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浅议
2016-12-07隋婧
隋婧
[提要] 影子银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传统金融与金融创新擦出的火花。在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新常态”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优化,还是解决产能过剩、去杠杆化或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都会直接影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如何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平稳释放其风险,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日
一、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式影子银行”是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发挥“类信贷”融资功能的非银行金融中介与业务。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2013年估计,其规模达到8.2万亿元人民币(合1.3万亿美元)。不过许多分析师表示,真实数字要高得多,德意志银行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为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影子银行是社会资金链条上最为脆弱的一环,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民间借贷三大风险点较为集中,是金融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在当前“实体经济下行、金融风险上行”的形势下,应加强影子银行的预防性监管,将其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另外,信托公司资金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形成集中度风险和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特征
(一)对商业银行高度依赖。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依附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影子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是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等传统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但是这些业务的实际操作者却是传统商业银行设立的子公司或特殊部门,我国的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中国市场化的资本价格形成机制由政府主导,并不能反映出资本的真实成本,再加上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且缺乏对冲工具,证券投资基金、创业基金、企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机构范畴的影子银行发展较为缓慢,以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来说,2012年为8,667.36亿元,2013年增长至12,560.04亿元,但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基本上变化不大。
(二)运作规模简单,创新程度低。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源于金融创新,扩大了间接融资的渠道,是对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的替代。另外,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行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业务和运作规模简单、金融产品创新和结构复杂程度较低等,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及其相关衍生品刚刚起步,大部分影子银行业务隶属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范围,基本是围绕信贷资产的替代展开。虽然在发展程度上远远不及国外影子银行,但从本质上讲,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与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具有结构融资的性质。
(三)杠杆率低。我国影子银行具有较低的杠杆率。国外影子银行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进行高杠杆化交易和直接投资,从而获取高额的投资收益和服务费用。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和杠杆率管理较为审慎和严格,导致金融创新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程度较低。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将有所提高。从整体上看,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链条和资金利益链条相对较短,杠杆率相对较低,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整体较小且可测可控。
(四)零售性融资特点。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通过零售渠道向居民和企业销售理财产品进行融资,银行基本上是依靠服务性和安全性来增加储蓄,因此投资稳健并且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下调政策公布以来,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少数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甚至已经突破了6%,招商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甚至达到了17.92%,这类理财产品的营销完全是通过商业银行网点公募的形式进行零售,投资门槛相对较低,所以购买我国特色影子银行产品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是零售客户。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二)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风险。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一般采用的是批发业务模式,由于不能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更难以由监管机构监管。对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化金融产品来说,其复杂结构下的风险即使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也是无法识别的。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没有能力来识别产品蕴藏的风险高低,所以诸多投资者往往就会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迷惑下进入市场,也使影子银行有可能通过复杂的设计以及虚假的包装隐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四、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变“事后监管”为“预防性监管”,对新业务坚持“先规范、后发展”。影子银行的扩张是金融创新的结果,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顺应金融发展方向,弥补了银行信贷投放的不足。而且在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旺盛、金融机构面临竞争压力、富裕人群迅速崛起催生资产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影子银行发展存在合理性与必然性。因此,过去几年,往往是在银行理财与信托等创新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监管部门才会以风险防范为由加强监管和加以规范,监管政策体现为“先发展、后监管”、“边发展、边规范”。
不过,近年来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表外融资增长迅猛,在社会融资中的地位仅次于银行贷款。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2.8%。由于受监管少、行动隐蔽、缺乏政府信用担保与央行最终贷款人的保护,影子银行具有脆弱性,是社会资金链条上最为脆弱的一环。如果由于影子银行出现问题导致相关融资渠道关闭,会引起社会资金面的收缩,甚至可能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因此,影子银行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更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爆发和恶化的诱因,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在当前“实体经济下行、金融风险上行”的形势下,监管落后于创新、监管方处于被动反应地位不利于维持金融稳定与保障金融安全。为此,要始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创新,将对影子银行的事后监管变为预防性监管,防止影子银行发展“过于超前”以及“与实体脱钩”,将影子银行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对新业务要“先规范,后发展”。
(二)监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监管盲区。我国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影子银行则具有“混业经营”特点。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各金融子行业间交叉业务增多,模糊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监管边界。为此,在既定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应根据各类影子银行的社会效应与风险程度分类实施归口管理,同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监管合作机制。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完善和加强“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三)将金融统计对象拓展到影子银行,加强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统计数据零星、分散、甚至缺失,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的口径,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评估。为此,需要将金融统计对象拓展到影子银行,建立影子银行统计监测体系,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
(四)制定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和机制。为加强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有效处置,需制定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和机制。具体而言:应设计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理财和信托产品的透明度;建立起正规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阻断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建立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与救助机制,使不满足监管要求或出现清偿问题的影子银行能平稳有效退出,避免影子银行体系资金链断裂衍生出系统性冲击。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巍.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康书生,董铁峰.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5.
[3]杨小平.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影响[J].中国金融,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