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 艺术创作别迷恋“大数据”和“IP”

2016-12-08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郑晓龙烂片艺术创作



卷首艺术创作别迷恋“大数据”和“IP”

如今嘴上不挂“大数据”或“IP” ,就差不多out了。但它们真的神奇无比么?未必。就文艺创作而言,这些唬人的字眼,吓吓人可以,不能太把它当回事。

就说所谓“大数据”吧。如今影视剧的拍摄几乎被这玩意全盘受制——一位知名导演说,以前是导演说了算,现在是制片人说了算,制片人是收视率说了算,收视率是粉丝说了算。逻辑关系既然是这样,“粉丝影视剧”层出不穷就可以理解了。粉丝就是真理,这在商业法则里有一定道理,但在艺术创作上,却往往是极大的谬误。从俗容易,但媚俗的结果必然是庸俗不堪。假如罗列“2015烂片一览表”,光电影一项,“前十”都得打破头,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说到底,这些烂片,与迷信“大数据”有关。“大数据”里,疯狂粉丝泛滥,你被汹涌俗潮湮没,你就拍烂片。不要以为如今“越烂越有票房”的现状是永远的常态,你暂时赚得盆满钵满,但也透支了你的艺术信誉。而且,“烂片好卖”这种畸形市场终究不会长久,而人类总要走向高级。

有记者问《芈月传》导演郑晓龙,“大数据时代了,觉得行业内现在的创作和以前有变化吗?”郑晓龙这样回答:“我真不清楚,我不关注别人看什么。我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去创作。都跟我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了,拍戏前开会,分析女演员啥样,男演员啥样,算这个算那个,能吸引多少粉丝,这些粉丝都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层……我不大懂这个,我觉得还是要讲好故事,讲好人的故事,讲好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人性和人心怎么用大数据计算?作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对人要有认识和理解,不要老想着数据怎么样。我拍片子不跟这个风,我跟自己的内心。 ”你听听,一个拍出《甄嬛传》和《芈月传》的导演,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可他的座右铭却是“跟自己的内心”,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大数据”什么都包括,却不包含这个。“跟风”还是“跟内心” ,道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观。“大数据”算来算去,为何就没有算过这么一层——当你用合适的演员演好那个人物,讲好那个故事,你就不知不觉间“生产”了新的粉丝。是受制于“大数据”里的粉丝,还是拓展潜在的粉丝,其中的分野,决定了艺术价值的高低。

所谓IP,就是能被改编的知识产权内容,有时就是一个简单创意,一个段子,或者一个故事梗概。现在被热炒疯抢到这般地步也是醉了。有制片人曾吐槽说,买了一大堆IP,真的要改编成地地道道的剧本,竟然一个都用不上!赶时髦赶傻了吧?不要一听到时髦玩意就血脉偾张,世上最好的IP,一定是不懂得IP的人创造的,信不信?

艺术创作别动不动就说什么“大数据”和“IP” 。一波一波的潮流永无止境,但在艺术领域,总有恒定的东西存焉,那恒定的东西就是人心。艺术家走心,观赏者走心,这才是艺术的正道。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郑晓龙烂片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那些年,我们遇到的机智神回复
神回复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神回复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