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启示
2016-12-07谢丽威
谢丽威
[摘要]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渗透着深深的民生关注取向,对民生问题的处理贯穿了协商民主的参与精神、稳妥意识和人民价值归宿。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原则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与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其协商民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重要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来源。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协调优化社会关系,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增进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社会共识;强化民主监督,有助于提高民主质量,推进国家在协同治理中不断趋向善治;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助于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中实现公共决策的最大效能。结合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要在以促进民生为重点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以开放包容的统一战线为协商民主壮大发展载体、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协商民主开拓发展空间、以融入市场经济元素为协商民主注入发展动力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协商民主;民生关注;民主决策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5-0018-07
协商民主是深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体现了长期以来我们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形式的积极探索。在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在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变化了的中国社会境域和政治发展要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使协商民主逐渐从理念层面深入到政治实践层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时代。
一、邓小平的民生关注与协商民主
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蕴涵在他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性发挥、利益协调、价值实现的关注之中。所谓协商民主,就是要努力通过各种形式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积极性,在政党政治、政府行政、社会治理中充分展现人民主体性,创造最有活力、最有价值、最有前途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因此可以说协商民主具有最为广泛的社会民众根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寻找能充分表达各方面意愿,又能将各方意见加以整合的途径,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吸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大背景下,協商民主日益成为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需要立基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求——邓小平对于协商民主的探索与实践就体现了这种对于民生的深深关注。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创贯穿了民生关注这一主线。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蕴涵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的前途寄托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将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体现在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需求的满足之中。“邓小平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社会建设,强调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性;邓小平积极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为化解民生难题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社会文化氛围;邓小平高度重视教育、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民生热点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的民生发展之道。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使邓小平找准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并滋养了其协商民主的思想与实践。
邓小平对民生问题的处理贯穿了协商民主的参与精神、稳妥意识和人民价值归宿。他在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强调中突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的捍卫与高扬,这是对民生的保障,更是对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积极发挥;他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非平衡的发展战略中对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经济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进行统筹兼顾,确保了“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协同推进,实现了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统一;他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强调以及“三步走”战略的提出,都体现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踏实稳重的工作作风,是推进中国特色民生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解放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体现了邓小平核心的民生关注思想,而这也正是他能够构思并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协商民主机制的思想根源。正是邓小平基于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和实践,为我们当前协商民主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最为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尽管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协商民主这一概念,但是我们综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的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思想,尤其是开启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邓小平理论就会发现,旨在动员社会一切积极力量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的协商民主思想渗透其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与当时实行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原则密切相关,这为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投身到抗日民族大业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也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政治模式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实践参考依据。在当时,包括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在内的大量有可能参与抗日的力量都被吸进抗日大军之中,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最为广泛的社会动力和社会组织。在邓小平看来,这种抗日民主政权形式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级的意见和建议,使共产党在最大限度上接受了来自社会各个阶级的帮助与监督,确立了党的威信,使党的政策接受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检验,也为党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邓小平指出,它“能够及时反映各阶级各方面的意见,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细心地去考虑问题决定问题;它能够使我们从群众的表现中去测验我党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为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它能够使我们对事物感觉灵敏,随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它能够使我们党得到群众的监督,克服党员堕落腐化的危险,及时发现投机分子以及破坏分子而清洗出党;它能在民主政治斗争中提高党员的斗争能力,使党更加接近群众,锻炼党使党成为群众的党”。
“三三制”抗日政权组织原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了充分的政治和组织准备,本身也体现了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仍坚持这种民主作风和民主政策,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对敌斗争,在新的解放区充分吸收新鲜血液,努力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最终成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
1949年9月21日到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进行了广泛民主协商,也开启了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新纪元。尽管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经历了“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但随着邓小平等人拨乱反正运动的开展,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协商民主得到了长足进步,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以广泛政治协商、社会协商为内容和特征的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全新局面的开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邓小平对协商民主的英明决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随后,“长期合作、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确定并写入宪法等等,都渗透了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可以说,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来源。“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当前我们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指引着我们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群策群力、科学决策,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三、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包含着对参与协商之人民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尊重,这是对人民平等自由参与政治决策之权利的肯定,也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根除与摈弃。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正是这种对人民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的强调,使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获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支持和真心拥护,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持。
(一)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是对社会关系的协调优化,有助于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增进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社会共识
西方竞争性民主建立在抽象的原子化个人的基础之上,过于强调公民个体利益的对立性和分歧,很容易出现利益排斥的问题,社会共识的形成异常困难。“民主采取了在柏拉图看来愚蠢和毁灭性的立场,即所有个人和所有偏好都是平等的,因而民主是宽容的。它允许个人随意地追逐他们至爱的欲望。……这种随时可变的冲动导致一种复杂多变的生活。”而邓小平代表的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则在本质上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約数,强调社会利益各方的相互妥协,积极促成社会公共利益的形成,并且借助于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健全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多样化的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我国悠久的共同体文化传统来推进社会有效整合,实现社会利益的多元重合,在最大程度上凝聚社会共识,为共同应对困难与调整塑造强有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突出了民主监督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民主质量,推进国家在协同治理中不断趋向善治
西方竞争性民主的程序性诉求高举国家价值中立的大旗,无情悬置着国家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沉浸在民主的形式和套路之中沾沾自喜,遗忘了民主所应具有的致力于良善生活的使命。民主的失效已经使西方社会普通民众形成了对于这种程序性民主的两个核心不满:“一方面是如下的担心,无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来说,我们正在失去对统治我们生活的力量的控制;另外一方面则是如下的感觉,从家庭到邻里到国家,我们周遭共同体的道德根基正在瓦解。这两方面的担心,即自治的丧失(loss of self-government)和共同体的侵蚀(ero-sion of community)一起界定了这个时代的焦虑。当前主导的政治议程不能对这种焦虑作出回应,更不用说解决了。”而邓小平所代表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则致力于充分激发各种公共讨论,营造灵活多样、活泼有效的社会公共表达平台,致力于实现服从多数与保障少数的协调一致,在法治性、平等性、透明性、责任性和回应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协调政府、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偏好的公共协商机制,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适应了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需要,有助于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中实现公共决策的最大效能
西方的竞争性民主过于依赖完全公开的竞争与辩论,容易出现分歧与矛盾的扩大化,甚至于非理性的公共处置,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具体问题的抽象化,而且极易出现民主妥协与共识成本的提高以及民主决策的难产。而邓小平代表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则有以下优势:一是防止决策的草率化,确保多方参与的决策体制能够实现决策涉及问题的充分、有效的展现,实现决策者在全盘的利弊权衡中作出最好的选择;二是防止决策的迟滞化,作为集中民智的高层次平台,参与协商的各方所具有的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在对潜在风险和未来前景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三是防止决策执行的低效化,协商民主贯穿于决策执行的全过程,为决策的最终落实织就了一层安全可靠的防护网。可以说,协商民主在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公共议题的形成以及社情民意的真实反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有效的民主制度保障形式。
四、面向未来的中国协商民主发展
邓小平是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奠基者、启始者和推动者,他细化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为面向未来推进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找准了方向,确立了原则,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关于协商民主的思想与探索,对我国面向未来构思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合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进我国的协商民主发展进程。
(一)以促进民生为重点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
协商民主的核心是民生,唯有围绕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协商民主制度安排的价值归属。“要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識、增强合力。”只有做出以民生为导向的协商民主制度安排,才能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世界从而获得坚实的社会根基,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形成生动活泼、富有创造力的社会生活状态,才能真正落实“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围绕民生完善政治协商的相关法律制度,减少政治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促成主动协商与被动协商的有机统一,实现民生议题形成的协同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努力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实现。总之,要在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中融入民生情怀,强化民生关注,实现民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的命脉。
(二)以开放包容的统一战线为协商民主壮大发展载体
统一战线是我国协商民主的来源和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统一战线所蕴涵的开放包容精神和所形成的生动活泼的工作机制成为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不断巩固和继续扩大统一战线。“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不断更新思维,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三)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协商民主开拓发展空间
协商民主的机制要真正发生作用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而不同”的强调,是对原则与差异高度统一的追求,也是在比较综合中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达成共识的重要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庸思想的强调,是对极端化、片面化的批判和对融洽、适度原则的崇尚,内含了对多样性和差异化存在形式的尊重与包容。“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我们基于国内外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构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要充分吸纳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解,为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更为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
(四)以融入市场经济元素为协商民主注入发展动力
当前,市场经济及其蕴涵的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已经渗透进我国普通社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中蕴涵的机会均等诉求、公平公正精神、自主自立品格都将从积极方面影响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事实上,当今中国的协商民主实践中大量的实际问题都与市场经济有关,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的大量问题需要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加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这种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也要体现市场所蕴涵的活力和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表现的协商民主必须勇于正视市场的挑战,积极接纳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寻求新的发展形式,为不断发展的中国各项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从思想孕育、理念完善到制度设计、政治实践,协商民主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探索和发展过程,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见证了我国协商民主逐渐成长的历史进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新时代。承继着邓小平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战略筹划与原则确立,当前我国已经以正式制度文件的形式确认了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协商民主将在思想理论和政治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获得更为完善的发展。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