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
2016-12-09支卫国
支卫国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漯河 462000
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
支卫国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漯河 46200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替莫唑胺;全脑放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肺部肿瘤疾病,吸氧、职业环境接触、肺部慢性感染以及遗传因素等是此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部胀痛、咳痰、咳血、低热、呼吸困难以及体质量下降等[2]。脑部是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率较高的部位,而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主要采用全脑放疗治疗,虽临床疗效尚可,但治疗后生存率仍较低[3]。替莫唑胺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从而明显增加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提高化疗效果。本研究中,我院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给予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单纯全脑放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35~73(55.4±4.2)岁;其中腺癌26例,鳞癌14例,腺鳞癌4例。观察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37~75(55.8±3.8)岁;其中腺癌25例,鳞癌16例,腺鳞癌3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通过CT或MRI诊断为单纯脑转移瘤,生存期预计≥3个月。排除标准:心电图异常者;肝、肾功能异常者;血常规异常者;总生存期<3个月者;头部曾接受化疗或放疗治疗者;由其他病种导致的脑转移瘤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进行全脑放射治疗,应用CT模拟扫描定位,扫描范围为全脑,层厚3 mm。然后在CT图像上勾画照射范围,临床靶区定义为全脑组织,同时需注意对眼睛等其他相邻重要部位的保护。采用6 MV X线照射,患者体位与CT定位时位置保持一致,使用水平野左右对穿照射法进行全脑放射治疗,单次剂量2.0 Gy,1次/d,5次/周,总照射剂量40 Gy。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莫唑胺口服治疗,75 mg/(m2·d),分2次服用,直至放疗结束。
1.3 评价指标 (1)近期疗效评价[4]: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彻底消失,且持续4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部分缓解: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少>50%,且持续4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稳定: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少<50%或增加<25%,且持续4周以上,未出现新病灶;进展: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扩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远期疗效评价[5]:所有患者均进行24个月随访,统计2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复发时间为患者从治疗至疾病发生进展、复发甚至死亡的时间;生存时间指从治疗至死亡的时间。(3)采用Karnofsky(KPS)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生存质量越高。(4)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近期疗效对比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远期疗效 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97个月、10.78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4.81个月、6.2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KPS评分 观察组治疗前KPS评分(68.42±4.14)分,对照组为(69.35±4.5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83.28±2.15)分,高于对照组的(74.2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脑转移瘤是指发生于患者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在出现转移后,进入颅脑内产生肿瘤的现象。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其占脑转移瘤中的16.3%~19.9%[6]。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治疗难度较大,与多种因素相关:(1)解剖因素:肺癌细胞会经血流和淋巴系统逐渐向脑部转移,且转移部位与病灶处血流动力学情况和组织体积具有紧密相关性,大部分在皮髓交界区域、脑干以及功能区。由于瘤栓通过血流进行转移,病灶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所以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不高,且术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手术治疗只能够切除部分肿瘤病灶,改善患者颅内压。(2)生理因素:因转移瘤不是单一性和原发性病灶,在进行治疗时需考虑原发病灶的治疗效果和患者自身状况,从而进行综合性治疗评价[7]。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若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生存时间只能维持在3个月左右。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可采用全脑放射疗法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因血脑屏障会限制放射治疗效果,所以,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生存时间仅延长至半年左右。近年来临床上对放疗治疗的同时进行化疗治疗对疗效提高的研究有很多,血脑屏障是脑组织和脊髓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前的调节界面,神经胶质细胞、基底膜以及毛细血管是血脑屏障的关键组成部分。血脑屏障中细胞相互连接密集、血液等不能从血脑屏障通过,所以一般给予化疗药物无法穿过血脑屏障,对病灶产生药效。而当出现脑转移瘤后,机体血脑屏障已被破坏,因此,在全脑放疗的同时给予化疗药物治疗可有效促进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本研究中,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进行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给予替莫唑胺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原因主要为替莫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烷化剂,口服后生物利用率较高,且具有较强血脑屏障穿透性,能阻碍肿瘤细胞DNA复制,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较强抗恶性肿瘤效果。此外,在经全脑放射治疗后,血脑屏障已被破坏,促进化疗药物更顺利到达病灶。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原因与此治疗方法有效抑制疾病进一步发展,消除临床症状相关。本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石磊等[8]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在经全脑放射治疗后给予替莫唑胺治疗,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主要为替莫唑胺在与放疗联合治疗后具有较好协同作用,且耐受性较好,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1] 冯连杰,张庆富.全脑照射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54.
[2] 高红祥,张晓智,党亚正,等.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预后指标评价[J].西部医学,2015,27(9):1 344-1 348.
[3] 刘英光.全脑放疗联合局部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8):975-977.
[4] 李勇,潘绵顺,邱书珺,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7):711-714.
[5] 张九成,皮国良,何海翠,等.5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行全脑调强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31-335.
[6] 朱虹,李云海,王洪林,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厄洛替尼结合全脑放疗治疗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41(6):435-438.
[7] 王菁,李杰.鸦胆子油乳配合全脑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效果的临床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12):835-837.
[8] 石磊,习隽丽,曾伟.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7):3 002-3 004.
(收稿2016-04-10)
R734.2
B
1673-5110(2016)23-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