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6-12-08文‖阎

艺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文‖阎 戈



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文‖阎 戈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杰出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他们的学习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前的声乐教学较为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声等各种演唱技巧的训练以及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却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他们将来登上舞台演出提供更加有利的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声乐表演者只有将声音、情感和动作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魅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其演绎作品的完整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需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声乐技巧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时候充分发挥个人水平,获得成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在课堂上、在表演中采用一些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提出了健康的三要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这个新的定义再一次突出了“心理健康”与“适应力”的重要性。纵观现今的高校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无法适应社会或集体生活的问题或者不能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是其影响却不容忽视。

高校学子,在经历了中学时期激烈的学业竞争,可以说是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下度过了高中三年。当学子们走进大学,一方面生活上脱离了家长的“过度保护”;一方面学业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很快地适应高校的授课模式与学习方法。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导致不少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甚至一学年都处于“磨合期”。如何更快地帮助学生们度过“磨合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是这一时期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度过“磨合期”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压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化成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时候,会对表演的完整性带来不小的影响。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把课堂所学化成生存或者是求职的技能这又是要面临的又一“难题”。

声乐教学在专业院校教学中是重要的学科,教师们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对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提高与更新。在教学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演唱演员。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科学的演唱技能和发声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唱歌状态与演唱水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发声的训练、共鸣、咬字吐字等各种技巧,以及如何更有情感地诠释和演绎声乐作品。当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些声乐技巧后,为了能在上台演唱时更完整地诠释作品和展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日常注重对学生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二、技能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伊•卡•那查连柯曾说过:“歌唱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唱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的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精神不振,缺乏演唱激情,那么这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正常发挥的。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演唱过程中,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用喉咙唱歌,事实上是在用大脑和心智来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让学生明白只有在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呼吸器官和喉头、口咽腔等各种发声器官才能处于踊跃并且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发声能够畅通;才能将歌曲演绎得自然、优美从而感染所有的观众。

高校声乐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声乐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声乐技巧提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动机”是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也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率的因素。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声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明白心理素质是为演唱技巧服务。教师要正确地运用动机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另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知意识,科学联系声乐技巧。“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心理实际上是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教学成功的保障。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好的学习意识才能对声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意识一定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造成阻碍。高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暗示法、节奏调节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创建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及用美好的事物来启发情感等方面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建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了特殊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放松,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充满宽容、忍耐、热情,教师还要用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声乐技巧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演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良好的情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们多加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培养顽强的意志。教师要用赞赏和肯定学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用激励来安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信。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程 中还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好事物。情是音乐的灵魂,最感染人的也是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如在教《满江红》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唱,将音乐中美好的东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也要融入相应的场景,演唱者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是英雄救亡兴国的悲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其演唱便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呈现优美的风貌。

三、在演唱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练兵先练心”,这是我国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话,说明心理素质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练心”就是指通过日常声乐课上的学习、练习以及演唱实践与自我修养,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们在教学中在鼓励学生用听觉去判断声音好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否都达到了唱歌的最佳水平。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唯一的主导作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并在这种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思路以及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演唱实践活动都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机会。最常见的演唱活动是比赛、演出、微课等各种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采用比赛、演出等展示自我演唱能力,不同的演唱规格和表演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同。比如让学生先倾听其他同学的演唱,找到别人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的缺点和毛病,让自己的演唱更加完美。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的小毛病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通过避免别人身上的毛病来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对声乐学习来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演出的机会,高校有很多活动机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无论演出、比赛的规模大小,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积累经验。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唱,舞台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加。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团队竞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想争第一的想法,才会有敢争第一的实力。

歌唱艺术是与听众面对面的艺术,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方式有很多种,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学,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郑兰.心理因素在演唱教学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莎.浅析歌唱心理在声乐实践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1(15).

[3]李东方.声乐学习中良好歌唱心理培养方法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4]文小珍.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阎戈,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