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2016-12-07訾凌寒张晨

中国名城 2016年12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评价体系

訾凌寒+张晨

摘 要:过渡型社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对于动迁居民的安居乐业和所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过渡型社区在空间规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故而立足于苏州市工业园区较为典型的三个过渡型社区,从社区整体空间、物理空间、服务设施、生活习惯以及邻里空间五个方面出发,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以研究,并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 ;物理空间;邻里空间;评价体系;“新都市主义”

Abstract:Transitional communit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city community and rural villa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habitants live and work, also th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exist a lot of problems in space planning of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ree typical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research the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whole of the community space, physical space, service, facilities, life habits and neighborhood space,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nsitional community ; space planning ; physical space ; neighborhood space ; evaluation system ; "new urbanism"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68(7)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城郊农村土地的征用数量加大的同时也出现了由政府投资建设解决失地农民居住问题的聚居社区即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意味着该类社区的过渡性特征,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定社区演进形态,既包含着城市社区空间形态的特点,又延续着一定的农村社会属性。[1]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类型社区,其产生不但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对立和缺乏应有的关注,过渡型社区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社区整体空间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服务设施分类配置不完善,物理空间以及邻里空间设计不合理,社区功能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相适应等。与此同时,现有社区空间规划的研究片面强调物质形体决定理论,注重社区物理空间的研究,忽视对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和心理空间探究,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在造成财政损失、资源浪费的同时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1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建构

1.1 评价体系的设计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现实中缺少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科学体系来评估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结合已有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2],并经实测之后的修正调整,笔者将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评价体系划分为整体规模、物理空间、服务设施、空间使用习惯和邻里空间5个考察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35项二级指标对社区规划的科学性进行测评。调查采用客观赋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

在对苏州工业园区三个过渡型社区社区规划科学性测评体系构建中,m=35; n= 5。实质上,R是U与V之间的模糊关系:即R= U*V →[0,1]。

当模糊评价矩阵R与P已知时,就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值:Q=P*R=(q1,q2,q3,……qn),式中Q即为综合评价度。

1.2 评价体系的量化

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评价的本质是一个量化分析的过程,利用某些特殊的测量技术进行量化处理,将有助于使那些居民难于表达和衡量的“主观感受”既客观又方便地表示出来。而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李克特量表较为容易设计和处理,受访居民也容易理解,本测评体系设计借鉴了李克特量表(表2),数值越高说明对某项评价越高。为了便于分析社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测评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将符合度由定序转化为定距。对应量表中的选项,必须将其转化为数字,才能为后续的测评服务,符合度转化采用百分比评价法。

2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研究的调研场域是中国-新加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若干社区。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设立以来,出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伴随着不断地拆迁征用土地,至今已兴建了大量动迁小区。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包括金益新村、莲花新村、淞泽家园等一些主要由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过渡型社区。

本次问卷调查依据金益新村、莲花新村、淞泽家园三个社区的规模和常住人口确定,调查方式以调查者逐题询问为主,采取多阶段抽样法(Multistage Sampling),一级抽样框为所有的苏州工业园区过渡型社区,二级抽样框为社区内所有单元,抽取整个单元;二级抽样实际操作中为等距抽样,抽样间隔由调研小组进入社区后根据小区楼房幢数计算。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问卷数量5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6%。样本人口统计信息情况如表3。

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录入工作,对录入后的调查数据应用SPSS19.0 进行数据处理,即得出实际综合评价度值,如表4和图1。

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权重(总指标为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B1-B5 为测评度一级指标,C1-C35 为二级指标) ,结合统计数据得出的初步指数符合程度,得出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实测值为:

按照相符度指标标度法,苏州工业园区三个典型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化主观评价值为58.75%,在50% 和75% 之间,说明苏州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化程度总体尚可,但尚有较大改进空间。

3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测量结果分析

3.1 社区空间整体评价

社区空间整体评价部分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的整体规模大小、日常生活方便程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程度三个方面。相对而言受访者对社区规模评价较低,测量值仅为0.64,接近16%的受访者认为社区规模不合理,而日常生活方面程度和公共交通便捷程度评价相对较高,指标值分别达到0.73和0.75,均有超过84%的受访者对其表示肯定。这说明过渡型社区空间规模过大是该类社区空间整体规划中的主要问题所在。由于实地调查的三个社区规划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在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安置失地农民,部分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往往规模较大以满足当地居民动迁的需要,如莲花新村五区有148幢居民楼,居民数万人,徒步穿越整个社区绝非易事,在这样偌大的社区中仅有中心地带布置有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显然不敷使用;其次导致部分社区公共交通不便,部分居民反映要徒步15-20分钟才能走到最近的公交站台。

3.2 社区物理空间规划

多数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自己居住的房屋质量以及楼宇间距存在不满,问卷中房屋质量和楼宇间距的测量值分别为0.47和0.46。社区居民普遍反映作为社区核心部分的社区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此外,社区居民普遍反映楼宇间距不合理,部分居住在一楼二楼的社区居民反映冬季阳光无法照射到自家居室,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如在淞泽家园社区调查时,就有居民反映房屋高度不合标准,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动迁安置社区的居民楼房标高2.8米,实测多只有2.68米。金益新村、莲花新村和淞泽家园均有居民反映自家住宅存在着墙壁裂纹、地板渗水等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部分住宅存在墙皮、瓦片脱落现象。

社区基础设施上,受访者普遍反映社区道路规划、出口设置、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较为合理,相应的测量值分别达到0.65、0.72和0.63。关于社区的配套设施,社区居民对于所在社区绿地面积、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安保设施评价较低,实测值仅为0.53、0.45和0.43,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治安状况堪忧,以莲花社区一区为例,由于社区生活着大量外来人口,盗窃案件经常发生,虽然近期安装了监控设备,但是很多居民对其实际作用仍然表示怀疑。有居民抱怨安保人员玩忽职守,保洁人员敷衍了事。相对而言,受访者对垃圾处理设施布点和停车场位规划的评价值较高,分别为0.74和0.67,不过也有人担忧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过不了多久就肯定不够了,因为现在的停车位就已经占用了原先的绿地,所以今后连占用的空间都没有了。可见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上,涉及到垃圾处理和停车场位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问题上基本满足了居民需要,但在绿化、健身、安保等涉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需求提高的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 社区服务设施评价

在涉及社区空间规划的“软件”方面的服务设施及其质量上,居民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受访者除对社区周边菜场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评价尚可外(测量值分别为0.58和0.59),对社区健身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功能职能的是否有效发挥均表示不尽人意(测量值均在0.4以下)。体育健身设备数量过少,或器材布点不够合理,部分设备由于长期频繁使用而出现毁坏现象却长期得不到维修。还有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则没有娱乐健身设施的布点。考虑到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使用者多为老年人,交叉分析显示59位年龄超过60岁的受访者中,很少使用健身设备和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的比例分别达到56%和60%,而有些活动场所租赁给个人当作商业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社区内部的农贸市场价格相较于周边大型农贸市场的偏高许多,使得社区内部农贸市场便利居民生活的功能难以发挥;也有不少居民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医疗水平有限,很多情况下只能舍近求远;而很多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所在位置一无所知,很多居民表示对于社区居委会在什么地方和现任居委会主任是谁不了解。许多人遇到麻烦事也不会找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连结纽带和居民之间凝聚剂的功能还有待发挥。可见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配备布点,更重要的是“软件”服务质量的跟进。

3.4 社区空间使用习惯

社区空间使用习惯方面,与我们以往预期或表面观察有差异的是,在涉及基本公共道德行为的认知问题(Q4-1-Q4-4、Q4-6)上,多数受访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知度测评值都达到了0.7以上。不过虽然大多数社区居民对破坏绿地表示反对,但是还有部分社区居民开垦草坪种植或者养殖,多数居民对此表示无奈。而对于楼底层车库是否应用作他途、楼宇间搭建大棚办理喜事和丧事以及在社区居民楼下拉绳索晾晒衣物等涉及基本生活便利方面的问题认知上,受访者则表现出了较多差异的认知,实测值均只在0.5上下。对于车库住人的问题,三个社区均存在一楼车库出租或住人的情况,业主往往表示一来没有车辆可以停放,出租出去还可以获得实际经济利益,而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住在一楼的大多是孤寡老人,他们身体健康状况已经不再适宜爬楼,住在一楼更安全。而对于楼宇间搭建大棚办理喜事和丧事的问题,多数社区居民坦言占用公共空间会影响通行,但是作为风俗习惯可以理解。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多个社区均存在居民私拉绳索晾晒衣物现象,经了解社区居民虽然知道影响不好但也实属无奈。尽管社区明令禁止,仍有部分社区居民占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可见,过渡型社区空间使用习惯上诸多与成熟的城市社区的差异,其背后都有许多并非完全不合理的逻辑和观念的支撑,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生活问题的改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5 社区邻里空间评价

一个良性成熟的社区,邻里关系是社区居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社会关系。社区邻里关系建立在邻居之间的互动与交往过程中,依赖于具有亲密距离的地域空间建立起来[3],是社区共同体意识和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生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关于社区居民的邻里空间[4],我们考察了邻里交往(Q5-1、Q5-2、Q5-9)、邻里互惠(Q5-3-Q5-6)、社区归属感(Q5-7、Q5-8)等方面的问题。数据显示,大多数社区居民之间保持着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邻里互惠和社区归属感(Q5-1、Q5-3、Q5-4、Q5-6、Q5-8、Q5-9实测值均在0.6以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社区居民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的交往而缺乏较深层次的交流,进而导致缺乏深层次的信任和安全感(Q5-5,实测值0.32)。社区居民普遍反映出于安全问题考虑很多家庭安装了多层门,对于居民之间相互串门造成很大不便。但讽刺的是,防盗门无法阻挡窃贼却有效地将朋友拒之门外(Q5-2实测值0.43)。而社区共同体意识也较为淡漠(Q5-9,实测值0.56),笔者调查的这一类过渡型社区,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比例均已超过1:1,正因此,很难说是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有主观上的歧视而带来了本地人和外来人口交往上的隔膜,但确实也有太多现实的原因让外地人和本地人的交流被阻碍。可见,随着社区物理空间的转换,社区邻里空间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乡土社区的“熟人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社区共同体的重建还任重道远。

4 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的优化策略

过渡型社区作为现代社区的一种特殊形式,承载着相对于单纯的城市社区和农村村落社区更为复杂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过渡型社区作为失地农民的动迁社区承载着安置失地农民,促其安居乐业的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治安的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5],因此,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同样主要应该看是否利于上述社会功能的发挥。结合上文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的测量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的优化应基于现有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的实践和社会效用,从体制、观念、设施和方法等多方面入手,有效推动过渡型社区共同体的重建与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

4.1 建立健全社区规划的机制体制

“城市规划对于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空间配置基本处于失语状态。”[6]针对我国现阶段社区规划相关机制体制不够健全的问题,我国应该着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成果,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社区规划的编制执行,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促进社区规划的科学合理。首先,通过法律法规对社区规模加以控制,设定居住人口上限,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区居民多元需求的满足。其次,硬性规定社区房屋质量的指标,对社区建成后短期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严厉惩处开发商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员。对于楼宇间距同样根据地方实际确定最低标准。再次,立法规定社区绿化面积所占的基本比率,以及社区停车场位与社区居民户数的最低比率。此外,通过社会听证等方式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机制,从居民实际需求角度提升社区规划的质量,方便居民入住社区以后的日常生活。

4.2 以人为本,针对居民需求进行社区空间规划

“空间以人为本,空间并不仅仅是无生命的抽象的几何形态的空间,而更应该是充分考虑了人与人关系、人与时间关系、人与环境关系的多维的生活空间。”[7]在社区空间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新都市主义”的规划理念,以人为中心,改善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其对居民生活的支持性,尊重人-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性[8]。具体到本文所探讨的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依然保持农村生活习惯的特点,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满足基于其生活习惯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环境的营造和居民的引导促使其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首先,根据社区绿地面积和社区绿化的水平选择社区土地的最佳用途。对于绿化较好的社区予以保持,而对大量土地荒置的社区则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居民利用。对于折断栅栏当做出口的现象,社区管理层应该听取居民意见考虑是否有增设出口必要。其次,对于居民占用公共空间搭建大棚进行婚丧嫁娶活动和私拉绳索晾晒衣物行为,一方面社区应该修建专门的居民集中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应在社区居民楼下统一设置衣物晾晒设施。最后,出于安全和社区空间有效利用考虑,社区一楼应该取消车库规划,因为这并没有发挥到它的作用,可以通过修建地下车库来解决车辆停放问题。

4.3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已经建成但问题突出的社区应该积极整改,尚未建设仍处在规划阶段的社区应该做出调整,改变以往社区空间规划中重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轻管理和服务等“软件”建设的思路,从细节入手,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9]。首先,体育健身设施数量应该与社区规模和居民总数大致匹配;同时科学选择设施布点,及时维护修理健身设备,使健身设施利用效率最大化;其次,针对居民普遍反映社区老人和小孩没有活动场所的问题,社区居委会应该依据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并且严厉查处将社区活动中心出租商用或者向社区居民收取经费的行为;再次,整治社区周边农贸市场,打击不法商贩哄抬物价行为为社区居民谋取实惠;最后针对过渡型社区治安状况较差的现状,一方面加强监控设备的配置使用,另一方面加大安保人员的投入,并对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

4.4 构建多元社会网络,推动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区规划应当促进具有同一属性和归属要求的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自愿基础上的集聚,即社区同质化。”[10]过渡型社区的又一突出特点是居住人口多样,内部网络结构纷繁复杂,不同群体之间相对隔绝。一方面,本地居民存在自己原本安适的生活被外来流动人口打破的市民困惑;另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又有遭到本地居民歧视排斥的融入困难。一个和谐社区的构建必须打破相对隔绝的界限。一方面应加强社区治安的整治,做好外来人口信息采集登记工作,严厉打击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体扰乱社区治安的行为,缓解社区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排斥和防范心理;另一方面应加强社区居委会以及其相关人员的存在观念和存在意识,通过社区事务的管理,社区活动的组织以及其他集体行为来增强其自身影响,扮演好社区居民之间“粘合剂”的角色,从而加强居民之间彼此了解和信任,在构建多元社会网络的同时推动社会资本的积累,进而走向以公民自我治理为主的“良治”。

5 结语

过渡型社区作为区别于单纯城市社区和农村村落的社区形态有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因素,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发挥和功能定位,同样过渡型社区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而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极端现代主义的没落,强调回归以“人”和“适宜居住性”为核心的新都市主义[11]P.121的崛起,我们有理由相信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也将会越来越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满足人的个性和需求,回归社区的共同体本位,“将无序蔓延的郊区变为高质量的城市社区”[11]P.131,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和谐新社区打造基本的空间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讲前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74-79.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0-83.

[3]惠劼,张倩,王芳.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65.

[4]赵衡宇,胡晓鸣.基于邻里社会资本重构的城市住区空间探讨[J].建筑学报,2009(8):90-93.

[5]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

[6]王承慧.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108.

[7]李九全,张中华,王兴中.场所理论应用于社区研究的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2007(6):85-90.

[8]张学本,关涛.基于“新都市主义”的混合社区:城市郊区化的一个新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8(4):146-148+141.

[9]Goudy, W illis J.Community Attachment in a Rural Region[J].RuralSociology, 1990(55):178-198.

[10]于文波,孟海宁,王竹.探寻符合社会原则的适宜性社区空间[J].建筑学报,2007(11):32-35.

[11]杨德昭. 新社区与新城市 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评价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美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关于河南省空间规划试点的几点思考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