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面瘫30例
2016-12-07勾宇哲唐术平刘宪彤
勾宇哲+唐术平+刘宪彤
【摘要】 目的 分析推拿治疗小儿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小儿面瘫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 观察组予以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面瘫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推拿手法轻快柔和, 操作简单, 治疗时间短, 容易为患儿接受、配合治疗, 且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推拿;针灸;小儿面瘫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88
小儿面瘫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常因受凉、过敏、病毒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血循环障碍及隐性乳突炎等引起, 表现为口眼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 并有口水。近年发现小儿患病几率呈上升趋势。因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 患儿和家长的配合及心理需求, 作者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面瘫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小儿面瘫患儿, 其中男28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12岁, 病程最短3 d, 最长20 d;门诊26例, 住院34例;左侧面瘫24例, 右侧面瘫3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1. 2 诊断标准[1] 依据《神经病学》 诊断标准制定:①急性起病, 症状于数小时或 1~3 d内达到高峰;②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 耳内或下颌角疼痛;③表现为一侧表情肌完全瘫痪 , 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蹙眉, 眼裂变大,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侧转动;④患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 鼓气 , 吹口哨时漏气;⑤可有舌前 2/3 味觉障碍, 听觉过敏, 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 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年龄6个月~12岁的患儿。病程≤3个月;②排除中枢性面瘫;③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外伤性面瘫。
1. 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初期均投放常规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 取穴基本穴位包括双侧足三里, 健侧的合谷以及患侧的太阳、阳白、印堂、地仓、颊车、四白、承浆、下关、迎香、翳风等。操作方法:太阳透瞳子髎、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印堂透攒竹, 足三里、合谷直刺0.7寸, 余穴均采取浅刺平刺, 留针30 min, 1次/d, 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观察组采用按揉法及推法,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或正坐位, 医者以大拇指、中指指端或罗纹面采用轻快柔和, 平稳着实的小儿推拿手法按揉上述各穴, 其强度以患儿局部有酸胀感而无痛苦感为度;推法:鱼腰向阳白方向推动, 攒竹向内上方, 地仓向颊车方向, 人中向颧髎方向, 承浆向口角方向推动, 以微微透热为度。
1. 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疗程。
1. 6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双侧面部对称, 面部功能恢复;显效:静止时面部左右对称, 额纹基本对称, 眼睛轻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略不对称;有效:静止时面部左右对称, 上额轻微运动, 额纹不对称, 用力闭眼后完全闭合, 口角轻度下垂;无效:静止时面部不对称, 上额无运动, 额纹不对称, 用力闭眼不能完全闭合, 口明显不对称。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疗程为10 ~30 d, 平均疗程为(18±5)d, 对照组治疗疗程为9~50 d, 平均疗程为(25±9)d;两组治疗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面瘫在临床中近年来较为常见, 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 中医属于“面瘫”、“口眼歪斜”、“歪嘴风”等范畴。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而数变, 易袭阳位”, 且“头为诸阳之会”, 而面部为太阳、少阳、阳明经所聚之处, 易受外来风寒邪气侵袭, 致使经络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 经脉失养, 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面瘫。小儿与成人不同, 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 为稚阴稚阳之体, 精气未充, 更易外感风寒而致本病, 且会迅速病变, 同时因宿疾较少, 病情相对单一, 对治疗比较敏感, 随拨随应, 患病后易趋康复。但因其形气未充, 不耐克伐, 若失治、误治、治疗过度或护理不当, 会导致矫枉过正 , 损伤脏腑经络, 易造成面肌痉挛、遗留后遗症, 甚至形成“倒错症”。
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都认为针刺可以增强肌肉收缩, 恢复神经传导,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疏通经脉, 是医疗界公认治疗面瘫的优选治疗手段。但小儿为“纯阳之体” “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所以治疗上应与成人不同, 取穴宜少而精、手法宜轻, 中病即止, 不可伤其形气。同时小儿依从性差, 对针刺恐惧, 不能配合施术, 皮肤娇嫩, 针刺治疗作用过快过强, 刺激量不易控制, 极易产生过度治疗或伤及患儿正气。往往起不到治疗效果或致治疗作用大打折扣。而小儿推拿手法适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治疗具有活血祛风、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能够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增加弛缓面部肌肉力量, 加快面神经的恢复, 同时消除了针刺痛, 艾灸易烫伤, 药物治疗多不配合且有不良作用等弊端, 也极大的避免了因治疗而给小儿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心理。
综上所述, 在临床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面瘫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推拿手法轻快柔和, 操作简单, 治疗时间短, 容易为患儿接受、配合治疗, 且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 神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5.
[2] 张涛, 杭群. 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342.
[收稿日期: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