葬台前清洗并捆尸,是为了保在天葬台没有难闻的味道,方便背和防诈尸。另外对“睡狮”的停留方式也由不同的解释。解放前昌都有很多古房的门建得很低,是防死者在死后成鬼进入家中做害。民间传说死者在中阴身阶段只能直立行走,不能弯腰或低头,现今保存老房一般是小门,即是防死者直立行走时进入家门。死者在死亡时会有上半身或下半身冷却的症状,如上半身冷却是堕入善趣的征兆,如下半身冷却即是生往恶趣的征兆。

(三)出殡仪式

一般是指抬灵送往天葬场,出殡的时间一般都会选在早晨四五点钟。出殡程序简单,出殡队伍中忌讳有亡者的近亲。

出殡吉日要请高僧来卜,大都选择星期一、三、五,认为一周内这几天相比其它几天更柔。送死者的人也要算生肖,每次会有两个生肖会与死者的生肖和五行相违,故算出此生肖的不能见到尸体和送亡灵。高僧卜出殡日子时如算到“往内六星”(Skr ma nng drug)此凶相则要请高僧做仪轨避免,如算到“往外六星”(Skr ma pyi drug)则视不吉利,意此人死后血缘关系外的邻里中相继会有五人死亡,为避免此凶煞,会请高僧做相应的仪轨避免此厄运,在送灵当天会揉五个糌粑人,代替会有厄运的五个人,与死者一起“天葬”。“往外六星”一般是伴“往内六星”一起出现的。亡者为年长的大概做两个星期的往生指示仪轨,年幼者为三个星期左右。在停灵期间,亲戚好友会念诵玛尼经、捻佛珠、供酥油灯来表达他们对亡者逝去往生吉祥的祈愿。好友邻里彻夜守护,其目的除了不让亡灵受到惊悸和干扰,也是为了使亡人亲眷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出殡当日在寺院进行祈愿供养,在城镇供养的有钱财、谷物等,在农牧民区也有许多人家供养牛羊等牲畜。钱财数目往往取决于该家庭的经济条件,但只要有信心,供养钱财的多少并不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条哈达也可。喇嘛们在经堂外对死者进行三次往生吉祥的祈祷,其中主要以《普贤菩萨行愿品》为主,是对一切普贤菩萨进行祈愿,祈祷所有过世者往生极乐,死者也能像普贤菩萨那般*意即一切众生如普贤菩萨般,先发愿众生往生吉祥才想到自己的舍己精神。。

在以前条件不好之时,死者送往天葬台时死人用木架台抬走,木架一般为两层,在藏东民间流传着尸体不能着地的说法,是防有猫添尸会诈尸。以前在送尸时如送尸者需休息,木架则会放在石头之上。在天葬台如无坛城图,则会挖一洞用泥土画坛城,之后在上面摆宴后埋掉,上面垒石块,然后在上面停尸,送尸和一同前行的喇嘛知道此地坛城画的所在地,以后会指示停尸的在此处停尸。后来用水泥画坛城、摆坐席,不用指示即知道,水泥做成的坛城保留时间也更长久。送殡的均须男性,且不能有近亲。另有一点很重要,在送殡者中加上死者所有人要以双数前往,返回时不能自己单独散开,所有人要以单数返回。

(四)超度仪式

丧葬仪式中的超度指家属以虔诚之心请高僧为亡者念佛、诵经,使亡故的人能往生吉祥。

亲人亡故的七七四十九天内眷属不穿新衣,不得饮酒,不歌舞,不做客,不参加社会各种喜庆活动,不洗漱装饰,不杀生,不剪发,不刮胡须,不换衣,不举行婚嫁喜事,不建新房。关于衣服的颜色方面,没有要求在超度的49天期限内,或者出殡当天穿着特定的颜色。

每年死者去世的当天在家请喇嘛做仪轨超度,家庭条件好者在寺庙内对喇嘛进行供养。民间中流传每年的这一天死者的灵魂会到家中的说法。对亡者的追荐有很多种,要为死者诵经礼忏,布施财物,亡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都要布施,以祈祷亡灵早日超生。死者的家属要在出殡后,每天日出和日落之时进行煨桑(在小碳罐里放一些木屑并往上面倒糌粑),意为对死者的布施。通常情况下新鲜糌粑未尝之前要与酥油揉在一起,然后放置无缺口的碗中,之后在此之上倒点水放置火炭之上。

藏族认为凡人死后都要经“巴朵”(Br do)中阴间*中阴身,是六道轮回“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生命之外的,又一类生命形式,这类生命的载体是在六道中行善所得到的清虚果报身。拿人来说,如何是这一生行善至极,就会不出现中阴身的果报形式,直接化生到天道;如果是做恶至极,也会不经过中阴身果报,而直接化生到地狱。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命终后才产生中阴果报身,这种果报身的寿命是人道的四十九天,这四十九天之中,往劫所结下的亲、仇缘份都会来诱导中阴人,起心动念去其处团聚,亲者叙旧情、仇者还其债!如果能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心不为冤亲所动(中阴身体是世间的风、火、药、铁器所伤害不了的身体。),就能用心念往生到佛国净土,比如观想并同时念阿弥陀佛圣号。游荡。期限一般为“七期”即49天。之后亡魂便觅得归宿。关于亡魂之趋向,死者生前的业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巴朵”阶段生者的祈祷追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亲属必须举行各种祭奠、祈祷仪式,以追荐亡灵。“七期”死者家中每天要煨桑,家(或帐篷)周围悬挂经幡,请僧人诵经。《缘起赞》中记载:“当人身亡处于中阴身阶段时体态近8岁孩童的身高,脸相只是一般人的面孔不是生前的面孔,死者在中阴身会看得到人,因为旁人看不到他,在此中阴身阶段,死者可以看到世间的人,但是由于世人看不见他,他以为自己之前有过的行为招致人们生气而让自己身处极度痛苦中。”有些还具有预测能力,可能会预测到自己即将会堕入地狱要饱受煎熬而对生前造成的恶业忏悔。死者家属要在中阴身的49天之内,每七天一次共七次要进行较大的超度仪式,意即消除死者在中阴身阶段的恐慌。《缘起赞》中写了按照死者生前的罪恶深重来判定死者堕入恶还是乐,一般要停灵三天。从佛教来讲死者虽已断气但灵魂仍未离开身体,灵魂离开死者身体才被断定为死亡。

二、丧葬形式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信仰体系的逐步完善,藏区还存在多种丧葬形式,主要有天葬、土葬、石棺葬、火葬、水葬……等。

(一)天葬

天葬是人死后经丧葬仪式抬亡者到天葬场,由天葬师念超度经和仪轨后喂鹰等其它鸟类,直到吞食净尽,是藏族持有的逝后布施,让灵魂回归自然的一种形式。

一般认为天葬从印度传入,由希解派创始人帕当巴桑杰于第三次来西藏传希解教法时带入[1]。早期的天葬的喂饲对象不一定是鹰鹫,是一种“林葬”或“野葬”,弃尸于野外。詹姆斯﹒梅拉尔特(James·Maillart)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的科尼亚南部,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恰塔尔休于发现的一幅壁画为据,此幅画的景象是一些展开翅膀的巨大兀鹰,正在贪婪地啄食一些无头尸体。霍魏教授对这天葬的起源地到天葬在藏地的实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藏区和印度的天葬都从古代中亚传入,认为古代中亚早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着与西藏天葬极其近似的丧葬方式。以这幅画和拜火教的典籍、苯教的经籍记载、“西藏文化圈”的交流影响为据,认为是古代中亚的鹰葬习俗,并指出印度与藏族的丧葬的文化是出于一源而各具特色,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渊源与继承关系,都应当追溯到古代中亚的鹰葬习俗[2]。这确实为丧葬文化的源头探究提供了证据,但天葬文化等类似的藏文化发展圈的起源,是否从苯教极盛时期由象雄传至邻近国家,此后又从其他国家传至吐蕃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佛教教义中“布施”是信徒的一重要标志,像舍身饲虎*舍身饲虎 佛经记载很久以前有位叫摩诃萨青的小王子见到一雌虎快要死掉,为了挽救那只雌虎和虎仔的生命,毅然把身体施舍给了饿虎,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在藏区老少皆闻。佛教认为人死后开始新的轮回,人死后肉体无用处。死后就将其喂鹰,作为最后一次施舍。也是“无我”的一种表达法,天葬方式没有等级的优劣之分。当地习俗认为尸体如被鹰吃得越早则被认为生前积德多,如鹰不食尸体或慢则会认为生前作恶太多,如鹰不直接食则砸碎亡者的骨头与残余部分拌糌粑(青稞面)喂鹰。

随着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丧葬文化形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丧葬的不同形式虽在某些藏区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天葬仍是整个藏区的主要丧葬习俗。

(二)土葬

土葬是直接置亡者于棺材中,然后把把棺材埋在地里。土葬在藏区主要流行于甘肃华锐藏族自治县,人一旦亡故即更新衣,下身可自行选择,上身穿寿衣戴寿帽,置于棺中时有些是平躺放,有些则是结跏趺。

据史书记载,藏区曾一度盛行土葬,从第八代王止贡赞普始沿天绳返天界的说法便荡然无存。在第八代王止贡赞普被罗昂达孜刺杀后,其子茹来杰在青普地对止贡赞普实行土葬,史料记载的陵墓建立由此始。《白史》记载当时王与大相发誓同生同死,故王死后相与赞普一起实行土葬,连同赞普的马、盔甲和珠宝作为陪葬,积成一冢,每一年实行一次供养[3]。后吐蕃赞普都以埋葬于西藏山南琼结县,因之,被称之为“藏王墓”。吐蕃赞普都埋葬于西藏山南琼结,称之为藏王墓。后在“邦金洛”平民暴动中被摧毁,此外,由于盗墓等行为的破坏,现在藏王墓只剩断背残垣。《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居父母丧,‘截发’,青戴涂面,衣服皆黑,即葬即吉。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箭之类,皆悉埋之。仍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参考本章第1页。。当中提到的截发,即是对身遭不幸的一种表达法,这在当时是对生身父母逝去的特殊表达方式。在昌都,民间对梦境有很多解释法,其中梦到截发则视为不吉利,意为家中会有人去世。两者间不免有相似之处。

在昌都如有婴儿不幸夭折就会装入自制的小木材棺中埋在特定的山上。在康区有些地方还有将已故的老人葬于墙壁的习俗,意为“央”(吉祥,好运)。

(三)石棺葬

石棺葬,即以石头为葬器。 石棺葬是流行于昌都、川、滇、青结合部的一种远古文化现象。石棺葬在昌都、贡觉、芒康、丁青等县和拉萨的林周县和山南乃东县、青海同德的宗日文化均有分布。在离昌都县城北5公里处晚于卡若遗址的小恩达遗址发现的石棺墓,稍晚于小恩达石棺墓的有香贝石棺葬。1975年昌都地区贡觉县香贝区发现石棺葬多座,但已被破坏,共发现4座石板墓和1座石块墓[4]。

从年代较早的卡若遗址和贡觉县香贝遗址等可以发现,石葬在聂赤赞普时代就已存在,《册府元龟﹒外臣部﹒土风三﹒吐蕃国》中说:“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头周垒于墓上,其墓正方,累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焉。”

(四)火葬

藏族历史《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天墀七王时期当儿子成长略能乘骑时,其父等均攀天绳逝归天界,如虹消散。[5]”苯教认为天赤七王死后抓着白色绳子归天,笔者对这里所指的白色绳子的解释比较赞同边巴次仁在《浅谈藏族丧葬文化》里的解释,白色绳子是白烟,即实行火葬时冒出的烟。火葬仪式相对神圣,尽管藏区森林资源丰富,但因其要烧毁大量木材而没有长时间延续下去。

(五)水葬

水葬在整个藏区都不太盛行。史载吐蕃“中地八王”实行水葬。史载第八代王止贡赞普在武斗中被刺杀后放入铜棺投入水中,这是对王尊重实行水葬或避免其它王权争斗原因有待考查。

在昌都,水葬一般都用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时死于车祸的人会实行天葬,但溺水死亡的都实行水葬,是对鱼类的一种布施。水葬也会挑选场地,一般都会避开居民饮用区域,水葬针对一些不同的人群和风俗,在藏区一些地方仍存。

(六)塔葬

西藏最早实行塔葬是在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弘扬佛法特邀当时印度那兰陀的寂护大师。在藏十余年间寂命大师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后圆寂于西藏。为了纪念大师的贡献,特按印度佛门葬法实行舍利子塔葬,这也是西藏第一座舍利子塔葬。此后对活佛和佛学造诣很深的喇嘛实行塔葬。对历代达赖、班禅喇嘛都实行塔葬以保存遗体。有些是火葬后的骨灰入塔而葬,有些则是圆寂后由特定僧人清除内脏腹内装入特质的香料等,穿上袈裟制成盘腿而坐的面涂金沫像。

三、藏东丧葬文化对当代的启示

(一)宗教利他观

现今藏区最盛行的是天葬,天葬之所以能说成是最舍我的丧葬形式,是因为它诠释信仰的最直接的方式,还包含了生者对死者崇高的终极关怀。亡者肉体上的布施是亡者逝后对其它生命的怜悯,佛教徒认为人一旦去世灵魂已附其它体,与其把躯体留在世间,不如把它施舍给鹰或秃鹫,这何乐还不为!藏族在“六度” 中就有布施精神,天葬也是藏族实现菩提心的一种理想途径。在超度仪轨中亡者的亲眷对寺院、僧侣、受困人的善举也体现了利他精神。了解丧葬文化不仅能了解藏族民俗文化,也是了解藏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切入点。了解民俗是解决文化误解的很好途径。丧葬文化是藏族博大文化中的一角,但它所传达的信仰精神、环保意识和对亡者的关怀意识,正是此丧葬文化的特点所在。

(二)经济节约观

1、自然资源的节约

当下,人口急速增长,死亡率也明显增加,土葬是对土地和木材资源的极大浪费,现金土地紧张到很多人买不起下葬的地方。在中国土葬习俗最多,就免不了木制棺材的使用,另外有很多经济条件宽裕的使用高档木材制造棺材。丧葬文化仪式的经济支出也是反应一家经济能力的一窥,可由仪式的规模大小反映。在藏区家庭经济能力好的一般会耗费十几万用于超度仪式,在49天内不间断的请僧人念经,布施的钱会大于平常的仪轨很多,并在家乡和藏区大寺院内进行供养布施,为使功德乘以倍计增长有些家庭会买《大藏经》,也有刻大量的玛尼石供信徒去转。在天葬仪式上不需花费多少钱,大多数钱都是对寺院进行供养和对僧侣、穷人的布施。

2、丧葬成本的降低

天葬成本低,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由于受风俗文化的影响,虽水葬、瓮葬的成本不大,但选择的人不多。瓮葬在整个藏区少见,瓮葬也不适宜于各年龄阶段的人,也是一种占地的丧葬形式,不利推广。入土为安这种死后保留尸体完整的土葬和神圣的火葬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致使水葬也难以推广。鉴于这些观念意识的束缚,天葬的普及仍有许多因素限制。

近五年(2010-2015)昌都地区丧葬仪式费用支出概况(单位元):

(注:表中列出的经济开支仅是部分丧葬费用,而不只是全部过程中的开支。与大部分藏区相同,天葬为昌都地区的主要丧葬方式;土葬一般用于半藏半汉中的小部分人;火葬一般用于临时在外地过世的;水葬用于溺亡的;瓮葬用于民间所说的怪胎,视为不吉祥,后置于瓮中埋掉。)

(三)环保理念观

天葬把尸体施舍给鹰,这节约了大量的木材和土地,亦是一种有环保意识的葬法。藏人的丧葬观念与行为体系中蕴含着对生态的关怀意识。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环保的意识观念在藏区早已深入人心,草场的保护也是另一力证。环保的概念同样体现在藏族牧民的迁徙中,游牧民们在每一次迁徙过程中因为取水的需要必须挖掉一些草坪,但为了草地的完整不被破坏,他们会丈量好所需大小取出放好,等下一次迁徙时再把挖掉的那些重新填补上去,这样草原周而复始,得已重生。这是智慧的藏人对生态的保护,是对大自然感恩的一种表现,他们在日常点滴行为中,有意识地表现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步,也折射出一个理想的资源循环再利用、再开发的过程,包括消费者或再生者对待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的一种正确态度。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土地资源紧张缺乏的情况下,丧葬文化的普世价值也应被重视。笔者在此并不是由于自己的藏族身份,从而希望通过阐述藏族丧葬文化将自身的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等强加于人,而是在考虑到目前全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土地资源、人口增长,甚至生态系统的不协调与不平衡等,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藏族丧葬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四、结束语

藏东昌都地区的丧葬仪式不仅反映了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同时反映了藏民族的生命观,它也具有极强的民俗调查的代表性。丧葬仪式可以说明藏人在不同时期的丧葬方法,这与当时佛法的兴盛、社会观念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对藏族丧葬文化的评判上,笔者重点要强调以天葬为代表的利他思想折射出的丧葬功能,也与当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密切相关,这不是民俗观念的任意强加,而是环保理念价值观的输出。友好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文明同时又关系着社会文明的兴衰,通过此文希望全社会对藏东丧葬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1]东嘎洛桑赤列. 教派源流(藏文)[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年, p495

[2]霍魏.西藏天葬习俗起源辨析 [J].民族研究 ,1990年第5期

[3]更敦群培.白史(藏文)[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年 ,p47

[4]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册)[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年 ,p274

[5]萨迦·索南坚参 .西藏王统记[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年 ,p69

[责任编辑:林俊华]

On the Eastern Tibetan Funeral Culture: A Case of Chamdo Prefecture

Tsering chemtso

Influenced by Tibetan religious beliefs, the funeral culture as a part of Tibetan culture, reflects the awareness of human ca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expounds the eastern Tibetan funerals in Chamdo Prefecture which convey the ultimate concern with human life.

Eastern Tibetan funerals;ceremony;idea

泽仁曲措,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海淀,邮编:100081)

K890

A

1674-8824(2016)05-0006-07

猜你喜欢

天葬亡者藏区
滑轮
天葬台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拍天葬?别说我没提醒你!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西藏天葬源流考——兼论天葬师角色歧视的缘起
“亡者”归来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