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6-12-09鄢黎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颈部

黄 勉 姚 涛 曾 真 余 芬 鄢黎妮 肖 丹

1)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 武汉 430000 2)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 武汉 430000



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黄 勉1)姚 涛1)曾 真2)余 芬2)鄢黎妮2)肖 丹2)

1)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 武汉 430000 2)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 武汉 430000

目的 探讨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11-2014-11在我院治疗的248例卒中患者,将其分为脑血管病组和非脑血管病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比较2组患者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回声特征、分布及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检查。结果 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2组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尤为多发。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以Ⅰ型和Ⅳ型为主,非脑血管病组以Ⅰ型和Ⅲ型为主。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均以轻度狭窄为主,脑血管病组中度以上狭窄占22.86%,非脑血管病组占14.29%。非脑血管病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脑血管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紧密相关,脑血管病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较严重。

卒中;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认知功能

脑卒中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其中以脑梗死最为常见。脑卒中发病急,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眩晕、口角流涎、一侧的肢体和面部感觉异常、突发的视感障碍和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卒中的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方法[2]。造成脑卒中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颈动脉斑块被认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或评估指标,其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3]。脑卒中后常会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如麻木、嘴歪眼斜、偏瘫、失语、失认、失用等,给患者造成了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11-2014-11在我院治疗的24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11-2014-11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48例,男172例,女76例;年龄48~85岁,平均(57.92±8.46)岁。既往史:有明确诊断239例(96.4%),其中高血压85例,动脉粥样硬化69例,心脏病53例,糖尿病32例,无法提供病史4例(1.6%),无任何病史5例(2.0%)。经头部MRI或CT检查证实后,将患者分为脑血管病组156例,非脑血管病组92例。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所有患者均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动脉分叉处BIF,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回声特征、分布及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诊断标准[4-5]:(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IMT值应<1.0 mm,IMT在1.0~1.2 mm为内膜增厚,1.2~1.4 mm为斑块形成,IMT>1.4 mm为颈动脉狭窄。(2)根据形态和回声特点,斑块可分为:Ⅰ型:低回声脂质性软斑;Ⅱ型:中等回声富含胶原组织的纤维性扁平斑块;Ⅲ型: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Ⅳ型: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3)颈动脉狭窄程度: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②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③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④完全闭塞。

1.3 认知功能检查 所有患者行认知功能检查,采用MoCA量表来评定,总分30分,≥26分为正常[6]。

2 结果

2.1 2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情况比较 脑血管病组105例患者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67.31%;非脑血管病组28例患者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30.43%。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布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共284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74个,占61.27%;非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共60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9个,占48.33%。2组患者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尤为多发,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型比较 由表2可知,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以Ⅰ型和Ⅳ型为主,占79.05%;非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占67.86%。2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型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布情况比较 (个)

表2 2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分型比较 (n)

2.4 2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由表3可知,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均以轻度狭窄为主,脑血管病组中度以上狭窄占22.86%,非脑血管病组占14.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组完全闭塞例数多于中度或重度狭窄例数,然而非脑血管病组未出现完全闭塞。

表3 2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n)

2.5 2组认知功能比较 由表4可知,脑血管病组患者MoCA评分为(16.54±6.37)分,非脑血管病组患者MoCA评分为(21.57±2.31)分,非脑血管病组要明显高于脑血管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认知功能MoCA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主要的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疾病,也是世界上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病死率占所有疾病的10%左右,给患者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文献报道[7],颈动脉血管硬化斑块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斑块形成会使血管狭窄或阻塞,一旦斑块破裂、脱落,易造成局部供血不足,进而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神经系统病变,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随着超声技术日益发展,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直观地显示血管状态,可观察斑块的性质、形态、回声特征、分布等,为脑卒中的预防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本研究检出有颈动脉硬化斑块105例,发生率67.31%,而非脑血管病组发生率仅为30.43%,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2组患者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尤为多发,可能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位置表浅,局部血流动力改变,导致血管内皮严重损伤,发生湍流,脂质在此沉积形成斑块[8]。根据颈部彩超影像学将斑块分为四大类,其中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以Ⅰ型和Ⅳ型为主,形态不规则,不稳定,易出现出血、破裂,甚至脱落,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卒中。而非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则以Ⅰ型和Ⅲ型为主,Ⅲ型斑块是强回声的钙化性的硬斑块,比较稳定。相关研究表明[9],国内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对较低,大多以轻、中度为主,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脑卒中后,常会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如麻木、偏瘫、嘴歪眼斜、失语、失认等,其中认知障碍发生率就高达37.1%[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实验采用MoCA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显示,脑血管病组患者MoCA评分为(16.54±6.37)分,非脑血管病组患者MoCA评分为(21.57±2.31)分,非脑血管病组要明显高于脑血管病组,表明有脑血管病的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且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亦更为严重。

[1] 佟丽媛.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 佟丽媛,王田蔚,方乐,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 137-2 138.

[3] 刘逾前,朱丹,吕淑萍,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1 086-1 089.

[4] 邱晓迪.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观察[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0.

[5] 宋则周,张艳明,傅燕飞,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1):1 038-1 040.

[6] 景珩,韩涛,陈素玲,等.4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241-243.

[7] 方乐,王田蔚,佟丽媛,等.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528-530.

[8] 邓莉.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133.

[9] 许健姬,颜玉贤,李宗洪.糖尿病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1):45.

[10] 成勇.颈动脉硬化与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收稿2015-09-05)

R743.3

A

1673-5110(2016)22-0027-0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颈动脉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