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刺激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治疗体会
2016-12-09崔永刚许梦雅李树强
崔永刚 许梦雅 李树强 庄 敏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重复经颅刺激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治疗体会
崔永刚 许梦雅 李树强 庄 敏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与rTMS组,rTMS组在一般运动康复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实验效果评估。结果 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rTMS组较一般运动康复组具有更显著的改善。结论 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细菌性脑膜炎;运动障碍;重复经颅刺激
细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然而约3%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有运动相关障碍的后遗症。重复经颅刺激是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常用康复治疗手段,但目前尚无将其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报道。本研究首次将rTMS用于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对2003-06—2013-06在我院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的464例患者进行随访,共发现31例患者存在运动障碍。入组标准:(1)临床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有脑损伤存在;(2)脑膜炎发病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3)年龄5~65岁,能够配合康复治疗。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严重脑膜炎后遗症,无法配合康复治疗者;(2)存在痴呆、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患者;(3)伴其他影响运动功能疾病者。
1.2 分组 将所有脑膜炎后遗症患者按照发病类型(肺炎球菌脑膜炎或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性别(男或女)、年龄(<18岁或>18岁)进行分类。将各类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1.3 实验方法 一般运动康复治疗:根据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程度,分别给予相应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包括:(1)对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与床上被动肢体功能训练;(2)对于中度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及站立训练;(3)对于轻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步行训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20 min/次[1]。
重复经颅刺激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使用70 mm的“8”字形线圈,刺激强度采用9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1 Hz,线圈放置在头颅侧面距头顶6 cm、前面距耳根连线1 cm处,每次连续刺激25 min,共1 500个脉冲[2]。
对照组进行一般运动康复治疗,每周5次,持续4周。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每周5次,持续4周。每周进行1次躯体功能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采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2 结果
31例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9例不符合准入标准,22例完成本次试验,患者一般状况见表1。
治疗开始前2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t=0.285,P=0.779),经运动康复与重复经颅刺激治疗4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运动康复组:t=5.068,P=0.00;rTMS组:t=8.215,P=0.00),且rTMS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运动康复组(t=2.607,P=0.017)。见图1。
在躯体功能方面,治疗前2组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无明显差别(Fugl-Meyer评分:t=-0.562,P=0.580;MBI评分:t=-0.375,P=0.712),经康复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与MB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运动康复组:tFugl-Meyer=-6.622,PFugl-Meyer=0.00,tMBI=-9.116,PMBI=0.00;rTMS组:tFugl-Meyer=-10.612,PFugl-Meyer=0.00,tMBI=-9.588,PMBI=0.00),但rTMS治疗组均明显优于运动康复组(Fugl-Meyer评分:t=-3.456,P=0.002;MBI评分:t=-2.552,P=0.019)。见图2。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图1 rTMS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影响Fugl-Meyer评分 MBI评分
图2 rTMS治疗对躯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3 讨论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常见的感染细菌为脑膜炎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在过去的15 a中,由于蛋白质-多糖结合疫苗与糖皮质激素辅助抗生素等预防、治疗手段的提高,脑膜炎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已有所下降[3],然而其后遗症的发生率却未见明显改变[4]。其中运动障碍是脑膜炎最重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目前国内外对脑膜炎后遗症的研究较少,使得临床治疗手段极为有限,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
细菌性脑膜炎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较为复杂,当细菌浸润至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时,将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血管内凝血与抗纤溶反应活化,导致血栓/栓塞与出血[6]。此外,脑脓肿/硬膜下积脓等也可直接造成神经组织损伤[7]。由于目前对于神经系统损伤所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重复经颅刺激与运动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手段治疗脑膜炎后运动功能缺损。
运动康复治疗是运动障碍患者最常用的康复方法,目前已作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常规治疗。由于大脑的神经代偿性与可塑性,运动锻炼可以帮助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研究发现,早期介入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病灶内的血流状况与运动功能康复[1]。因此,我们进行运动康复治疗,也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单纯的运动康复对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努力提高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是目前康复医师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重复经颅刺激是一种促进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常用方法。rTMS通过低频率的电磁脉冲刺激大脑初级运动皮层,降低患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对健侧半球的抑制作用[8],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本次研究首次将rTMS用于脑膜炎后遗症的治疗,并联合常规运动康复疗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运动障碍康复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其不良反应少,花费小,应作为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常规治疗方法。
[1] 张帆,曹红,李华高,等.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19(4):214-215.
[2] Takeuchi N,Tada T,Toshima M,et al.Inhibition of the unaffected motor cortex by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cal magnetic stimulation enhances motor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effect of the paretic han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J].J Rehabil Med,2008,40(4):298-303.
[3] Bijlsma MW,Brouwer MC,Kasanmoentalib ES,et al.Community-acquired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adults in the Netherlands,2006-14: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 Infect Dis,2016,16(3):339-347.
[4] Heckenberg SG,de Gans J,Brouwer MC,et al.Clinical features,outcome,and meningococcal genotype in 258 adults with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Medicine(Baltimore),2008,87(4):185-192.
[5] Lucas MJ,Brouwer MC,van de Beek D.Delayed cerebral thrombosis in bacterial meningiti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Intensive Care Med,2013,39(5):866-871.
[6] Mook-Kanamori BB,Geldhoff M,van der Poll T,et al.Pathogenesi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pneumococcal meningitis[J].Clin Microbiol Rev,2011,24(3):557-591.
[7] Schut ES,Lucas MJ,Brouwer MC,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in adults with bacterial meningitis[J].Neurocrit Care,2012,16(3):421-427.
[8] Wang H,Li L,Wu T,et al.Increased cerebellar activation after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ver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ystem atrophy[J].Ann Transl Med,2016,4(6):103.
(收稿2016-05-13)
R512.3
B
1673-5110(2016)23-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