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文化动力观对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指导意义

2016-12-07许晰美王树松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育

许晰美 王树松

[摘 要]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是重要环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从马克思文化动力观的角度探析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文化动力观;城乡文化一体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10 — 02

一、马克思文化动力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社会的进步起着积极的敦促作用,即文化的动力作用。文化动力观也是精神生产力观,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动力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是发展进步,同时,文化动力的发展与不同的历史发展环境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观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主义思想,他们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了理论,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结合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等理论,分析了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动力作用。马克思文化动力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科学技术是文化动力观的动力支撑。生产方式的优化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两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使马克思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他认为生产的需求刺激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的进步又会促进生产技术的改进,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科学技术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科技革命以来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总和大于以往所有世纪的生产总和。科学技术在引领生产力前进的道路上,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的布局,优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管理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不断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使整个世界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前进。

其次,教育是文化动力观的有力保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对提高生产效率、人的全面发展和无产阶级运动起着动力作用。从哲学角度出发,教育联系着人与外部世界。人是通过在一定环境下受教育而不断进步、成长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类又在能动的改造受教育的环境、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教育的论述中认为教育反映一定的社会需求,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着社会性。教育的实践过程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的本质包含一切社会关系,其中就包括阶级性,因此,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他们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使劳动者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使劳动者学习到科学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最后,先进意识形态是文化动力观的核心内容。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本能,人的意识决定自身的发展,而国家意识并不是由一个人的意识来决定的,是由人民的共同需求、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等方面的共识来决定的。意识形态就是观念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狭义文化,主要是指哲学、文学、宗教、道德、艺术、法律思想等方面。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理论,有先进和落后的分别,同一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环境下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意识形态体现人类的共同发展愿望,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对时代的发展具有动力作用。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统筹规划城乡文化的整体发展,根据城乡文化间的差距,主要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加快乡村文化的发展进步,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文化生产要素在城乡的流通,加强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保障乡村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提高乡村医疗设施和水平,在乡村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在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对乡村的文化建设进行帮扶,促进乡村文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乡村文化在建设的同时,也要向城市输送优秀的、有特色的文化,加强城乡间的文化成果互通,实现城乡文化的共同、可持续的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建设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是壮大城乡文化市场的有利保障。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向,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马克思文化动力观指导下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建设方向

1.提高人民的思想观念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基础

思想观念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要想顺利开展文化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政策,加快文化建设,就要从思想上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运用精神生产理论和文化动力观,提高人民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思想觉悟。要彻底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打破城乡文化发展相分离的模式,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村的文化建设,树立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思想观念,将城乡文化发展统筹规划,制定适合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政策。乡村文化发展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充分考虑到乡村文化建设总投入少,文化水平较低,文化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加大乡村文化资金投入的比例,平衡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发展,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要提高人们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视度,激发人们进行城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的影响,村民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不能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这使文化建设的发展进度持续缓慢。伴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地方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地引导村民进行文化活动,让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不但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建设成果的受益者。

2.加大教育投入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为了减小城乡教育差距,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经费支持。中央、省、地方财政要合理的负担乡村的教育经费。由于乡村培养出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最后大多在城市发展,为城市的教育文化服务,城市的文化因为乡村教育资源的支持得以更快发展。因此,城市应建立对乡村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对乡村支付一定的教育成本,减小乡村教育经费的压力。要对乡村实施教育倾斜的政策,主要力量和资金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发展中,平衡城乡的教育投入比重,减少城乡教育投入差距,从根本上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化。

要加强乡村的基础教育建设。首先,青少年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青少年受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要从思想道德、法律文化、专业知识等方面培养。各级地方政府要紧跟国家教育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确保青少年有学上、能上学,使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加强成人的基础教育,成年人是现代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客观的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乡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文化水平不高,这使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不利于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建立完善的教师信息资源库,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根据信息库资料,使教师按照一定周期、一定比例在城乡学校间进行轮岗,使全省师资进行有序的流动,实现城乡间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师轮岗制度增加的乡村学校中优秀师资的数量,提高了乡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城市学校一些教师岗位的空缺可以选调乡村教师进行补位,增加城乡间师资力量的转换和流通。增加乡村教师的收入,缩小城乡教师间的收入差距。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实施财政补贴,各地区要提出人才引进的计划,提高教师的相关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毕业生、教师到乡村任教。

3.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首先,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制定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制度,加大对文化单位转企改革、企业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拨款。完善财政审核制度,确定资金的流向,确保财政资金完全运用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专门建立一套资金保障制度以扶持其发展,该资金制度内的全部资金只能用于发展该项目及相关项目的发展而不能挪作他用。专项资金制度的好处主要在于它能保障资金的使用方向不被改变,资金运用的效率较高。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是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文化产发展,进一步加快文化市场发展繁荣,保障财政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具十分显著的作用。

其次,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产业起着支撑与调控的作用,文化产业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对文化产业的退税优惠政策要避免局限性、片面性,要扩大政策的受益范围,重点扶持乡村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对弱势的文化产业征收较低的税率,对文化产业内发展较差的文化行业或新兴的文化行业实行差别税率制度。对盈利较多的文化行业象征性的略微征税,对盈利较少或不盈利的文化行业不征税,对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行业在不征税的基础上再给予补助,以利于文化产业整体上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