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12-09许健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娱乐城镇安徽省

许健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许健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文化消费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既可以促进物质商品的消费,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做出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促进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进行了探讨。

安徽省文化消费发展现状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物质消费层次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所占居民总体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安徽省作为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之一,又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充分说明了安徽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潜能。随着《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因此,探究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以此来分析如何促进安徽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以拉动内需的方式推动安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持续上升。由1998年的人均476.45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1904.15元。城镇文化消费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但是由于交通、通信、居住等消费的快速增长,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没有如预想的呈现快速增加,反而还有些缓慢下降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为12.61%,然后开始反复波动,到2002年下降到10.13%。之后又出现持续增长,到2007年达到最高的13.71%,而后又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到2013年占比为11.69%。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在总量上虽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却不尽如意。1998年,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排在第2位,到了2013年却下降到了第3位,而且其他几项消费也与此非常接近,并呈现出持续向上增长的势头。当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增加了在交通、通信上的消费。以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因此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高。此外居住消费的增长就更为明显,尤其是近些年来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居住消费的巨大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了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

表1 1998-2012年安徽省城镇消费结构变化

实践证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过程,而当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将可上升至10%,如今西方一般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大约能占到总消费的30%左右。[1]2010年安徽省人均GDP就已达到20887.8元,已经超过三千美元,但城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仅为10%左右。到了2013年,城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也仅只有11%左右,从这一点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二、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本文采用了统计部门关于消费的分类。即家庭消费是由食品消费、衣着消费、交通与通讯消费、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居民家庭设备消费、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以及其他消费八个部分共同构成。其中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又具体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教育消费、文化娱乐用品消费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1998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为327.81元,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76.48元,人均文化娱乐产品消费支出为72.16元,到2012年,分别增长至948.12元、571.01元、413.61元。其中,教育消费支出整体上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和文化娱乐产品消费则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对比1998年的数据,到2012年,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了189.2%,人均文化娱乐产品消费支出的增长为473.2%,而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增长率为646.6%。

图1 1998-2012年安徽省城镇三大文化消费需求变动

从三类消费的变化情况看出,教育消费自1998年至2012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2002年到2003年有所下降,但2005年之后又出现快速增长,随之又出现了一些波动,不过总体上是趋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随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可以发现教育消费继续保持着比较繁荣的发展状态,但其在整个文化消费中的比重正随着文化娱乐服务和用品消费的增长而逐渐变小。但不可忽视的是,近些年来教育消费已经从义务性向自主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例如像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课外辅导等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以及各类其他形式的教育消费也已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可以预见,文化消费中的教育消费在未来依然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互联网及数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在传播方式上也有了巨大变化,从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网络和社区在现代社会的广泛流行扩充了文化消费的内容。[2]从公共文化事业的角度来看,安徽省已经在城镇构建了市、区县、街道、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同时,对于既有科技馆、图书馆、剧院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造,新建了一批重要的公共设施。这些措施都增强了安徽省为城镇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此外,文化娱乐用品也曾有过快速增长的时期。但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开始迅速转变,过去传统文化娱乐用品消费中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和发展停滞的趋势,这正是由于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兴起所带来的文化产品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三、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与其他地区的对比分析

通过选取全国几个主要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对比,从表2可以清晰看出2013年安徽省与其他地区城镇文化消费的状况。2013年安徽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4位,排名较为靠前,可以推测出安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第26位,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2013年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位列第21位,高于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不过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周边长三角地区省份比较差距巨大,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位列全国第1、第3和第5位。而从中部地区角度来看,湖南省与山西省分别位于第12位和第13位,湖北省和河南省分列第18位和第19位,只高出位于第25位的江西省。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安徽省文化消费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表2 2013年安徽省与其他地区城镇文化消费状况

从整个消费结构来看(见表3),2013年城镇文化消费最高的是上海市,其人均城镇文化消费为4122.07元,占整个消费的比重为14.64%,同期北京市占比为15.17%,江苏省为16.15%,浙江省为12.25%。而整个中部地区六省份情况:江西为12.08%,河南为12.89%,湖北为12.21%,湖南为13.10%,山西为15.69%,而安徽省则位列末位,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仅占整个消费的比重为11.69%。

表3 2013年安徽省与其他地区消费结构对比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结构上都有着较快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与较为发达的省份,乃至周边省份相比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文化消费结构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正是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良性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升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

文化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人们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上才会进行此类消费。[3]所以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安徽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提升其文化消费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和合理的分配制度来加以调节,既要适应安徽省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又要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相适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除了提高收入之外,还要降低困扰居民消费热情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解决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4]同时政府应当大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过高的房价,持续不断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解决更多中低收入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还要改变现有的养老、医疗结构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范围的覆盖,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良性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二)加强引导力度,树立正确文化消费观念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城镇居民进行文化消费教育,引导建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价值取向,转变消费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平台等媒介力量,加强文化消费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切身感知什么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充分认识到文化消费不仅仅是消费文化产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消费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的影响,可以通过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培养、以及社会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因为青少年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体力量,他们对于文化消费的参与程度高低以及对于文化消费领域的认知水平,将会深深影响到文化消费的未来发展。

(三)增设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文化消费环境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才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完全满足文化消费的需求。这就需要: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建设。增加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消费场所的数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空间,并能够做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多样性的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大众文化消费氛围。[5]另一方面要加强软性环境条件的建设。政府和社会要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对文化产品价格和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监督。要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在业务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只着眼于眼前利益,鼠目寸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加大惩处力度,设置更高的行业进入门槛。文化消费环境是一个软、硬件配套发展的大环境,如果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多方面文化消费需求

政府应当围绕着科学合理的文化需求目标,完成市场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培育健康发展的文化产业。首先,不断增加和完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及时丰富更新文化消费资源。同时还应大力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其投入,采用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当中,从而达到良性循环,优胜劣汰。其次,规范经营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合理布局文化产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更要着眼于未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在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最后,加快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的培育。可以参照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及价值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本土高校、企业及各类人才孵化器资源,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与鼓励,加快人才的培养和产出。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先进文化产业理念的引入,来带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1]方圆.河北省城镇文化消费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18-28.

[2]宋浩.北京市城镇文化消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33-38.

[3]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48.

[4]仝如琼,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3):185-188.

[5]宋则,李伟.提升我国消费层次的新思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5):21-26.

责任编辑:韩枫

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安徽省城镇文化消费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立项编号:AHSKQ2014D58)的研究成果。

2016—07—22

许健,合肥学院管理系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娱乐城镇安徽省
成长相册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文化边城镇远
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状况调查——以河南省S村为例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文化娱乐新闻要向“文化垃圾”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