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

2016-12-09高令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区域经济

高令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8)

山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

高令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8)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特征,各区域发展速度和效益亦因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交通等原因存在很大差异。为此,需要对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统筹,根据各区域特点,制定分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要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优化区域交通环境,全面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最终形成健全的省内各区域间的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山西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山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模式

在国家近年来设立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山西是第一个具有系统性、全方位、全省域、全国性等特征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的今天,再加上我国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推行,山西省怎样对自身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加快制定和创新区域发展机制与战略,全面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转型跨域发展,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1.较大的经济增长速度波动。2015年山西省GDP达到12 802.58亿元,与2014年相比具有3.1%的增速;2014年山西省GDP达到12 759.4亿元,与上年相比具有4.9%的增长幅度;而2011年山西省则具有超过13%的GDP增长幅度,与全国的9.3%的GDP增长幅度相比明显要高。通过对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速度波动,在2007~2011年期间基本上都达到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2009年只有5.4%的GDP增长速度;在2002~2006年期间基本达到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2003年、2004年均具有1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在1998~2001年山西省只有10%左右的增长速度,其中有一个低值出现在1999年,也就是3.48%;在1994~1997年具有20%以上的GDP增长速度。

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2015年山西省全省达到了788.14亿元的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具有1.0%的增幅;达到5 224.26亿元的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具有1.1%的降幅;达到6 790.18亿元的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具有9.8%的增幅。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具有较慢的升级速度,其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不合理的内部结构是主要的体现。首先,第一产业具有不稳固的基础,在第一产业中农业占63.53%的比重,具有比较低的产业化实现程度;在第二产业中存在着十分显著的重型性特征,轻工业与重工业在2015年工业总产值中分别占有38.33%、61.67%的比例;在工业行业的总产值中采掘业产值占42.1%的比例,其工业形式主要为化工产业、煤矿工业、冶金工业等原料工业和采掘业,其产业之间呈现出较低的关联程度,并不具备带动作用;在2015年山西省第三产业中旅游收入占33.9%的比例,邮电业务总量占7.7%的比例,全省当年保险费收入占9.21%的比例,因此其第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传统型。其

次,具有初级化的产品结构。在工业总产值中建材、生铁产品、粗钢产品、原煤产品等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其进出口产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化工产品、矿产品和原料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大多数,而电气设备产品、机械器具和矿产品等属于主要的进口产品,由于出口大量的初级产品和进口大量的消费品,使得山西省具有较少的双重收益。最后,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山西省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在2015年占52%的比例,工业小型企业占62.54%,其中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较差。

(二)山西省区域发展比较

山西省共计有11个地级市,具有较大的区域面积,这些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2015年山西省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为太原市,达到了8.07%的增速,其余分别是大同市(5.11%)、晋城市(0.42%)、晋中市(0.37%)、忻州市(0.13%);另外有六个地级市出现负增长,其中负增长最大的为吕梁市,达到了-13.22%的增长幅度,然后依次是长治市(-10.22%)、朔州市(-10.20%)、临汾市(-4.30%)、阳泉市(-2.88%)、运城市(-2.34%)。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各个地级市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与负增长最大的吕梁市-13.22%的增长速度相比,增长速度最快的太原市比其高出21.2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山西省2015年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

2.经济发展效益有高有低。通常采用投资效果系数和经济密度两个指标比较经济发展效益,单位土地面积上经济的发展水平为经济密度,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量为投资效果系数。立足于经济密度的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其他地级市相比,太原市具有更高的经济密度,比较高的为运城市、朔州市、长治市、晋城市和阳泉市,其中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和大同市则具有较低的经济密度。立足于投资效果系数进行分析,最高的是长治市,达到了0.9的投资效果系数,在0.5以上的为朔州市、临汾市和吕梁市,剩下的城市则具有0.3左右的投资效果系数,其中最低的为晋中市,也就是说晋中市具有较低的投资绩效(见表2)。

表2 山西省各个地级市的经济效益比较结果

二、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自然基础因素

山西省具有地形崎岖和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这种特点深刻地影响到了当地的交通建设和工农业布局。山西省中部由南向北依次为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整个山西省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就是这几大盆地。这些区域具有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人口密度高等一系列的优势,是全省工业最密集、城镇最密集和农业精华之所在。该省西部从南向北分布着吕梁山、芦芽山、管涔山等山脉,东部分布着一系列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比如中条山、云中山、五台山和恒山等。东西部的山地丘陵区具有落后的经济、薄弱的工业基础、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稀疏的人口等特点。此外,工矿业发达是山西很多大中城市的显著特点,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就是开采和粗加工煤炭资源,以此为基础建立以煤化工、冶金、电力和煤炭等为主导产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些城市因为具备资源优势成为了资源型城市,最终导致全省不同地区出现日趋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1〕。

(二)经济基础因素

由于区域经济基础具有较广的涉及面,因此本

文仅以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两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受到的区域经济基础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异进行比较的时候采用了反映相对增长量差异的指标,也就是Nich。Nich表示相对发展率,其可以对某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其公式为:

其中的X1i和X2i分别表示在1时间段和2时间段中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X1和X2分别表示在1时间段和2时间段中整个大区域的人均GDP。表3为山西省各地区在1999年和2015年的相对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表3 山西省各地区在1999年和2015年的相对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对表3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在1999年和2015年的经济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首先,1999年朔州、晋城、太原等地区具有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具有较快的相对发展速度,2015年上述三个地区仍然具有处于领先地位的经济发展水平;1999年忻州、运城、吕梁等地区具有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具有比较缓慢的相对发展速度,2015年的时候上述三个地区仍然具有比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具有快速上升的经济地位,比如1999年朔州为第4位,2015年其上升到第2位;而1999年一些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因为较慢的经济发展速度,表现出不断衰落的经济地位,比如1999年大同排名第5位,2015年下降到第7位。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经济地位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所以区域经济差异会受到当地经济基础的显著影响。

(三)交通条件因素

与其他城市相比,交通主干道沿线的城市的区位条件更加优越,因此可以很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山西西部和东部地区具有较差的交通条件,因此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山西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区域经济差距。

(四)产业结构因素

从表面上看,山西的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人均收入和增长速度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深入进行分析,则可以发现其属于结构上的差异。山西具有严重的结构失衡和单一粗放的产业等特点,较低的产业结构层次和严重不协调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是其畸重的产业结构的主要表现。山西省阳泉、太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在整个GDP中第三产业产值具有相对较高的比重,而忻州、吕梁等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更高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三、山西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战略

(一)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晋中区协调发展模式。晋中区包括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其具备非常丰富的钢铁资源和煤炭资源,我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就是当地的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为当地的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同时还具有镁铝合金加工生产量最大的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此外,还有日本新石油集团和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等。近年来,太原市的影视业和会展业也出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势头。而晋中则具有非常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在整个山西省属于非常重要的新鲜水果生产区、蔬菜生产区、干果生产区、粮食生产区,而且具备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具备深厚的晋商文化之外,还具有平遥古城等文化遗产。阳泉市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属于具有全国性质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同时还是耐火材料和铝矾土生产基地。吕梁市的铁矿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产业、焦炭产业、煤炭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因此,晋中区要与自身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实现优势组合,全面促进地区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比如,对自身的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老陈醋的原产地,晋中区要以晋中市和太原市为重点,对老陈醋进行大力开发;对竹叶青酒和汾酒的品牌优

势进行充分利用,形成全面的酒业原料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此外,晋中区还要积极地借助省会城市的优势,形成门类齐全的医药、纺织、化学、机械、冶金和能源等工业体系。

2.晋北区协调发展模式。晋北地区包括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在晋北区存在着众多的煤矿资源,煤电产业是其主要产业形式。在之前的基础上,晋北区经过重组建立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其具有超过1亿吨的煤炭产销能力,属于我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朔州的安家岭露天煤矿和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具有非常大的煤产量,在华北地区神头电厂属于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厂。

晋北区在对煤电产业进行大力开发的同时,下一步的发展重心应放在交通运输产业、医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关产业方面;此外,还要全面地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医药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该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动力煤资源,因此要从输煤产业转型为输电产业,有效控制煤炭运输成本,降低煤炭运输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大同市应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并且以此为基础,朝着深加工中草药制剂和植物药提取液的方向不断发展。

3.晋东南区协调发展模式。晋东南区包括晋城市和长治市。其中的晋城市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世界无烟煤总储量中当地的无烟煤资源储量占1/4,并且属于我国非常重要的高浓度的氮肥生产基地、化工原料和化肥原料使用煤基地。长治市则具有极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并且形成了经坊煤业公司、三元煤业公司、沁新煤焦集团和兰花实业公司等区域性地方煤炭企业集团,其电力产业、冶金产业、焦炭产业和煤炭产业等都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由于晋东南区的产业对资源比较依赖,因此未来应该大力推动优势再造的发展模式。首先,应大力建设煤化工精品园区,形成优势明显的循环经济特色,同时对晋东南清洁能源和化肥特色煤化工进行大力发展;由于当地具有良好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植条件,所以要着力推进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山楂、梨和苹果等水果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开展食品配料、系列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的深加工;对杂粮方便食品、保健食品进行大力发展〔2〕。

4.晋南区协调发展模式。晋南区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运城市具有比较好的电解铝产业、金属镁产业、化工产品产业和钢铁产业发展情况,在农业方面形成了棉花产业、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牲畜产业和水果产业等五大产业,而且具有非常密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临汾市具有很大的钢材和焦炭产量,在农业方面具有较大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

为此,晋南区应选择优势延伸模式,不仅要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形成完善的汽车铸件产业和化工产业,从而建立轻重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还要向上游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农业。首先,要对冶金工业的下游产业进行大力发展,比如镁合金的制品产业、铝材的加工产业、特种钢材产业、板材产业等,此外,还要加快发展焦油加工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业、清洁煤产品产业、洗选加工产业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等;要积极建立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综合利用加工循环体系,实现农业种植和养殖的粪便有机肥、废渣饲料循环和生产、加工、消费农副产品循环体系。

(二)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优化区域交通环境

要建立综合运输枢纽和大通道,全面提升当地交通运输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集疏运配套、点线面衔接、具有多样化运输方式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首先,要对东西向交通干线的通道功能进行强化,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形成有效的经济联系;其次,着力开展区域内的交通建设,将沿线农村外运果品和土特产品的通道打通,并且进一步推动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全面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

首先,区域内各方应对打破地区封锁的意义具有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可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专门组建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构,对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利用合作的方式加快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其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企业,为此,各个地方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市场、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合作和投资,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通过高回报的方式引进资金和人才,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刘晓辉,吕佳文.浅析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0): 22-25.

〔2〕赵笑蕾.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0-21.

责任编辑:文丁

F127

A

1009-1203(2016)06-0062-04

2016-10-03

高令(1986-),女,山西太原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山西省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分割区域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