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与重构

2016-12-07魏银立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

魏银立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思政教育内在矛盾发展和外部语境变迁构成思政教育话语变革的逻辑进程。从话语的内容、形式、资源、载体等方面实现创新与重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困境;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23 — 0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随后,胡锦涛再次强调不断创新思想,继续推进这一进程。〔2〕788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24-2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和题中之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内在关系

(一)二者的相区别与本质联系

一方面,二者在内涵形式、教育对象与实现方式方面互相区别。就内容而言,前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者则包括政治思想、法律与道德观念等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是后者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就形式而言,前者包括大众化语言、纪念活动与媒体传播等三种形式,而话语传播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后者则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就对象而言,前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后者主要针对教育者如何通过话语表达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就实现形式而言,前者的基本形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后者则借助于话语有效表达而使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达到自觉认同,最终内化为其思想认识并影响其思维与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二者内涵形式、教育对象与实现方式方面互相联系。就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中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对后者起到引领与主导作用。就对象而言,包括党员干部、学生群体等思政教育话语的主要教育者,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能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就形式而言,思政教育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的最主要的形式。就实现方式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由思政教育话语的顺畅有效表达,思政教育话语经由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间顺畅有效的沟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人们思想观念与日常生活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述二者都要运用理论武装群众,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而这也是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和本质要求,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思政教育话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思政教育话语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特定阶级或政党用其思想文化与政治道德观念,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的有目的、计划与组织的改造与影响,并使之具有符合该阶级或政党所需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动。”〔4〕6作为理论大众化重要手段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途径的学校教育,其实质是“一种有目的与意识的、正规的政治文化素质培养过程。”〔5〕99意识形态假以知识的标签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与熏陶并构成其知识系统的基础,从而达到控制受教育者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的目的。〔6〕155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显性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和直接途径,思政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手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与核心内容。借助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有效传播。思政教育话语的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大学生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队”、“播种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整个社会的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引领带动、辐射示范效应和导向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变革的逻辑进程

(一)思政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矛盾

作为思政教育理念的表征及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话语是指思政教育主体即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指向特定思政教育目的的交往行为。它是思政教育实践中思政教育语言运用与语境间内在建制性关系的反映。施教与受教系统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现代思政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施教系统须适应受教系统并随之而变化,但同时又应超越受教系统,“受教系统在施教系统的影响下,主体性地建构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同时对施教系统形成反作用力”。〔7〕266上述矛盾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了其发展趋势和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与受教育双方的言语交流、心灵沟通与情感交融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实质所在。

(二)思政教育话语变革的外部语境变迁

话语变革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语境的制约。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转型和全面变革引发了语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市场经济化与网络新媒体成为当前思政教育话语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语境。语言交际活动与语境的有机结合并融合而成思政教育话语,思政教育话语须随时代语境的变迁而更新、变革与创新。语境转变不仅反映了思政教育用语的简单更新,而且反映出人们思维方式层面的嬗变与变革。当前思政教育话语研究仍然滞后于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实践的发展,思政教育话语变革未能反映出社会变革的广度、深度与速度。譬如宏大叙事与经验性语言过多而精辟入微的描述和严谨的学术话语较少;前置预设性的、主导控制性的、陈腐空洞的话语过多而坦诚对话、言之有物的话语较少。教育者要主动顺应思政话语变革的趋势和发展逻辑,适应思政教育外部语境的转换与变迁,对思政教育话语进行及时变革、更新、调整与重构,以改变思政教育话语缺失的局面。

三、既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困境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应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因其功能弱化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有学者指出思政教育尚未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的窠臼,个体边缘话语为官方主流公共政治话语所遮蔽,而“个体的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与“个体的人格独立”等尚未置于应有地位 〔8〕85-88中国社科院进行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也确证了该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宣传中“大而空”的问题尤为突出。标签化、口号式的空话、套话过多而导致青年学生滋生“逆反心理” 〔9〕。

(一)既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困境

首先,体现为话语的内容偏狭。传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偏重其政治功能,价值取向单一,话语内容多为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反映,话语体系呈现强势的意识形态化,未能充分考虑受众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育者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驻足于理论知识的宣传和伦理谈话上,上述“德育知识化”的做法培养出的人多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10〕86-89。依托于政治话语、权力话语、文件话语的思想教育的话语内容充满了政治标签、官方意志等政治气息,而尊重人、关爱人的人文情怀缺失,教育内容以政治功能为主体,无法突显其时代性,理论说服力较弱,受教与教育双方无法取得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其次,话语的形式陈乏单调。传统思政教育话语陈旧,现实感、实效性较弱。实践话语多表现为命令和说教形式,受教者被动接受施教者的说教式的训导、灌输,主体——客体的传统对话模式使受教方的话语空间被挤压殆尽,话语霸权为教育者所拥有和垄断。受教方因其地位的不平等而无法与施教方平等对话,最终导致双方信息沟通不畅。

再次,话语的语境互相混淆。特定的话语环境制约了思政教育主客体间的话语交往。学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领域的表达产生混淆,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研究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纠缠不清。思政教育话语领域中的意识形态与实践话语出现彼此互相替代现象。思政教育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下呈现出一元主导和显性的意识形态的表达。

最后,话语资源呈现出片面性。目前思政教育话语多依赖于人力与理论资源,即主要通过提升教育者的内外素质来施教,通过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客观描述和传达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思政教育话语资源对于思政教育本身所占有的资源来讲呈现出较大片面性。思政教育尚未通过更具人文性、艺术性的话语来表达。

(二)既有话语困境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应缺失

思想理论需要经由特定的话语系统才能表现出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系统中的概念内涵、思维与表达方式等应以有效诠释并传播思政教育基本观点与内容为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中须不断对思政教育的传播话语体系进行转换与革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众所学习、接受、内化与认同,从而使作为联系主体与客体中介的语言使主体和客体在其依属性中得以实现。〔11〕614经典著作中的某些学术性语言和抽象概念,使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疏离感和畏难情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思政教育者要将晦涩难懂、深奥抽象的理论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2〕534,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作风和气派”〔13〕844。

四、重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综上所述,在话语方式上创制亲近性文本,重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14〕33-37,提升其时代性与实效性,成为当前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

(一)话语内容的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建构以政治教育为基础,其中国家、社会的价值需求决定了教材读物、报刊杂志、宣传书籍等形式的文本话语与政策话语、思政教育理论话语以及实践话语的导向。囿于传统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现有思政教育话语的内容呈现出明显的保守与和单一性。思政教育的教材话语内容单调呆板;理论话语的严谨性、学术性匮乏,呈现出明显的“社论化”倾向;政策话语的标签化、口号化等泛政治化趋势突显。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改变社会价值至上的传统保守、单调呆板、单一封闭的思政教育内容,及时补充适应新形势的以人为本的、“三贴近”的话语阐释,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发展,增强思政教育的开放性。

(二)话语形式的教条化转向情感化

实现说教模式向参与模式的转换。说教模式以填鸭式、灌输式影响和改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忽视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意识形态面前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选择性。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信息传递的超时空性等特性使得思政教育的话语垄断权不复存在。当然,主流意识形态不必担心失去其话语权、意识形态主导权力的能力。主流意识形态力量实现引导话语讨论进程关键在于实现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成员之间广泛而充分的互动,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设置讨论议题,激发其主体意识,创设身临其境的实践语境。

(三)话语环境的规范性转向发展性

话语环境要以人为本,以鼓励、引导性的话语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经历了“伦理本位”到“政治本位”再到“经济本位”的历史发展,思政教育既要关注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要关注人的自我发展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发展彰显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特点和基本趋势,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的话语环境实现从传统规范性转向当代发展性的转换,逐步构建起一种尊重、关怀、激励与发展人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得以喷涌出来。

(四)话语资源的滞后性转向时代性

当前过分强调思政教育政治附属功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思政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管理与服务功能则被置于次要位置。面对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趋势,思政教育话语应走出战争与革命时代意识形态的边界和藩篱,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务实态度,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等资源进行鉴别、借鉴与吸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从广度、深度上对思政教育的话语资源进行拓宽、发掘,并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其质的升华与提升。思政教育的文本话语资源要摒弃其传统的滞后性,实现时代性、开放性,拓宽思政教育文本话语的辐射范围和能力。

(五)话语载体的传统性转向新兴性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思政教育要充分借力于互联网所具有的话语权威与话语优势,掌握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在多元意识形态的话语语境中重构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积极争夺思政教育的网络话语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其自身人格魅力,不断增强其话语表达的感染力与权威性。建立健全制度、法律与政策等思政教育机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中,增强思政教育的情感性、感染力。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其网络话语的表达能力,以科学、文明的话语表达来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从而起到引导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识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周宏.理解与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2003.

〔7〕张耀灿,等.思政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

〔9〕姜辉,于海青.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N〕.中国青年报,2005-07-01.

〔10〕鲍明捷.语境与话语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1999,02.

〔1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