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墨重燃百年香

2016-12-09文图张清林

神州民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松烟制墨水巷

文图/张清林

古墨重燃百年香

文图/张清林

“从墨烟张上空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这是我家乡广东兴宁新联村墨烟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制墨鼎盛时期的写照。那时墨烟张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着与制墨产业相关的事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烟窑、墨厂(制墨作坊)。

相传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制墨工匠经过大社下时,因身体抱恙,栖息在社亭内,由于缺医缺食,病情加重,附近的张姓群众见状便把他接到家里,为他治病,精心照料,数月后这位“工匠”身体康复,他被张姓群众的善良所感动,于是把自己的技艺“烧烟制墨法”传授给了张姓群众,从此大社下的群众开始兴起烧烟制墨业,“墨烟张”因此得名。

刚开始,制墨的材料多在村内就地取材:把牛皮晒干了熬胶、上山刮松光(松枝)造窑烧烟。民国至解放初期,墨烟张的墨条生意进入鼎盛期,据闻当时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等地都在使用墨烟张的墨条。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先辈纷纷来到兴宁水巷街设铺,经盐铺街的码头将松烟香墨销往各地。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松光渣、松烟、牛皮等原材料被源源不断地从水巷街采购回村。老人们说:“当时水巷街那就是我们墨烟张的天下。”我的太公也在水巷街有一个店铺,专销上等油烟墨。每家店铺所售墨条除贴牌产品外都有自己的品牌名号,通常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太公名荫焦,所以我家墨条标注的是“荫记”。

这些都是我从小就听奶奶说起的往事。我没有见过太公,自懂事起也没有见过村里有哪户人家还在制墨。其实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墨烟生产的作坊和工厂已经所剩无几,至八十年代初,整个“墨烟张”完全停止生产了,水巷街也已经随着兴宁城市的变迁消失了。制作墨条的手艺在我们这一辈人里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但每每想起奶奶念叨的往事,心里都隐隐地有些遗憾: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个手艺,难道要在我们这一辈就此消失了?

“我想回去学习制作墨条!”这个萦绕内心十多年的念头必须要付诸行动了!

通过父辈的前期沟通,联系上了现在还有较完整制作墨条经验的叔公张洪昌。但是老人家对我坚持学制墨感到疑惑不解,我说:“我希望当我老了,还能对儿孙们介绍墨烟张辉煌的制墨历史,还能亲自向他们展示制墨手艺,这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通过三天反复诚心拜访,终于让叔公放下戒心,答应带我重新拾捣旧时制墨工具制作一锅烟墨。

说干就干吧!我心里欢呼雀跃。

备料不易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毕竟断了那么多年没有真正批量生产,生产工具都已尘封多年,曾经遍地的烟窑也都已经倒塌,我试图在朋友圈里寻找合适的牛皮用来熬胶,但拿给叔公后却被告知这皮不行,熬胶的牛皮须是未经脱脂的干皮。四十年前的熬胶材料是从制鼓工厂买来的牛皮边角,而现在,制鼓工厂估计也快要消亡了。制墨一下子感觉变得遥不可及。

叔公打开闲置已久的祖屋大门,从杂物堆里翻出两个布满灰尘的破蛇皮袋,里面装着七十年代末期制墨工厂仅剩的松烟和牛皮,是几年前处理公社废旧墨厂时在阴暗墙脚处清扫出来的废宝。

这些牛皮算起来有四十岁了,年纪比我还大。当年在制作前为了去臭和储存,它们都经过了石灰粉的腌制,因此从蛇皮袋拿出来时,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腐坏,只是表面一层白白的粉霜。

“这些牛皮要筛选、称重,反复清洗干净后还要泡上几天。当年牛皮太多,都把它们先扔到水塘里泡两天才捞回来用。”叔公指着老屋门口的水塘说。

柴火熬胶等我第三天回到老屋,叔公叔婆已经把熬胶的老灶和大锅都架好了。

“本来想着用大高压锅煮牛皮算了,那样估计很快就能成胶,但想想还是不行,四十年前也不是这么搞的,再说高压锅盖着盖子也不知道该煮多久。还是辛苦点翻出以前的大锅大灶来熬好,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叔公说。

牛皮经过两天温火熬制、反复翻搅和加水之后,逐渐熬成类似皮羹的样子,这时还要趁热滤掉所有无法融化的杂质,渐渐地一锅非常干净柔滑的胶羹熬出来了。

趁热捞烟捞烟,估计是制墨过程最为关键的技艺,最后呈现的墨条成色好坏全靠捞烟师傅的手艺。我问叔公:“烟与胶有没有大概的混合比例?温度和力度有没有把控的技巧?”他说:“没有!全凭眼观和手感。”这是个经验活,也是个体力活。以前捞烟有专业的师傅,一大锅四五十斤的稠胶要趁热和进适量的松烟,一把大铲反复翻搅直到成团,再用手在锅里揉搓成两个篮球般大小的墨球。过去这事只有经验丰富且力大如牛的青壮年才能办成!

捶锻在热锅里揉搓而成的大墨球,胶与烟之间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这时需要两名大力士对其进行捶炼!他们在大砧板前抡起四十斤重的大铁锤反复捶打墨球上千次,直至其成为一块扎实的墨饼。

醒墨为了获得最佳的墨条质量,经过捶打的墨饼最好要放在簸箕上阴晾一个晚上。

炭火烤墨墨条制作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没有离开过火。将墨饼置于特制的炭火架上,边烤边捶,直至将墨饼的水分烤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樟脑、冰片和贵重的麝香等香料药材。

分量捶打、揉形入模

墨饼越分越小,也被捶打得越来越油润。在土制的制墨凳子上,顺手完成称量、压模等工序后,就可以揉搓成适长的圆柱形,置入墨条模具中,压制成型。经过千锤百炼,墨条终于出模了。

成品出模

墨条出模后还需要修形、晾晒、描金、上光……最后松烟香墨才能最终成型,上市售卖。

经过半个多月的晾晒和等待,香墨终于定型。我欣喜地发现所有墨条都黝黑发亮,特意叫朋友试磨书写了一番,感觉墨质一流,用起来柔滑而有质感。叔公说,这应该算是四十年来做得最好的一锅松烟墨了。估计也是被我们的用心所打动,冥冥中一切火候、比例、力度都似乎恰到好处。

兴宁近年来加强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在政府的力推下,墨烟张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像朋友所说,将其定性为文化遗产也就意味这个东西快要消亡!确实如此,苦累的匠活与市场需求的稀少导致现在几乎无人愿意去传承。叔公无奈地说:“我最忧心的就是,这手艺似乎就要在墨烟张消亡,其实墨烟张已经名不副实四十年了。”

手艺需要被与时俱进地传承,而不是成为遗产,这似乎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责任。路还很长,这只是刚刚开始。

时常拿出太公亲自刻的制墨模具,

擦拭、抚玩!

这一次我感觉与祖辈们的心灵更近了,

仿佛看到了!

太公,

在工坊里刻模制墨,

在水巷街向客人们推介墨烟张的上等烟墨……

路漫漫,

守艺不易!

祖辈传下的制墨模具和试墨

① 模具准备(清理、润油)

② 称重定量

③ 自制的 墨条生产凳子

④入模

⑤压制墨条 

 ⑥开模

猜你喜欢

松烟制墨水巷
松烟镇二龙村茶山
凤尾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
松烟墨的使用常识
水巷幽幽
落纸如漆 万载存真
——多元并进的国墨技艺
苏州:水巷幽幽
八大雅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