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与探索
2016-12-09贾海宁李书翔万生彩
◇贾海宁 李书翔 刘 芝 万生彩*
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与探索
◇贾海宁 李书翔 刘 芝 万生彩*
辅导员家访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这一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家访活动的有效性难以科学客观地评价,家访活动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家访活动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探索家访活动的有效途径。要做好家访活动的顶层设计,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形成辐射面积广、受益学生多的格局,探索形式灵活、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确保家访活动的效果。
辅导员家访;DEA效率分析;钻石模型;有效途径
近年来,辅导员家访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看到,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家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如何科学客观评价其有效性;二是如何突破现有制约因素,探索辅导员家访活动更加有效的途径,从而构建起长效机制。笔者以济南大学为例,通过构建辅导员家访的DEA模型,建立起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进而探索影响辅导员家访活动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并根据近年来总结的工作经验,基于钻石模型探索辅导员家访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DEA模型的家访效率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辅导员家访是一项学校投入经费与人员,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经济学角度讲,可以看作以经费与人力为投入,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产出的投入产出模型。从这个角度看,分析辅导员家访的效率就是分析这一投入产出模型的效率。由于无法确定家访这一“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笔者选择最经典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e Analysis,简称DEA)研究这一效率问题。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规划问题。产出导向型是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规划问题。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两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1]。由于投入量是决策基本变量,且相比于产量而言,投入量更加容易控制。因此,笔者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
假设有K个决策单位,每个决策单位均使用N
种投入、生产M种产出,则某一特定决策单位的效率值可由如下线性规划方程求得[2]。
(二)数据预处理
由于家访时间跨度太长,我们选取济南大学2012-2015年家访对象的访后追踪情况进行分析。
选取每年投入家访的人数(根据各学院走访参加人员统计)以及资助金额(根据各学院给全部学生的资助金额进行统计)作为投入变量。
衡量家访产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受访学生的数量,另一种则是受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化情况。前一种偏向于数量的积累,后一种偏向于质量的追求。为此,我们选择后一种方式衡量家访的效果。自家访活动开展以来,重点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试图通过家访达到改善学生家庭生活,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取得更大进步这四个基本目的。这四个目的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足以说明家访的效果,可以作为衡量家访效果的产出变量。
按照这一思路,将家访激励效果这一文字性描述变量转化为数值型变量。具体的转化方式为就家访激励效果,寻找与四个基本目的的家访效果给予10分的满分。每一个关键词赋值2.5分,每缺失一个关键词扣2.5分,以此衡量家访效果。此外,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讲,受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或考研,说明家访对该同学有效,因此笔者对顺利读研或就业的学生都赋予满分10分。
(三)实证结果
根据投入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笔者分析了2012年至2015年济南大学及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家访的效率情况。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济南大学辅导员家访的效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四年平均0.85左右的效率仍然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此外,从计算的投入产出冗余来看,投入冗余(包括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基本为0,同时产出冗余也为0。投入冗余表明家访活动的有效性仍有待提高。
表1 济南大学各学院2012至2015年辅导员家访效率情况分析
表1的结果显示,由于各个学院的具体情况不同,家访工作的效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机械、历史与文化产业、美术、材料、信息、土建、管理等学院家访效率较高。从投入产出冗余来看,投入冗余基本为0,产出冗余也基本为0。这也意味着不管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从学院的角度,投入家访的人力和资金仍然处于相对欠缺状态,家访对高校思想政治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仍然需要提升。
二、辅导员家访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家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全方位参与。从高校角度来说,造成家访活动无法达到满意效果甚至无法制度化常态化、有其外部和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第一,全员育人体系尚未建立。高等教育中的全员育人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扮演着重要角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全员育人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并没有完全形成。
第二,全社会对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缺乏配套的法律规定和科学规范的政策支撑,相关法律和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
第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育人过程中没有形成合力[3]。在全员育人体系中,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有各自明确分工。现实情况是,育人体系的四个方面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无法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社会缺少主动责任承担,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家庭逐利思想冲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二)内部原因
第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家访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全员参与[4]。需要看到,当前某些高校对于家访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保障,很少出台具体的家访方案,对家访对象、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缺少统一规划,家访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对参与家访的教师缺少培训,目的性不强,方法简单等等[5];另一方面,家访活动缺乏长效机制,没有固化成制度。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不够。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部分高校在新形势新条件下仍旧以传统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新形势下家访活动的方式方法探讨不足。
第三,家访活动投入不足。以山东省为例,虽然每年专项经费有130多万,但是仍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需要高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填补缺口。有些高校对家访活动经费划拨力度不够,同时又鲜有高校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导致家访活动效果有限。
第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不合理。目前来看,家访活动主要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部分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不合理,导致家访过程中出现受访对象家庭经济并不困难或困难程度较低的问题,以至于不能真正帮贫扶贫,造成家访活动实效性减弱。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辅导员家访有效途径探索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用以分析一个国家如何有效发挥比较竞争优势[6]。这与如何有效发挥辅导员家访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共通性。基于此,针对前面提出的辅导员家访的制约因素,我们结合钻石模型探索辅导员家访的有效途径。
钻石模型共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情况、关联与辅助性行业、竞争企业的表现、机遇、政策等六个方面,相应的,根据辅导员家访相关经验,建立如图1所示的钻石模型,分析充分发挥辅导员家访有效性的途径。
图1 辅导员家访有效途径分析的钻石模型
根据钻石模型,可以从六个方面提高辅导员家访的有效性。
(一)抓住精准扶贫战略机遇期,致力于学生“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为辅导员家访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一战略机遇下,辅导员家访需要做到精准聚焦、精准滴灌、精准识别,致力于助推学生青春梦想、让学生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做好辅导员家访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全员育人新机制
高等学校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家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意义所在;其次,在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应该加入辅导员家访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关的考核政策、资金保障、奖励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再次,建章立制,将辅导员家访变为有章可循的长期机制。
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为中心,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机制。加强校社合作,实现家访“造血”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加强校政合作,建立共同帮扶机制,实现家访工作“接地气”;加强校家合作,筑牢学生成长的坚强后盾。
(三)加大对辅导员家访的投入,从人力和物力两方面夯实家访物质基础
首先,丰富家访主体,壮大家访队伍。从高校辅导员家访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讲,家访工作仅仅依靠辅导员队伍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当全力发掘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家访助力的队伍,不断扩展家访的参与面,丰富家访主体,壮大家访队伍。比如可以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学生骨干积极参与辅导员家访活动。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老师、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小分队也应加入到家访的行列,使辅导员家访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做好队伍培训,打造家访专家。为了保证参与辅导员家访的全体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家访的有关问题,使家访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成为家访“专家”,这就需要做好工作培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资助与服务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家访活动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家访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转是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7]。再次,高校要加大对家访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保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家访工作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
此外,高校要加强对家访经费使用的监管,逐步完善家访经费使用监督机制,确保经费的使用落到实处。一方面,加强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实用性地制定各项监督制度,特别是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全面落实和持续有效执行。
(四)全面周到,形成辐射面积广、受益学生多的家访格局
辅导员家访工作不应当是单纯的访贫问苦,因此,在精选家访对象方面不应当只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使辅导员家访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应本着全面育人的理念,致力于形成辐射面积广、受益学生多的家访格局。对于家访对象的确定,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等,着力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辅导员在开展家访工作中要加强同他们及其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要借助
家访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家长的面对面接触,了解其真正需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学院师生的关注和支持。其次,对于学业有困难学生,辅导员要同学生、家长充分交流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督促学生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监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再次,对于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要深入其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最后,对于就业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高校应积极予以帮助,可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接洽,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五)因地制宜,探索形式灵活、行之有效的家访途径
宋琼提出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面访、集体访、同学访、顺访、信访、电话访、网络访等不同形式的家访[8]。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比较有实效性的家访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召开生源地家长会,实现家校互动合作。通过在学生家门口开家长会的模式,促进家校沟通,建立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务实,更贴近学生家庭的家校沟通模式。同时,吸取社会资源,联合社会力量,联系政府部门、走访和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力求为学生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更实在的帮助。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介绍学生在校生活。通过学生在校期间荣誉喜报、视频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这种创新,瞬间拉近走访教师与学生及家庭之间的距离,使得家访双方能尽快找到共同语言,有利于家访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形成互动合力,发挥育人工作实效,使家访交流常态化。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搭建QQ群、飞信群、微信群,不断拓宽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联系常态化、扁平化、信息化、无障碍化交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家校联动全面对接”的良好局面。
(六)真抓实干,形成基础扎实、标本兼治的辅导员工作常态
辅导员家访工作看似在每年的假期,但是其有效性贯穿整个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辅导员家访涉及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心理、就业、学业指导、学生社团等多个方面。家访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是这些工作扎实有效。因此,需要形成基础扎实、标本兼治的工作常态,将辅导员家访从阶段性、目标性工作,变成长期性、过程性工作。首先,不断完善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工作,真正做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其次,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问题学生筛查、上报、追踪工作,真正做到人人掌握、事事了解;再次,不断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就业与学涯规划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2]G.P.Hammond ,et.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from UK manufacturing [J].Energy,2011,(7).
[3]黄宪,余丹,杨柳.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基于DEA三阶段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80-102.
[4]曹正,陈婷婷.被搁浅的大学家访[N].中国教育报,2013-8-31(3).
[5]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研究[J].理论界,2012,(5):189-191.
[6][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7]罗海英.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J].求实,2011,(2):77-80.
[8]宋琼.高校辅导员家访创新模式研究和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2):94-95.
(责任编辑:孙大永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5-0064-05
贾海宁,男,济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
李书翔,男,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讲师。
刘 芝,女,济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
万生彩,女,济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教育科长,讲师。
本文为山东省委高校工委2014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资助类项目“辅导员家访活动有效途径和
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14SY6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