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石CT双低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2016-12-09时光丽通讯作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3期
关键词:能谱蛛网膜下腔

时光丽 刘 影 李 杰(通讯作者)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00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室 郑州 450014



宝石CT双低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时光丽1)刘 影1)李 杰2)(通讯作者)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00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CT室 郑州 450014

目的 探讨GE HD750宝石CT能谱技术双低,即低剂量、低辐射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5-11—2016-05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临床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双低组和正常组各35例,双低组采用管电压70 kVp,对比剂(威视派克,GE)270 mgI/mL;正常组采用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碘海醇,GE)350 mgI/mL。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双低组噪声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2组图像质量、动脉瘤检出率、图像噪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检查时接受的辐射剂量(4.17±0.38)mSv,双低组为(2.60±0.32)mSv,双低组明显低于正常组(t=18.5,P=0.000)。结论 扫描条件为管电压70 kVp时,使用对比剂(威视派克,270 mgI/mL)进行头部CTA检查,能够获得与扫描条件为120 kV,使用对比剂(碘海醇,GE,350 mgI/mL)相同质量的图像,但使用的对比剂数量更少,也更为安全,而动脉瘤的检出率与常规方法无明显差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双低;辐射剂量

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危急症,发病率较高[1]。目前,临床检查脑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有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新技术新设备也不断发展,CT扫描检查时对受检者的辐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放射学会主张,在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找到平衡,合理酌量使用对比剂[2]。因此,早发现和如何正确评估脑动脉瘤,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70例研究对象,双低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 45~72(58.3±5.2)岁。正常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 45~71(55.3±6.5)岁。

1.2 检查方法 选用20G静脉套管留置针,在左侧肘正中静脉留置,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双低组患者采取70 kVp管电压,对比剂(威视派克,270 mgI/mL);正常组采取120 kVp管电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采用GE HD750能谱CT进行扫描,具体参数为自动调制管电流,准直宽度0.625 mm,机架转速0.4 s/r,螺距0.6。

1.3 后处理方法 将原始数据输入GE公司工作站的后处理软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CRN=(血管CT值-软组织CT值)/噪声值[3]。记录大脑中动脉CT值并取均值和噪声均值,辐射剂量的测量基于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公式为ED=DLP×C,C为转换因子,采用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定义转化因子为0.015。

1.4 评价方法 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双盲法读片,分别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对图像的血管质量评价:(1)血管显示光滑,但边界模糊,不光滑为显示欠好;(2)血管清晰光滑,边缘光滑锐利为显示优良。对血管病变评价的内容:(1)动脉瘤;(2)动静脉畸形;(3)管腔狭窄;(4)钙化;(5)斑块。分别计数正常组和双低组动脉瘤数量[4]。

2 结果

2.1 2组图像质量参数对比 双低组噪声比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2组图像质量评分、颈动脉CT值、图像噪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双低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0,P=0.545)。见表2。

表1 2组图像质量参数比较±s)

表2 2组图像质量评价分布 (n)

2.2 2组辐射剂量对比 正常组检查时接受的辐射剂量(4.17±0.38)mSv,双低组为(2.60±0.32)mSv,双低组显著低于正常组(t=18.5,P=0.000)。

2.3 颅内动脉瘤检出率 见表3。

表3 2种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个数 (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女性多于男性,50%以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基于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因此,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5]。

随着CT技术不断发展,宝石能谱CT是CT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使CT也可以多参数成像。能谱CT图像不同于普通CT扫描所得到的混合能量图像,采用单X线管瞬间切换技术,在80 kV和140 kV之间迅速转换,同时获取2组不同能量的扫描数据,得到40~140 kV间101组单能量图像、物质的能谱曲线及物质分解图像等。

临床一直把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DSA属有创伤性检查,具有费用较高、操作程序复杂、易引起并发症、风险大的特点。DSA造影时辐射量与造影剂用量成正比,同时DSA不能较好显示动脉瘤、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空间解剖结构。

能谱CT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方面较常规CTA具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6],与DSA价值相当,可作为一种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对术前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订提供更为详实的影像学信息,而且利于患者术后复查及随访,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1] 王蕾.宝石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22(5):357-360.

[2] 孙源源,贾玉琳,孙重阳,等.宝石能谱CT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后的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2 503-2 505.

[3] 裴东方.宝石能谱CT颅颈联合CTA对脑中风防治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49-50.

[4] 唐亮.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像在头颈CTA检查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5] 苑少杰.宝石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及炎性机制探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

[6] 董鑫.评价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联合MARS在去除颅内金属植入物伪影的临床应用价值[D].承德:承德医学院,2015.

(收稿2016-06-15)

R814.42

B

1673-5110(2016)23-0112-02

猜你喜欢

能谱蛛网膜下腔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鉴别及诊断价值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宝石能谱CT在肾脏结节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