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观研究述评
2016-02-11李洋
李洋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马克思自由观研究述评
李洋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自由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学者们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目前,学术界围绕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脉络、内涵要义、基本特征、原则方法、理论对话、现实意义、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拓展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视域,丰富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容,开启马克思与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家的比较对话,在“中国特色”中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自由观;自由话语
自由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目标和长期探索的课题,自由范畴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肯定人类对自由的本体论追问与价值观追寻,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自由的奴役,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实现解放、获得自由的现实途径。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品性、实践特质及其引发的哲学革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他们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的长期性研究。正是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自由观提供了广泛的思想资源。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进行了一些专门化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从学术专著上看分为三类:一是从单一角度(马克思自由观的某一方面或马克思某一著作中的自由思想)进行阐述,二是以人的解放为主题,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自由问题。相较于学术专著而言,学者们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直接研究成果载体主要呈现为学术论文。根据中国知网的期刊检索,截止到2014年12月份,以“马克思”与“自由”为主题的文献大约有10 000篇左右,特别是在2007年之后,每年都以500篇以上的速度递增。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意识愈发觉醒,自由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脉络、内涵要义、基本特征、原则方法、理论对话、现实意义、当代价值等方面。
一、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理论脉络
马克思的自由观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学者们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诸多梳理与阐发。有学者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自由观是在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萌芽的,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构成其直接理论来源,但马克思的自由观又摆脱与超越了这个传统。马克思的自由观以“实践”为基石克服了自由主义传统及人本主义自由观的缺陷,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实践的自由观〔1〕。有学者从阶段划分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自由观的这种超越过程大致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自由、“现实的人”的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的自主活动”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马克思分别摆脱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的自由观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自由观,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由规定为“自主活动”,这是共
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2〕。有学者从文本角度出发,以逻辑方法整合出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脉络,认为这一思想发端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关于原子的偏斜运动的论述,形成于《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区别的论述之中,发展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最终成熟于《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3〕。有学者从思想性质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自由观批判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评价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应该看劳动群众的自由程度,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资本”才有真正的自由,所以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是一个突破资本与国家统治、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的理论深化过程〔4〕。
二、马克思自由观的内涵要义
目前学者们关于马克思自由观的内涵要义并未达成共识,大多是从自己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上进行界定的。有学者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自由观有着从青年到晚年的思想转变。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故认为消除生产实践的异化便可使人获得自由。而在晚年时期,他由于认识到物质生产领域仍然属于必然王国,故认为自由的实现只能存在于自由时间下的艺术活动之中〔5〕。有学者从横向的角度对马克思自由观加以剖析,一般以三个维度来划分,但三个维度的内容概括却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基本维度是人的现实生命、合理的社会关系与自由时间的占有,人的现实生命是马克思理解自由问题的逻辑起点,合理的社会关系是人的自由得以实现的现实保障,自由时间的占有是人们获得自由的现实体现〔6〕。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视野中,自由表现为自由精神、自主活动与自由个性三种形态,自由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然后到一种自主活动的实践自由,最终在自主活动中实现人的自由个性〔7〕。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价值范畴,体现出多层次性与复杂多样性。具体来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自由彰显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人与社会关系看,自由是人们享有法律规范的权利;从人与自身关系看,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8〕。有学者从真、善、美的角度厘定马克思的自由观,认为自由的“真”体现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自由的“善”体现在改造世界以人的目的为依据上,自由的“美”体现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9〕。当然,也有学者从更多维度进行界定,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观有财富维度、时间维度、制度维度、生存维度等〔10〕。
三、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原则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马克思自由观是对前人自由思想扬弃的结果,有其独具一格的思想质点。但对其思想特点的界定,学者们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批判性,马克思是以一种批判的方法和思维来对待一切关于自由的概念和学说的〔11〕。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历史性,应该以一种“历史自由观”来理解,把自由理解为人们在其历史活动中实现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人性”自由〔12〕。有学者认为,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原则贯穿于马克思的自由观,体现出自由的社会历史性、阶级规定性、历史具体过程性、实践结构性。所谓“社会现实性”指的是马克思立足于现实问题来考察自由,这是马克思自由观基本而独特的方法论原则;“阶级规定性”指的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由于阶级对立的存在,因而自由也出现了阶级性;“历史具体过程性”指的是马克思的自由范畴不是抽象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具体的历史的自由;“实践结构性”指的是马克思对自由的考察有着理论的分析与辩证的思考,但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实现必须诉诸革命的实践〔13〕。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应突出其实践性、历史性、有限性、阶级性和积极性。所谓“实践自由观”是因为人的自由性源于劳动实践,是人们依据对必然性的把握来改造自然、社会与自身的成果;“历史自由观”是指自由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限自由观”指自由不是无限度与绝对的,而是相对与有限度的;“阶级自由观”指阶级社会中自由必然带有阶级色彩,超越阶级的自由是不可能的;“积极自由观”指要获得自由必须依靠自身努力,以此获得实现自由的资源与能力〔14〕。
四、马克思自由观与现代西方自由理论的理论对话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有着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一致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有着不同于西方自由思想的独特品质,而这种特质正是在二者的比较对话中得到不断凸显。学者们一般会选取某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将其对自由的看法与马克思自由观加以比较研究,从而突出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价值。有学者关注存在主义,将马克思与萨特加以比较,认为萨特强
调的是一种“自我”的绝对自由,这样必然导致“自我”与“他者”的绝对对立,而马克思的自由观则不仅强调主体在现实境遇中达到实践自由,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主体交互性”〔15〕。有学者重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所彰显的自由意识,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加以比较,认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自由社会是对马克思自由王国思想的追寻,是他从当代境遇出发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发挥,但他以艺术救赎与意识革命的方式到达自由社会的思想背离了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体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最终成为一种唯意志论〔16〕。有学者研究当代英美学术界的几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将马克思与柏林、卡门卡、布伦克特、佩弗等人加以比较,将马克思的必然、对象性活动、生产实践、共同体思想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自我决定等概念加以仔细辨析,从而得出:英美学者所重建的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从性质上讲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其本质不过是将西方的自由传统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嫁接〔17〕。
五、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随着学者们对马克思自由观的不断关注与深入研究,马克思自由观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正在加速,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与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8〕。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观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看,马克思自由观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基础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自由,它为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使我们对共产主义实践的内涵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从现实价值上看,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途径,是我们正确处理现实矛盾的行动指南〔19〕。有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观对当今世界的启示主要在于使人们摆脱生活的不自由状态。当今世界出现了诸如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人的异化、后现代冲击下的价值多元与价值虚无、生活世界的庸俗化解读等对人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以马克思自由观为指导来解决这些问题〔20〕。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社会建构意义。马克思自由观是对以权力为原则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故在社会基本理念上,应该实现由权力观向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理念的转变,在社会教育、社会就业、社会成员消费生活、社会制度设计、社会资源配置上要进行重新建构,使得社会在整体建构上尊重人的个性、价值和尊严〔21〕。
六、研究展望
总体上看,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方兴未艾,形成了丰富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们论题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一)拓展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视域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视域出发,多集中于人学与政治哲学领域。当然,从哲学层面探讨自由的本质属性、价值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抓住这一点未免显得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对马克思自由观理解的简单化。我们应该抓住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这一主线,提倡马克思自由观的多视域、整体性研究,不能仅停留于意识领域的自由观念探讨,还要结合社会建制来讨论人的自由问题。要在观念与现实的结合中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观的批判与对共产主义自由观的畅想,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视角中把握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中的自由问题提供观念和现实整体性的指导。
(二)丰富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其思想可分为“批判”与“建构”两部分。学术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也遵循这一理路,但在两方面的理论阐释上都稍有不足。在自由观的批判领域,学者们要么是对近代自由理念加以批判,要么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奴役加以批判,鲜有看到两者内在的逻辑勾连,即主体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的“联姻”。只抓住其中的一面显然缺乏对马克思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关联性把握。在自由观的建构领域,学者们倾注于对个人自由的表现形式加以论述,即使提到“自由人联合体”也往往强调联合体对个人自由的保障,这就忽视了自由的主体间性,忽视了个人对他人自由、联合体和谐自由的责任。这就将马克思自由观狭隘化,这样的自由观也是具有一定独断性的,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应尽力丰富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容。
(三)开启马克思与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家的比较对话
在马克思自由观与当今流行的自由话语的比较对话中,往往呈现出零散性和随机性,缺乏系统的思想对话。马克思自由思想与西方自由思想的比较对
话,目前研究主要以个别人物和个别观点间的具体比较为主,停留在“点对点”的零星联系上,没有形成从思想脉络或思想派别等“线对线”或“面对面”式的宏观比较。这样的比较往往会导致零散性和随机性,难以形成一种系统的思想对话。开启马克思与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家的比较对话,不能停留于理论外围的泛泛比较,而是要进行深入到理论内核的系统比较。首先要对马克思和当今哲学、社会学理论家间进行“话语互译”,融会二者的理论视野,营造对话的理论平台;其次要以思潮背景为基础,以代表人物为依托,开启“一对一”的比较对话模式;最后要以当代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来展开对话。这样的比较对话便会形成一种“问题导向—理论背景—话语平台”的良性对话模式。
(四)在“中国特色”中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在关于马克思自由观对当代中国自由问题启示的研究中,缺乏在“中国特色”中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显然,开掘和激活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自由观与当代中国的人的自由问题的关联研究,没有特别突出“中国特色”,泛泛之谈居于多数。研究马克思自由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精准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基础上,必须深刻了解当代中国人生活的独特语境,即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的时代背景。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现代性得以生成与发展的特殊条件、特殊矛盾和特殊道路,理解中国现代性“晚发”与“外生”的历史境遇,把握“断裂失衡”的当下局面。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理论转化到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发展之路上来,探寻符合中国特色的人的自由发展的道路。
〔1〕张三元.马克思自由观的逻辑进路——马克思自由观研究之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4-70.
〔2〕侯才.马克思的人类终极关怀——马克思视野中作为理想社会价值目标的自由〔J〕.科学社会主义,2009(6):23-27.
〔3〕刘晨光.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3):22-27.
〔4〕张茂泽.论马克思的自由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2.
〔5〕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4(2):1-9.
〔6〕贺来,葛宇宁.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基本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4(3):127-133.
〔7〕张三元.论马克思关于自由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自由观研究之一〔J〕.学术界,2012(1):56-68.
〔8〕邹佰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自由概念〔J〕.科学社会主义,2010(4):46-48.
〔9〕张剑抒.从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马克思的自由〔J〕.社会科学辑刊,2012(5):39-41.
〔10〕葛宇宁.论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四重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4(1):73-77.
〔11〕赵敦华.论马克思的批判性自由理论〔J〕.新视野,2005(5):52-53.
〔12〕张成山.历史自由观:马克思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与扬弃〔J〕.北方论丛,2011(2):127-130.
〔13〕林海燕.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特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8.
〔14〕吴巨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53-57.
〔15〕余卫东.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价值——基于与萨特自由观的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1(6):79-82.
〔16〕周桂芹.从自由王国到自由社会的嬗变——马尔库塞“自由社会”思想论析〔J〕.人民论坛,2014(34):187-189.
〔17〕张霄.马克思自由理论的解释与重构——评当代英美学术界的几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J〕.江汉论坛,2010(4):70-75.
〔18〕黄春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启示〔J〕.理论前沿,2002(10):49.
〔19〕杨建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价值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4-47.
〔20〕张剑抒.马克思自由观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203-227.
〔21〕傅秀玲,邓晓臻.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文本探究〔J〕.齐鲁学刊,2014(6):66-70.
责任编辑:周荣
A811
E
1009-1203(2016)06-0026-04
2016-09-2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KS001)。
李洋(1989-),男,安徽淮北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