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AMS技术破解智慧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的困局

2016-12-07康晓丹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云计算大数据

关键词:CAMS;智慧图书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

摘要:文章介绍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浪潮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分析了在智慧图书馆框架下电子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AMS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平台的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8-0130-03

1智慧图书馆和数字化转型利器——CAMS技术

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已多达6.32亿且在持续增长。人们的购物、用餐、出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数字化革命正在从根本上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机构的图书馆,由于读者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和机遇。智慧图书馆是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衍生,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设施、系统及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将“数字基础架构”与“物理基础设施”相互融合,以一种超越纯技术层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怀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建设图书馆。

当“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阅读”这些词汇在图书馆界进行热议时,IBM公司在2014年提出了CAMS的概念,旨在解決各行业主体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大数据、大计算、多渠道和多平台等核心业务问题,并提出了Mobile First(移动优先)的口号。CAMS技术是指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化技术。大数据的驱动力来自于海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来源于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并且最终通过云聚集。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发现,进行报告和分析,告诉客户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CAMS技术是构建O2O业务体系的基础,而智慧图书馆就是要利用智慧技术,实现图书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CAMS技术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智慧图书馆框架下电子资源管理的困境

2.1由于电子资源的封闭性,造成读者对它的知晓度和利用率均不高

对于图书馆所提供的电子图书,读者对其知晓度和使用率并不高。据杨涛对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用户的调查,发现电子图书的使用状况并不理想;对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用户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类网站获取电子图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出版物以自有格式存在,导致无法在多平台(手机、Pad和Web)阅读和同步。二是电子图书没有整合到图书馆的书目OPAC检索系统中,使得读者无法及时了解电子版本的存在,进而导致电子图书的使用率偏低。三是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新书和畅销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热情。

2.2资源建设结构不合理,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

据统计,当今世界结构化数据增长率约为32%,而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则是63%。至2012年,非结构化数据占有比例已达到互联网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结构化数据仅为大数据的一小部分,非结构化数据已为人们生活所依赖,更具持续性价值。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基本上都是存储于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而影像资料、办公文档、Web信息等可被感知的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非常低,资源建设结构非常不合理。

2.3电子资源采购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对读者使用行为没有跟踪和分析,对读者利用电子资源后的评价缺乏了解,不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同时也无法评估电子资源采购的质量,从而导致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采购的重复性、盲目性及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图书馆同时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这些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虽然类型和特点不同,但重复收录电子图书现象比较严重。

2.4电子资源无法实现共建共享

在图书馆与数据商签订的购买协议中,数据商对其提供的数据库有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对其所提供的数据库的信息不得复制,即便是允许进行馆际互借,但数量非常有限或是条件苛刻,对高效、快速利用信息资源是非常不利的。近年来,各图书馆纸质资源订购逐年减少,电子资源订购逐年增加且在资源采购中所占比重大大超过纸质资源。馆际互借给读者带来便利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电子资源的馆际互借、资源共建共享的需求愈发强烈,通过图书馆联盟实现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迫在眉睫。

3基于CAMS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模型3.1云计算平台

使用IAAS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搭建云计算平台,实现源数据集的转换,将目前电子出版物的结构化源数据和非结构化源数据转化为可识别控制的第三方模式。将这些转化后的数据存储于基于大数据的统一数据库,供大数据分析平台和阅读分享平台使用。基于云计算技术使得电子出版物的基础数据获得可灵活扩展的统一存储平台,并且解决了电子出版物格式不统一、难以整合规划使用的问题。

3.2大数据分析平台

该平台有三个核心模块,分别为读者行为分析和推荐、OPAC电子出版物联机查询和智能电子出版物推荐。

3.2.1读者行为分析和推荐。采用企业中通行的数字化营销技术,将所有读者对电子出版物的访问行为进行跟踪和记录,并且结合全渠道营销将读者对线下出版物的查询和访问记录、微博、微信等电子渠道的访问行为统一归档存放,从而获得读者360度行为视图。同时,图书馆可以结合RFID技术,通过对读者评价、读者行为和使用习惯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电子资源的采购行为进行评价,可以为未来电子资源的采购提供数据支持,从而进行科学决策。

康晓丹:基于CAMS技术破解智慧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的困局3.2.2OPAC电子出版物联机查询。根据云计算的源数据集,将电子出版物的信息和实体出版物的信息融合起来,实现基于关键字的联机查询,从而真正将结构化电子出版物、非结构化电子出版物和实体出版物实现统一查询和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2.3智能电子出版物推荐。图书馆根据读者的360度行为视图,通过联机查询,针对每位读者提供个性化数据推荐,使读者更容易获取所需的电子出版物,并且根据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协议,采用主动推送的方式,将电子出版物的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3.3阅读和分享平台

该平台主要有两个核心模块,即多渠道阅读客户端模块和社交分享推荐模块。当今的数字化转型时代是一个多渠道的时代。除了传统的线下渠道外,电子出版物的使用和传播方式也趋向多渠道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移动设备等智能终端的引入和多个社交平台的推广。

3.3.1多渠道阅读客户端模块。当今用户对电子出版物的使用习惯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Web和Client端访问电子出版物,迁移到使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设备)进行访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智慧图书馆的阅读客户端必须支持多渠道,并且基于云计算的帮助实现访问记录、书签、书摘的多渠道、多客户端共享和连续记录。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通过PAD+来实现智能终端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无缝链接,读者通过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在指定设备上体验海量电子资源随手下载阅读的乐趣。

3.3.2社交分享和推荐模块。社交网络的出现和繁荣是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特征。在当今社会,一个个基于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朋友圈、生活圈传播着大量的电子出版物信息,所以在阅读客户端加入社交分享的功能,可使读者便捷地分享自己对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体验和心得。同时在知识产权管理框架内进行电子出版物的传播和交换将极大地扩大电子出版物的传播范围,提高其影响力,而基于客户端的知识产权控制又使得这种传播和分享处于可控框架之内。

3.4馆际互借和统一馆藏平台

传统意义上,由于知识产权控制因素,很难实现电子出版物的馆际查询和馆际互借。但当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出版物统一数据库和OPAC电子出版物联机查询建立以后,这一切便成了可能。通过电子出版物的馆际互借联盟的建立,将各馆独立的OPAC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整合为统一查询系统。在统一标准的多渠道阅读客户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馆际间的电子出版物数据查询和知识产权可控状态下的阅读和使用。通过馆际互借和统一馆藏平台使各成员馆在电子出版物馆藏上互通有无、相互补充,使各个成员馆集中精力专注某一领域的电子馆藏建设,丰富图书馆界的电子馆藏。

4图书馆基于CAMS技术实现智慧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平台的设想4.1云计算平台设想

因云计算平台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礎,上海大学图书馆早在2012年就进行了云计算平台的规划和初期调研,并选用IAAS技术构建了上海大学图书馆私有云一期测试平台。该平台基于国际主流IAAS平台Cloudstack进行构建,通过这个私有云的部署使得电子馆藏获得弹性的存储基础,并为后续的各分析系统、客户端访问提供计算基础平台。

4.2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构想

鉴于图书馆纸质、电子馆藏并存,且电子馆藏呈逐年递增趋势,为提高电子馆藏利用率,将不同资源整合从而建立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一些高校开始尝试RDA编目服务。未来上海大学图书馆可以结合馆藏的OPAC系统,将目前拥有的电子出版物索引与实体出版物索引相结合,通过RDA和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出版物和实体出版物的统一查询。通过对现今数字化营销主流系统的分析,可以选取国际一流的数字化营销系统Sitecore,作为读者行为分析和智能出版物平台的原型,预期通过Sitecore的定制和实施,实现对馆内读者的线上线下行为的跟踪,并根据积累的读者偏好数据进行初步的电子馆藏推荐工作。

4.3阅读和分享平台的构想

首先,在联机查询系统上开辟社交分享的功能,允许读者将阅读感想和电子出版物来源分享到国内主流的社交平台上,如微信和微博。其次,设置图书馆电子出版物微信公众号,用于回答用户使用问题,并定期推广新到的电子出版物。未来还可以开辟心愿功能,用于定向收集用户对电子出版物的需求。最后,使用HTML5技术构建手机版电子图书馆和相关APP,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

5结语

越来越多的智慧服务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图书馆界也在尝试转型,一些图书馆已经初具智慧图书馆的雏形。电子出版物是未来出版物的大趋势,占有图书馆馆藏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如何管理好电子资源,是图书馆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一环。

参考文献:

[1]郑文晖,林映红.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6):68.

[2]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

[3]刘雪飞.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智能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9):121-123.

[4]姚军,郭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J].移动通讯,2012(11):48-51.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云计算大数据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