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2016-12-07赵爽苗绘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观精神文化合理性

赵爽 苗绘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精神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的最基本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精神文化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结果,并受物质生产的决定,同时精神文化也会作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此外,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精神文化的研究中还意识到精神文化的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所以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合理性。当然,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中也必然强调精神文化的科学性问题。

[关键词]文化观;精神文化; 阶级性; 合理性;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08 — 02

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是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就唯物史观而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和总结,从深层洞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既承认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分析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以及对这种精神文化的基本看法和评价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着许多具体而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剖析和探索。

一、精神生产受物质生产的决定并作用于物质生产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促成了人与人的交往,伴随着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的出现,作为思维结果的各种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和精神文化的生产。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精神文化生产对于物质资料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一,文化生产阶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相应的社会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产生着不同领域的物质生产者,也使精神文化生产者逐渐脱离物质生产者阵营,形成新的阶层。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能动因素,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劳动由简单到复杂,有关劳动的一些意识活动进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经过几次社会大分化,文化生产渐渐“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1〕

这样,一个崭新而有别于任何一种物质生产阶层的精神文化生产阶层产生了。

第二,物质生产是精神文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文化属于意识范畴,其生产离不开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它既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产物,又是对该生产活动的反映。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文化的生产就失去了根基。而离开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精神文化的内容就无法充实,更难达成自己的目的,也便不再发挥作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决定精神文化生产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社会分工的深化,人们开始对束缚资本生产的各种封建文化进行批判,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同样,无产阶级也在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形成自己的阶级文化。这表明:文化的性质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并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性质。

第四,文化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能动作用。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文化生产贯穿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调整个体和整体的精神状况,使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来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达成人与物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实现生产的目的。这表明,精神领域的文化生产始终影响着物质生产,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

二、精神文化的阶级性与合理性

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文化理论,我们得出:文化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都有其合理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一,精神文化的阶级性特点

马克思看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阶级本质,也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文化同样具有阶级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作为对精神文化及其发展历史的根本看法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这表明: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必然体现经济基础的阶级本性,维护现存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一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变化,并出现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相对抗的局面,而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一定阶级的精神武器,是阶级对抗的产物和缩影。

第二,精神文化具有合理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持有否定态度,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看到观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合理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

首先,精神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精神文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这是一个不断更迭和有所进步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生活领域,精神文化尚未被重视;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领域,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一些神奇的文化;当人类发展到封建社会,随着国家形态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封建地主阶级与宗教结合,神学思想占领精神文化领域;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资本生产利益最大化使资本家制造出虚幻的意识形态,用以维护其统治。这充分表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精神文化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精神文化总是在上一社会形态的末期产生,基本代表着当时的进步阶级的意志,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那些因现实要求而出现的种种观念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和睦的社会关系,既服务于统治阶级,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无论是旧精神文化中被保留的部分,还是新产生的思想观念,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又能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三、文化发展就是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各个领域,但他的每一视角都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从人的角度开始对社会各领域进行论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亦如此。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实践的本性,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自然,给自然和社会打上自己的烙印,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这一观点。而从大文化概念角度来说,文化无外乎就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过程,而人类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人的发展和进步。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认识客观世界,于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便内化于他们所认识的各种客观事物之中,让客观事物按着自己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即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文化的本意就是文明化,它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所有成果,文化所代表的不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产品,更是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此基本观点指引下,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人的生产生活,即从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角度来解释社会存在,又从人的文明发展角度理解社会意识,这便充分肯定了人在物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无疑是说: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人不但创造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出自然常态下从未有过的种种新事物,而且也创造了各样的文化,文化发展的起点在人,终点也是人,而人创造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这些文化为自己和整个人类群服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本身就是衡量文化优劣的重要标准。

四、强调文化发展的科学性

精神文化终归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结果,存在着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和现实是否相符合的问题,所以文化发展的科学性也就必然成为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什么是文化的科学性呢?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人类的认识活动角度来看,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经历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活动所形成的结果是否正确,主要取决于意识是否如实地感受和反映了物质实在,和客观事物是否相一致。而科学性强调的是这种认识活动的真理性,也就是认识结果的正确性问题。文化的科学性则是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真理的客观性,使人们的认识结果和客观世界相符合,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会有很多偶然并充满了波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总体是有规律的,是按着客观规律所预定的轨道不断前行,向着既定目标运动。人类想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就必须把握和坚持真理,按客观规律迈进。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马克思把文化科学看作间接的物质生产力,即精神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可以通过知识、技术等手段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7〕这正是对科技文化是重要的生产力的注解。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文化观精神文化合理性
药学管理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观察
奇遇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关于用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合理性的讨论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透视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