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锋文学——三十年功名尘与土?

2016-12-08文/张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潮新文化运动先锋

文/张 闳



先锋文学——三十年功名尘与土?

文/张闳

发生于1980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运动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今天回顾这三十年历程,仍有许多启示和困惑。一般而言,中国的“先锋文学”特指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潮流,而且往往以“先锋小说”为代表,文学研究界习惯性地以“1985年”为时间标识。在当时就有所谓“85新潮”这样一个称谓。“85新潮”所指的并非仅仅是文学,而是发生在1985年前后整体性的文化艺术新潮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建筑,以及学术文化。许多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家的作品的发表,实际上晚于1985年,但倘若没有“85新潮”对文学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他们的作品很难被发表。而一些早于1985年就已经写成的先锋作品,也要等到“85新潮”阶段才发表出来。

先锋小说在那几年集中出现,并且大多在几份观念前卫的杂志——如《收获》《上海文学》《北京文学》《花城》《钟山》等——上发表,呈现出一种“井喷”现象。根据当时主流文学发展的逻辑来看,是无法推导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先锋文学的出现,是主流文学逻辑链条松弛和断裂的结果。从表达方式上看,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几乎可以说是直接连接到二十世纪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母体上的胎儿。这一点,跟当时风行一时的“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乃至王蒙式的所谓“现代派”文学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当然,它显然又是“中国式”的。以其所表达的荒诞经验为例,他们所写的是一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但这种历史和现实本身就有极大的荒诞性,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加以荒诞化。此前的中国作家就不是这样做的。

“先锋文学”的重大意义在于,自从它出现之后,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路径从此改观。之后的写作,无论属不属于先锋派,都无法避开先锋文学的经验。且不说新一代的作家,即便先锋作家的前辈,知青一代的作家(如王安忆、张炜等),乃至更老一些的(如陈忠实等)都很难完全忽略这种经验,也就是说,他们再也不可能完全像从前那样去写作了。或许也可以说,它开始了一种“新文学”,或者说,它也是一种“新文化运动”,尽管它有很多的缺陷。有人说,它不过是“作家创作,评论家的评论,还有杂志的推动共同促成了先锋文学的热潮”,跟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想文化主潮之间缺乏联系。这有什么不对吗?文学运动不就是这样兴起的吗?难道说还需要某个领袖或权力机构发布一道号召令吗?文学运动首先就应该是文学自身的运动。况且,也根本就不是什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大环境是付之阙如”。先锋文学运动跟1980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文化开放的大环境是相呼应的。不仅是文学上有这种变革,其他方面,如“新潮美术”“实验戏剧”“新潮电影”“前卫音乐”“现代派建筑”,乃至萌芽状态的大众流行文化和相对发育迟缓一些的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新的学术思潮,都呈现出全新的景象。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同时,“先锋文学终结论”也一直与这场运动相伴随,自1990年代初以来就有过。就文学潮流层面而言,它确实终结了,甚至早就终结了。大约在世纪末前后,很少有人还像当初的先锋作家那样地写作,即便有,也属于作家个人的选择,而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就文学精神层面而言,即便没有终结,但也在衰退。如果说先锋精神的核心是“创新”,那么,现在的文学创新性很小。原因很复杂,至少,文学创新的动力在消失。其他文化类型,可能更具创新性。自由的精神和怀疑的精神,很可能在其他更广泛意义上的写作上,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先锋作家”纷纷出现写作上的转向。许多“先锋作家”公开地或遮遮掩掩地表达了放弃当初的写作立场而向传统回归的倾向。但在我看来,“先锋文学”是一个概念,“先锋作家”则是另一个概念。转向了,那就不是“先锋作家”了。当然,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是否是“先锋作家”,并不要紧。如果他很在意这个头衔,那就说明他的写作并未超过一个阶段的文学潮流的团体平均水平。一个作家写作转向与否,那是他个人的事情。说到写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任何一个作家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并非哪一类作家所特有的。认为“先锋文学”无需处理这种问题,需要转向另一种写作才可以处理,这种说法很荒谬。至于韩寒、郭敬明等人的写作的先锋性何在,我不知道。我要说的“先锋写作”,是有特定所指的。没有对概念的边际界定,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

从长远的历史时段看,198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跟五四“新文化运动”属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场文化运动的两个阶段。或许可以表述为一场古老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运动,这场运动延续了近百年,至今依然在进行当中,有许多部分尚未完成。这两个阶段之间有许多的相似性,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恐怕并不只在于文化素养和文化态度上,也很难说哪个保守哪个激进。跟传统之间的割裂或连结,那是两个时代的人的历史际遇所造成的。1980年代的人经过了“文革”巨大的文化断裂,要他们与古典传统之间有着“五四”一代人那样的亲和性,那是不切实际的。这两代人之间的经验,无法完全类比。要修复这个巨大的文化断裂带,恐怕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需要通过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有时是颠覆性的言说。唯有这种激进的先锋言说,方可以打破文化的历史硬茧,刷新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经验,并使历史的经验得以充分的表达。被充分表达过的经验,才可以真正进入到文化当中,成为文化生生不息的养分和动力。先锋文学是一次重要的表达尝试。而其所开始的文化的现代性变革,尚处于未完成状态。事实上,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创新精神。当一个时代的文化归于沉寂和软弱无力的时候,这种创新和变革的冲动,就会被激发出来。或者说,有生命的文化总是处于这样一种未完成状态中。

猜你喜欢

新潮新文化运动先锋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新潮”的旧刷子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轻松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