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德育渗透
2016-12-08尹淑平
尹淑平
河北郑口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德育渗透
尹淑平
河北郑口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德育进行渗透,这已成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以上只是我对在语文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实效性探索的一些经验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文的主阵地,它包括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日记则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这几方面应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德育基础。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作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探索,我觉得春风化雨式的熏陶强于机械、空洞的说教,具体做法如下:
1.在课文的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
唐代的韩愈曾说:“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课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教学《陈情表》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了“孝”的教育。重点放在对“孝”的理解上。《陈情表》这一经典之作所流露的对祖母的拳拳孝心与现代中学生感恩心理的淡漠、孝敬传统的缺失形成非常强烈的比照。课堂的重点放在“今天我们怎么理解《陈情表》所表述的‘孝”’以及“你是否对你的长辈尽过孝心”这两个问题上。《陈情表》中李密把少小时的凄婉之情、对朝廷的报恩之情与对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孝情以及恐被朝廷猜疑的忧惧之情、责罚之情诠释得细腻、周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对父母曾经孝敬或不孝敬的事,同学们纷纷发言,当一位同学谈到自己曾经当众对母亲发脾气,而使母亲背过脸去“眼睛发红”的时候,甚至痛哭流涕,引得有类似经历的学生也跟着哭泣。能动心动情,这也足以证明学生不是对亲情漠然,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让学生渲泄感情的方式,是我们还没有打通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2.在作文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
受学生欢迎的作文教学绝不是死板的方法说教,而是灵活的方法加上对万花筒式的社会现象破析与思考的结合。对社会现象破析与思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正确与否和思想是否有深度的一把尺子。学生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有正确而有深度的思想,其次才是写作的技巧。而正确的思想又是反映学生德育素质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作文课上,我常常是通过让学生破析和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另一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看一则故事:美国的一位记者报道撒切尔夫人参加竞选时说:“如果她能够当上外交官,那我将自己的鞋子吃下去。”几个月后,经过撒切尔的不断努力和奋斗,终于当上了外交官员。然后她买了盒鞋形巧克力,送给了那位美国记者。然后让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评述这则故事。学生讨论非常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赞同撒切尔夫人的做法,觉得她能以德报怨,反映她的绅士风度,与那位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记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能认识到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是正确的,说明他们对能谅解他人的这种品质是认同的,不少同学在《教养的芬芳》那篇作文中都引用了这则材料,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谅解这种品质的理解。
3.在语文活动课中对德育进行渗透。
语文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因为我们一贯坚持“大语文观”,主张“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安排了活动课。在离高考还有二百天的时候,我们高三组织了“远足”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一路口号一路歌,但没走三十里,有的同学已经感觉无力前行了,当看到学校领导和老师走在前面的时候,又打起精神向前进了。一路上,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特别是老师和领导的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当看到路旁花圃时,同学们的激动、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我觉得这一次的“远足”意义非常大:它培养了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正如一位农村同学在他的《“远足”感受》里所写的:“……我只是单纯地走路,在接近半天的时间里,尚且这样累,可想而知,我的父母整天劳作是何等的辛劳;我也看到了我们家乡的巨大变化,我又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第一次感受到同学间的深厚情感表现在: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也懂得了吃苦是通向彼岸的唯一途径……”
4.通过写《感恩日记》对德育进行渗透。
因为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作为高中生,他们肩负着时代赋于他们的重任,尤其要懂得感恩。我一直坚持寓熏陶教育于细微之中的理念,在构建学生精神世界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要求学生写《感恩日记》,让学生在社会的纷扰、浮躁之中,在急功近利的现实中,撇去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学习语文,除体会教材文本所应有的人文底蕴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动情点,感受点滴恩情。这不仅为作文积累了素材,而且从感受点滴恩情中让学生去体悟人情、人性,学会感恩,也学会施恩。很多学生在《日记》中表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