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鼎革之际赵宋皇室的动向
——以驸马杨镇为例
2016-12-07朱春悦
朱春悦
(滁州学院 思政教研部,安徽 滁州239000)
宋元鼎革之际赵宋皇室的动向
——以驸马杨镇为例
朱春悦
(滁州学院 思政教研部,安徽 滁州239000)
宋元鼎革,蒙古人建立元政权,成为统治的特权阶层。南宋皇亲贵族则与之发生大颠倒,失去权力与社会地位。这种身份的改变,在杭州城尤其明显。宋亡后,南宋理宗驸马杨镇出仕元朝,期间多次来杭,与任职杭州的北人官吏、前朝进士等身份背景各异的人交游,其宅第、古玩字画也流入不同政治群体之手。追踪杨镇出仕新朝后在杭州的交游及其藏品下落,可以考察蒙古人统治下南宋贵族的境遇以及给其文化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宋元鼎革之际;杭州;驸马杨镇;杨镇藏品
杨镇,字子仁,号中斋,南宋理宗驸马,其祖上是会稽上虞杨氏。杨镇为冀王次山曾孙、节度使蕃孙之子,在南宋末年享有很高的政治社会地位。至元十三年(1276),伯颜入临安,杨镇随即降元,出仕元廷。目前学界尚未见专门讨论宋元间杨镇的仕途轨迹的论文。*程树德先生早在《宋元间一段诗史》(中和月刊,1940年,第4期)中提及:“宋景定二年四月,帝以杨太后拥立功,乃选太后侄孙镇尚公主。主早薨,无子”。向珊在《方回撰〈吕师孟墓志铭考释〉》一文中,提及该墓志铭记载了南宋驸马杨镇的家庭信息:“婚后八月理宗独女周、汉国公主因病薨逝,无子,杨镇复娶妻生子,并与吕师孟结秦晋之好,杨镇子杨浩之为吕师孟三女婿”。该文据墓志铭认为杨镇江西行省左丞实为“江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笔者同意此说。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6期,第149-150页。杨镇在任职江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前,曾回故国都城。其杭州之行引发南宋遗民、汉地文人争相与之交往,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杨镇杭州之行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时人又是如何看待他降元之举的?杨镇曾风光无限的宅院与不计其数的名人墨宝,下落如何?蒙古人的到来,给他汉文化价值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宋元之际杨镇的仕途轨迹
理宗景定二年(1261)四月丁巳,杨镇授左领军卫将军、驸马都尉[1]878。同年十一月,理宗女周、汉国公主下嫁杨镇,杨镇家族也因此受封赏:“驸马都尉杨镇家合有赏典,杨蕃孙官两转,杨铎、杨鉴官一转,并直秘阁,余转官进封有差。”[1]880
杨镇喜好古玩字画,据《图绘宝鉴》载:“杨镇字子仁,号中斋,严陵人,尚理宗周、汉国公主,工丹青墨竹,蕴藉可观,凡画,赋诗其上,卷轴、应诏,用驸马都尉印,精致异常”。[2]公主下嫁杨镇是临安轰动一时的大事,时人详细描述了公主出嫁当天的热闹情形。[3]婚后,杨镇与公主时常泛舟游览西湖:
至景定间,周、汉国公主得旨,偕驸马都尉杨镇泛湖,一时文物亦盛,仿佛承平之旧,倾城纵观,都人为之罢市。[4]
杨镇除了爱好诗文字帖,还喜欢栽植菊花,他曾借阅舒岳祥的《阆山菊谱》拜读:
为爱寒花晚节香,故栽松径与茅堂。寿思园绮眠商岭,清想夷齐遁首阳*此即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参见庄周《庄子》,《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南华真经》卷九,四部丛刊景明世德堂刊本。。俗眼只贪金带紫,丹心惟喜御袍黄。先生远觅陶潜种,急作山书寄孟光。[5]
舒岳祥此诗作于宋末元初,他借伯夷、叔齐、陶渊明等人来赞美杨镇的“清高气节”。实际上从杨镇降元出仕新朝后的经历看,这种比拟是不切实际的。
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在南宋临危抵抗的名单里也有杨镇:“文天祥尹临安,请以二王镇闽、广,不从,始命二王出阁。大元兵迫临安,宗亲复以请,……以驸马都尉杨镇及杨亮节、俞如珪为提举”[6]。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伯颜“使范文虎追益王、广王于婺州,二王走温州,文虎执杨镇还临安”,杨镇降。*陈桱在《通鉴续编》(元刻本)中记载:“是时伯颜闻二王趋婺州,遣范文虎将兵追之,杨镇得报即还,曰‘我将就死于彼,以缓追兵’。”杨镇究竟是为拖延范文虎的时间而降,还是已有降意,现已不可考。据陈桱的记载,南宋益王、广王选择的应是陆路作为逃跑路线的。《京城归附》记载:“二月初一日,伯颜丞相指挥收京城军器。至十二日,索宫女、内侍、乐官诸色人等,宫人赴莲池死者不可计。二十日,北使请三宫北迁。”[7]此次北上者中就有驸马都尉杨镇。
杨镇到达大都后*杨镇与汪元量等人到大都的情形:“两下金襕障御阶,异香飘渺五门开。都人罢市从容立,迎接南朝驸马来。”见汪元量:《水云集》,清武林往哲遗著本。被授予官职。《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十月,吏部尚书兼临安府安抚使杨镇、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迷里忽辛*汪辉祖在《元史本证》卷三八,《证名二》提及:“密立忽辛,十五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421页。并参知政事。”[8]随后,降元驸马杨镇官中书左丞,再后来任职江西,中间多次来杭*杨镇在杭时间,可根据与之交游的魏初、张伯淳的相关记载推测。至元十六年到至元二十年间,杨镇来杭修祠庙,见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六《辅德庙碑》。还有一次能够确定杨镇在杭时间的是至元二十一年冬十二月:“至元二十有一年十二月七日,杭州大雪之明日,偕中丞杨子裕、治书侍御史张梦符,自涌金门登舟,谒林和靖祠。”见魏初《青崖集》卷一《杭州大雪》。此外,至元二十三年张伯淳任杭州路儒学教授期间,也曾与杨镇有往来,见《养蒙文集》卷七《送杨中斋三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随杨镇到南方任职的,还有大都路人王元善:
至元丙子[1276],江南列城传檄款附。维时踔厉功名之士,或奋颜行、兴屠贩,往往致身簪绂,纪绩旂常。世以阀阅取才者,可以规治平之世,而不可与论兴运之初者也。檀州王君元善始从中书左丞杨公镇来南,讫今几四十年,仕不离江海郡,因家钱唐。初,浙西建宣慰司*马晨阳在其《元浙东道宣慰司建置时间》一文中,考证浙西宣慰司建于至元十三年,同意李治安教授的观点。《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二十二辑,第65-68页。《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纪九》(第265页)记载:“至元二十一年二月,徙浙西宣慰司于平江。”由此推测,王元善在杭任此职位的时间不会晚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邓泽公神道碑》记载:“至元二十二年,浙西道宣慰司移治扬州。”见许有壬:《故浙西道宣慰司都事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南阳郡侯邓公神道碑铭》,《至正集》卷六一,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宣统刊本。,得辟署僚佐,檄君为杭录事。南兵新溃,多窜匿岩谷,上命绥集,复选充镇抚。会杨公擢拜江西省,偕君入觐,即命君尹庆元昌国县。[9]
大都人王元善追随杨镇南下,先后在杭州、庆元等地谋得职位,开启新的人生。元灭南宋,除了北方官吏、文人墨客、曲艺家等搭借便利的水、陆路交通南下,更有像王元善这样的平民到江南谋求生路。南北混一的政治格局,给这些有探险精神的普通人带来了新的人生际遇。
二、杨镇在杭州的交游
入元后,杨镇到杭州出资修建了周侯信仰祠*对张渤的信仰起自汉代,一直发展至宋元间,参阅皮庆生《他乡之神: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以寄故国之思:
大元混一,靡神不依,中书右丞杨公镇生长杭,梦有感,捐金成宗智志,华缔一新,鸠工至元十六年已卯,抵癸未[至元二十年,1283]告成。侯之孙逢吉,介邑人罗应龙,请回实录其事。*方回:《辅德庙碑》,《桐江序集》卷三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到了至元二十三年,魏初仍在杭州,时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经历的弘州人元节会魏初于杭,见《青崖集》卷三《遁斋先生诗集序》,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上述资料显示,至元十六年(1279)到至元二十年(1283)间,杨镇曾在杭州逗留。北人魏初于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1284)在杭州任侍御史行御史台事[10],期间江西左丞杨镇在杭赠予魏初诗文。此诗可窥见杨镇仕元后的寂寥之感:
公宋驸马,姓杨氏,名镇,今江西行省左丞。左丞相公自江西来杭,不鄙不肖,以诗见示……《维扬遣怀》云:梦回孤馆人千里,漏转重城月一楼。……《寄林上人》云:林树有无生雨气,野花开落见春心。
谈起对杨镇诗文的感受,魏初说道:
今相君生长富贵,不为声色狗马所夺,每兴怀托物,乃能造此雅澹境界。非其笃好而才品不凡者,未易及之。敢作古语一章,奉答厚意:风雅日已远,嘲评月露多。况当纨绮贵,此意竟如何?左辖膺朝寄,疮痍仰抚摩。一斑时尔见,清峻涌江波。[11]
诗文透露了杨镇当时的处境,“风雅日已远,嘲评月露多”,可见时人对杨镇出仕新朝的诟病。魏初说杨镇“其生长富贵,不为声色狗马所夺”,实则为其尴尬的境遇开脱,并让杨镇看淡时评:
每惊尘虑顿成空,曾接君侯玉尘风。青眼相看文字里,丹心都在简书中。一时人物谁轻重,千古讥评几异同。[12]
杨镇出仕新朝,遭到了宋遗民的非议。因此魏初才会劝慰他不要顾及他人的讥评,而应该专注于修身养性的诗文生活。
嘉兴府人张伯淳在此时期也与杨镇有交集。至元二十三年(1286),张伯淳任杭州路儒学教授。至元二十四年(1287)经程钜夫举荐,张伯淳改任浙东道提刑按察司知事,[13]期间与杨镇有所往来。《养蒙文集》中收录了他写给杨镇的诗文,例如:
庭中有乔木,上与云天齐。岁暮北风凉,根深发灵枝。劲节羞春妍,翠气清诗脾。才大用末周,雨露宏其施。……位高望亦深,出处系重轻。岂无青精饭,可以求长生。岂无珊瑚钩,可以发幽情。重望苦难塞,道路长营营。千年亦如寄,廊庙等浮荣。鼻祖清白翁,长留不朽名。
忆在山中时,逍遥欲终老。谁授大隐篇,又踏红尘道。缥缈云锦囊,悠悠隔蓬岛。神交未见先,相逢苦不早。[14]
张伯淳对杨镇出仕新朝表示理解,用“才大用末周”之语暗示他仕途将有成就。虽然杨镇“位高重”,但从诗中仍能读出他无法释怀的郁结。
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1284)前后,杨镇自江西任上来杭。没有资料显示,他此次重返故乡是私人行为还是朝廷派遣。从杨镇接触的新知旧友中不难看出,作为出仕新朝的南宋驸马,时人对他是有所诟病的,而杨镇也不得不将生活的重心集中于诗词歌赋以求慰藉。后杨镇在江西结交了进士王义山,王义山描绘了当时的杨镇是一个“勤有学问、与孤山为伴的”*见王义山《别中斋杨左丞》:“孤山久无主,谁伴月昏黄?归兴西湖动,离情南浦伤。官清从马瘦,政暇又诗忙。莫羡和羮事,林逋有暗香。”《稼村类稿》卷四,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再如,王义山《谒中斋杨左丞》:“向来曾拜紫宸衙,亲见先班奉日霞。帝室馆甥贵公子,王姬下嫁旧儒家。执中默契心传妙,勤有无穷学问加。带取孤山来作伴,清吟尚可趁梅花。”《稼村类稿》卷三。儒家贵公子形象,这也是杨镇醉心诗画、远离现实的写照。
三、杨镇宅院及其藏品下落
南宋理宗公主下嫁杨镇时,曾在杭州清湖桥置备府第。杨镇对该宅院的所有权一直维持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
宫本宋理宗女周、汉国长公主第,在杭州清湖桥西,第成于景定辛酉(1261),公主实以是年下嫁驸马都尉杨镇。其后公主薨,镇从北上,逮至元辛卯(1291)而籍于杨氏三十年矣。道士买得之为宫,用其法涂垩绘治。[15]
至元二十八年(1291),天井巷回回大师家的火灾[16],波及江浙行省与近邻开元宫。为扩大规模,行省官员兼并了旧开元宫,并资助董德时*何梦桂《璇玑观记》中记载关于真人董德时至元十五年(1278)奉忽必烈命北上,祈祷雨雪一事,被忽必烈授浙西道道教都提点,开元宫都监住持。《潜斋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癸未(至元二十年,1283),董德时“以母老告归”,但似乎仍掌开元宫事。至元二十九年,理宗女周、汉公主宅被重新开辟为新开元宫,董德时任住持,继者为其徒弟陈天锡,直到元贞二年(1296),以真人王寿衍主开元宫事,见任士林《杭州路开元宫碑铭》,《松乡集》卷一。董德时好收藏古玩,周密在《云烟过眼录》卷四中记载了他的藏品,见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第59页。收购了杨镇的宅院:
大元至元十三年[1276],行中书省杭州,即故秘书省为署。二十八年[1291],大火,省及宫俱毁。省故隘卑,不足称大藩之容观,取开元地扩之,出金助开元主者董君德时及今真人购故宋公主地以为宫。公主,宋理宗女,有司护作唯恐,规制、工伎甲于当时,至是易其檐桷、门陛、榜署,因加表饰,设貌位、被服,以象其天神帝、仙人之属,隆隆然、湛湛然,真神宫殊庭矣。[17]
目前尚无史料证实杨镇是否亲自参与了此次交易。但至元庚寅年(至元二十七年,1290),杨镇曾在此宅院中售卖仲尼梦奠帖。[18]由此推测,至元二十八年(1291),身处杭州的杨镇亲自售卖宅院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开元宫住持王寿衍与张伯淳同客京师时,向张讲述了他在杭州杨镇宅院居住的情形:
御前法师钱塘王君眉叟,清修雅尚,久而可亲。与余同客京师,居且近,过从视乡居时为稔。元贞初元[1295],以灵妙真常崇教法师被旨提点祐圣观,将行,谂余曰:吾寓迹开元,占一榻地于宫庑之西,榜曰“分春”,故友温州安抚使徐公似孙*王寿衍与徐似孙为故交,至元二十九年,王寿衍在京师奉诏求江南遗逸,所举永嘉徐似孙,即为此人:“壬辰[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岁,至京师,奉诏访求江南遗逸,举永嘉徐似孙,金华周世昌,引见于香殿,奏对称旨。”徐似孙接受元朝封号。此人在宋元之际的情况,可见王棻的记载:“徐似孙,字若孙,号肖梅,徐定之孙,景炎元年(1276),自霅川倅还里,为帅幕参议官,元师至,镇守万户刘万奴说元帅哈剌歹屠城,以盖弃城之过,似孙力争,获免,因乞禁军马入城,从之,以家之柄,为安抚使,似孙副之。”王棻《光绪永嘉县志》卷一八,《人物志》,清光绪八年刻本。所书,不忍易,其为我记之。今开元,杨氏故第也。当中斋左丞亡恙时,余尝与谈,燕[言]所谓“分春”,盖屡涉其地已,矧自浮湛班行越四载,具松楸之梦,钓游之思,宜何如也。[19]
杨镇曾向好友王寿衍*王祎在《王忠文集》(明嘉靖元年张齐刻本)卷一《王寿衍碑》中记载:“戊子,三十六代天师授公灵妙真常法师,袁州路道录,未任,改杭州开元宫提举宫事。壬辰,三十七代天师加授崇教之号,仍提举开元宫。”按,戊子即至元二十五年(1288),壬辰为至元二十九(1292),可知,早在至元二十五年,王寿衍便任职开元宫。但当时的开元宫,与杨镇的宅院还没有关联。提起他的驸马宅院,似欲建“分春堂”。至元二十九年(1292),杨镇宅院被董德时购买改作开元宫,王寿衍得以在此居住。王氏请好友徐似孙将西庑题为“分春堂”,以怀念与杨镇的友谊。
前已提及,杨镇喜好诗书文墨,拥有古人字画、古玩珍品等风雅之物无计其数。他离开杭州远赴大都,后任职江西,其藏品的下落是值得追究的。为方便讨论,现将杨镇部分藏品的情况做一简表(见表1)。
表1 杨镇部分藏品去向
藏品名称新主是否转手、时间史料出处薛彭祖、米芾书兰亭不详(在杨镇宅,赵孟頫评)至元二十一年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书唐临兰亭》龙蚌不详(自杨镇勤有堂)不详,不详《癸辛杂识》续集卷下周方鼎、周细文大羊鼎、商小鼎不详不详,不详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之杨中斋驸马藏条周觚棱壶余家是,不详《困学斋杂录》缉熙殿赐墨大歙石刘将孙婿至大二年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一九《宝熙斋记》副玺书府印①法术帖郭天锡至元二十九年前后柳贯《待制集》卷一九《题唐临吴兴二帖》边鸾葵花贩子尤曾五②;后归张受益朱砂方壶归张受益(杨中斋勤有堂故物)至元二十九———大德元年③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一神龙兰亭(含稀世藏小玺)张斯立再归李叔固宋亡后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七《秘阁续帖刘无言双钩开皇兰亭》仲尼梦奠帖郭天锡泰定乙丑邓文原题跋至元二十七年购于杨镇家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周、汉国公主所题桂花便面手卷薛必庆元末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六,题画④①②③④
③柳贯曾言杨镇好蓄法术名帖,并在底本上印“副玺书府”,此卷即有杨镇方印。
④尤曾五为牙人,此人曾在至元二十九年与张受益交易画卷:“正月收灯夜,张齐卿偕尤曾五官人□西牙人者来,携至画凡廿八轴,内有仲元四老围棋,高宗御题,绝妙。顾恺之水阁对弈,亦自古,无御题,皆归受益。”见夏承焘:《周草窗年谱》,出自《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57页。
⑤据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一下记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德改元,岁在丁酉四月中浣,信笔题于新居之浅山。济南张谦顿首,张受益先生时任江浙行省检校,号古斋,博学鉴古。”
⑥具体收录文章见虞堪:《题施雅山所藏宋汉国端孝大长公主所题桂花便面手卷后》。
由表1不难看出,杨镇藏品主要流入两类人之手,一是到杭州任职的北人官员,还有就是出仕新朝的原南宋官员。尽管这两大群体有不同的政治背景,但他们却对古玩有着共同的品味与兴趣。他们辗转获得并珍藏原来属于杨镇的书画,使得这些古玩得以保存后世。值得注意的是,至元末年*魏云妮(AnkeneyWeitz)曾考廉希贡在杭州任职时间约为至元二十七年至大德三年。见《元初对晋至宋绘画的看法》,《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杨镇曾从廉希贡那里索得坡仙所画竹石小壁*周密《志雅堂杂钞》(中华书局点校本,1991年)卷十一中言:“后为江右丞索去。”江右丞,即江西丞相,指杨镇。恰好在杨镇的藏品中,就有苏轼所画竹石小壁,即此物。魏云妮在《元初对晋至宋绘画的看法》一文中讨论此江西丞相即杨镇。从其仕途履历及在杭时间,笔者同意此说。。由此可知,杨镇在杭州落脚的短暂时间里仍未忘搜罗书法藏品进行买卖。
出仕新朝的杨镇遭受了宋遗民的诟病,他经历了现实与心理的双重落差。以杨镇藏品的下落为着眼点又发现,他通过字画等文化物件的交流,扩大了自己的交际网,形成了一个忘却政治的文化认同小群体。这也说明,尽管中国在蒙元混一之前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分裂,但汉人与南人有着共同的汉文化价值观。蒙古人统一中国,将该文化认同以最快的速度唤醒。
四、杨镇家族其他南宋贵族轨迹简析
宣城贡奎*宣城贡氏为文学之家,贡奎父贡士浚忠贞于南宋,入元后隐遁不仕。贡奎为实现学识与仕途的抱负选择仕元。贡奎仕元情况可参阅戴表元《送贡仲章序》,见《剡源集》卷一四,四部丛刊景明刻本。入元后,曾用“百年踪迹等浮云”来掩盖杨镇出仕新朝的尴尬。南宋贵族面对“富贵功名无复闻”的社会现实,也只得“空留文采令人羡”[20]。杨镇将生活的重心转移至文学,勉强维持仕途,但他的后人处境却每况愈下。《元史·申屠致远》中记载了一则杨镇从子遭到污蔑的事件:“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21]
小吏觊觎杨玠节财产,污蔑将其入狱,幸亏得到申屠致远的帮助才得以还原真相,可见南宋贵族失去政治特权后的地位一落千丈。申屠致远与杨玠节绝交,一方面说明此人正直,但这也暗示了南宋贵族入元代后,与任职江南的北人的交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的。
这些在蒙古人政权下的南宋宗室子弟,有的改仕新朝*如赵孟荣、赵孟熏、赵孟括、赵孟坚等。,有殉节者,其余多隐居他处。政治特权的丧失,就意味着失去经济特权,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窘迫的现实生活。
至元末年,元廷几次有迁徙宋宗室北上的决议与行动:“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迁故宋宗室及其大臣之仕者于内地。”[22]至元二十四年(1287),“时帝欲徙江南宋宗室及大姓于北方,叶李乘间言:‘宋已归命,其民安于田里,今无故闻徙,必将疑惧,万一有奸人成衅而起,非国之利也。帝大悟,事遂寝。’”*见《元史》卷一七三,《叶李传》,第4049页。此事吴澄记载:“柄国者议徙江南豪族于京师,官督属郡起遣,舆情大震。侯故为迁延,未几事寝。”见《元故少中大夫吉州路总管刘侯墓志铭》,《吴文正集》卷七三,四库全书珍本二集。至元二十六年(1289),绍兴路总管府制官白絜矩言:“宋赵氏族人散居江南,百姓敬之不衰,久而非便,宜悉徙京师。桑哥以闻,请擢絜矩为尚书省舍人,从之。”[23]频繁的迁移决议,透露了元廷对南宋宗室的戒心与猜忌,由此也不难想象,他们被动的政治处境。前文提及的杨镇从子被小吏诬告入狱,正是他们这一群体处境的写照。
五、结语
改朝换代势必造成特权阶层的更新,南宋宗亲和贵族在入元后,不得不面临现实与心理的双重落差。从南宋宫中藏品的下落又可以看出,宋元更迭,破坏的是旧有的特权与统治方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未遭受多大破坏。前朝驸马杨镇的藏品流入北人官员手中,可以看作是南、北共有的中国传统汉文化价值观的显现。他的藏品遭遇易手流转,也可以看作是伴随改朝换代而来的文化的一种新的流动与传播方式。从长时段的历史进程看,携带多元文化因子到来的蒙古人混一南北,使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也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强韧的生命力绵延向前发展。
[1]脱脱.宋史: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M].元至正刻本.
[3]周密.公主下嫁[M]//武林旧事:卷2.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27.
[4]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1.
[5]舒岳祥.次和杨中斋读《阆风菊谱》因觅本植斋前韵[M]//阆风集:卷6.四库全书珍本三集.
[6]脱脱.灜国公纪47[M]//宋史: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940.
[7]刘一清.钱塘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6.
[8]宋濂.世祖六[M]//元史: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186.
[9]邓文原.故建昌路南城县尹王君墓志铭[M]//巴西集:卷上.四库全书珍本三集.
[10]魏初.杭州大雪并序[M]//青崖集:卷1.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11]魏初.奉答杨左丞诗并序[M]//青崖集:卷1.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12]魏初.次韵答左丞杨中斋[M]//青崖集:卷1.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13]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540-570.
[14]张伯淳.送杨中斋三首[M]//养蒙文集: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柳贯.开元宫图后序[M]//柳待制文集:卷16.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元刊本.
[16]周密.海鳅兆火[M]//癸辛杂识:续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155.
[17]虞集.开元宫碑[M]//道园学古录:47.四部丛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
[18]张丑.清河书画舫:卷3,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张伯淳.王眉叟分春堂记[M]//养蒙文集: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贡奎.赠驸马杨中斋墨竹[M]//云林集:卷6.明弘治三年范吉刻本.
[21]宋濂.元史: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3989.
[22]宋濂.世祖一一[M]//元史: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65.
[23]宋濂.世祖一三[M]//元史: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328.
(责任编辑 张玲玲)
The SongAristocrats’ Social Mobility During the Song-Yuan Transition—— An Illustrative Analysis of the Emperor’s Son-in-law Yang Zhen
Zhu Chuny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Department, Chuzhou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00)
Mongolians had been the privileged stratum with the fall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new Mongol regime while the Song aristocrats were displaced. T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file from the Song bureaucrat to Yuan was exceedingly striking in Hangzhou. Yang Zhen, son-in-law of the Song Emperor Lizong, was rewarded with a powerful position in the Yuan government after his surrendering to the Yuan army. Yang Zhen showed up in Hangzhou for many times and fraternized with the northern officials as well as the Song loyalists. Different polit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heterogeneous groups became the new owners of the antique art, curios and paintings which used to be in Yang Zhen’s possession. Through these contacts, we could track the influence of the Mongolian rule on the Song aristocrats and their cultural values.
the Song-Yuan transition; Hangzhou; Yang Zhen (son-in-law of the Song Emperor Lizong); Yang Zhen’s personal art collection
K247
A
1008-293X(2016)06-0067-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6.014
2016-09-07
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元代杭州的官民与社会生活研究”(2015qd34)。
朱春悦(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