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I 的中国文化创新力比较研究
2016-12-07冯根尧冯韵桦
冯根尧 冯韵桦
(1.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510006)
基于GII 的中国文化创新力比较研究
冯根尧1冯韵桦2
(1.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510006)
文化创新力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一带一路”沿线GII排名前十个国家为参照,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大方面,综合评价中国的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中国文化创新要素的相对优势,查找制约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文化创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全球创新指数(GII);文化创新力;国际比较
一、引言
目前,国际上常见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有五种,分别是《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创新联盟记分牌》《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和《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普遍使用的是《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GⅡ)[1][2],该报告于2007年首次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启动,之后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共同发布,旨在通过测评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的成熟度以及人力技能等创新要素的综合得分,来评估一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并为制定更好、更科学的创新政策、标准与策略提供参考[3]。根据《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瑞士连续五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新加坡、韩国、日本是亚洲地区创新力较强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创新水平近年来得到迅速提升,全球创新指数(GII)世界排名上升至25位,创新效率指数排名第7位,创新投入指数排名第29位,创新产出指数排名第15位。从“一带一路”范围考察,中国的GII列第6位,创新效率指数排名第2位,创新投入指数排名第6位,创新产出指数排名第3位。可以看出中国基本能够克服创新投入不足而获得较稳定的创新产出,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创新活动在政策制度、创新人才、创新体系、创新产出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当前仍面临着科技基础薄弱,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严重问题。
“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的战略构想,具有多元的国家战略诉求[4],它拓宽了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渠道,为沿线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机遇。基于《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一带一路”为背景,选择GII排名前十个国家为参照,分析中国文化创新要素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对于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发展先进经验,集聚国内外文化创新优质资源,加速提升中国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6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概念框架
《2016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Ⅱ)由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82个四级指标构成,评价对象涉及128个经济体[5]。2个一级指标包括创新投入分指数以及创新产出分指数,2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值构成全球创新指数,两者间的比率构成创新效率指数。7个二级指标包括体现创新活动的5个创新投入分指数以及反映创新成果的2个创新产出分指数。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框架见图1。
5个创新投入分指数分别是:
(1)制度环境(体制机制):包括政治环境、监管环境和商业环境等;
(2)人力资本和研究:包括初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研发等;
(3)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通信技术(ICT)、一般性基础设施和生态可持续性等;
(4)市场成熟度:包括信贷的可用性、支持投资的环境和国际市场准入、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等;
(5)商业成熟度:知识型工人、创新网络和知识吸收等的能力,反映企业通过雇用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推动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潜力的发展情况。
2个创新产出分指数分别是:
(1)知识和技术产出:知识创新(专利、论文数量等)、知识影响(计算机软件、ISO认证、高端技术生产占比)和知识扩散(知识产权收入占比、ICT服务贸易占比、FDI流出净值在GDP中的占比)等;
(2)创意产出:包括无形资产(商标、外观设计、商业模式等)、创意产品和服务(文化娱乐、广告、媒体、信息服务、影视、出版等)、网络创意等。
图1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框架
表1 中国与“一带一路”GⅡ排名前十国家创新指标对比表
国家创新指数(GⅡ)创新效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得分世界排名系数世界排名得分世界排名得分世界排名收入组别新加坡59.260.647872.9146.620HI韩国57.1110.802463.51350.811HI日本54.5160.65656694324HI以色列52.3210.812357.82146.816HI爱沙尼亚51.7240.91654.22749.314HI中国50.6250.90753.1294815UM捷克49.4270.822154.32644.521HI斯洛文尼亚46320.7339533138.933HI拉脱维亚44.3340.802849.73639.934HI马来西亚43.4350.675952.13234.739UM
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整理。
注:收入组别根据世界银行收入组别分类(2015年7月)划分:LI=低收入;LM=中低收入;
UM=中高收入;HI=高收入。
从评价对象看,《2016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完全满足研究需要。从评价指标看,《2016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不仅设置了体现创新活动的人才、教育、知识产权创新性指标,还将之前的“其他创新性产出”二级指标替换为“创意产出”,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与互联网、文化和科技等相关的创新成果的重要性,评价结果也能更准确地反映文化创新能力水平。因此,本文选用《2016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国家文化创新力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中国文化创新力的国际比较
依据《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表1列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全球创新指数(GII)前十个国家的主要创新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
(一)全球创新指数与创新效率指数
1.全球创新指数。《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一带一路”范围内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新加坡、韩国、日本、以色列、爱少尼亚、中国、捷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列世界排名第六位,是“一带一路”区域唯一进入世界前十名的国家。中国作为中上收入(UM)国家,世界排名由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第25位,与其他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差距正在缩小,但与世界最具创新能力国家间的差距仍较为明显(图2)。
图2 “一带一路”区域全球创新指数(GII)前十位国家排名情况
2.创新效率指数。《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的创新效率均进入世界前10位,但从发展趋势看,虽然中国的GII世界排名由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第25位,但创新效率指数世界排名却由第6位降到第7位,这说明中国在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获得较高、较稳定创新产出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表明提高创新效率的难度在加大。
对比全球创新指数与创新效率的排名可知,两者的重合度不高。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列第25位,创新效率世界排名却升到第7位。表明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世界排名尽管不尽人意,但是创新效率指数排名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即单位创新投入的创新产出较高,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创新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
(二)创新投入分指数与创新产出分指数
1.创新投入分指数。从表1看,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列“一带一路”前三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高收入国家,其创新投入排名也相对靠前,分列世界第1、13和9位。而中国、马来西亚等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相对靠后的中上收入国家,创新投入世界排名也相对靠后,分列世界第29和32位,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创新投入与经济体国家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
2.创新产出分指数。从表1看,中国的创新产出得分世界排名列等15位,与“一带一路”其他国家排名相差不大,反映出中国创新产出增长明显,与世界最具创新性国家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四、中国文化创新力关键支撑要素的排名分析
表2列出了中国文化创新力主要评价指标的世界排名情况。下面分析《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七个三级创新评价指标的排名情况,查找制约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要素。
1.制度环境。目前,中国已经建立和实施了许多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但总体来说,这些政策举措的着力点分散,未形成合力,效果仍不理想,制度环境世界排名第79位,其中政策环境、监管体制、商务环境排名均靠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实现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不仅在于拥有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他们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因此,抓紧建立和完善激励性的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2.人力资本与研发。人才是推动国家和地区创新的核心要素[6]。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逐年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逐年扩大,提高了普通教育水平,促使中小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不断提升。但是高等教育世界排名仅列109位,目前还无进入世界前十的名校。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北大分列第18和21位,成为中国内地世界排名最好的高校。另外,在人力资本方面,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由于建立了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了全球优秀人才,保持了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随着全球化加剧,人才流动将进一步加快,全球顶尖人才也将加快向创新生态系统优越的国家集聚,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将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人才问题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短板。
表2 中国文化创新力评价指标及世界排名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创新投入(29)制度环境(79)人力资本与研发(29)基础设施(36)市场成熟度(21)商业成熟度(7)政策(66)监管(107)商业(77)普通教育(4)高等教育(109)研发(18)信息、通信和技术(53)普通基础设施(6)生态可持续性(76)信贷(54)投资(29)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3)知识型员工(1)创新体系(67)知识吸收(14)创新产出(15)知识与技术产出(6)创意产出(30)知识创造(7)知识影响(11)知识传播(25)无形资产(3)创意产品和服务(38)网络创意(92)
注:表中()内数字表示该项指标的世界排名
3.基础设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升了该区域基础设施的世界排名。信息、通信和技术(ICT)等通信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的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有92.5%使用手机上网,网络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通信光缆长度居世界第一。但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世界排名靠后,加强生态可持续性建设任务艰巨。
4.市场成熟度。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体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导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对中国的中小投资者造成很大压力,小额信贷总量在GDP中占比较少,世界排第75位,因此,需要加强有关破产法、担保法等投资环境以及国际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5.商业成熟度。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是推动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潜力发展的根本要素。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国的知识型人才尽管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海外供资研发投入较少,世界排名仅第90位,从而导致中国的信息、通信和技术(ICT)服务进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世界排名仅第98位。此外,中国的创新网络体系仍不健全,世界排名仅67位。美国硅谷的经验充分证明,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之间人员的相互交流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或创意思想,越来越成为决定创新力的关键因素,这种创新体系通过空间集聚有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因此,中国应加快推进构建空间聚集、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创新体系。
6.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新产出排名中,中国的知识与技术产出世界排名第6位,其中“知识创造”排第7位,知识影响排第11位,总体表现较好,部分原因是中国的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居世界前列,“本地居民专利申请”指数排名居全球第1位,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及引用文献H指数排名也较靠前,列第16位。
7.创意产出。品牌与商标设计、工业设计等无形资产输出效果明显,已排名世界第3位。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增长迅速(1)。但是,国产电影(85)、出版与印刷企业百分比(87)等具体指标全球排名较低,表明我国创意产品和服务生产相对落后。
综上,制约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创新制度环境不完善,尚未形成真正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二是高等教育水平不高,缺乏有世界影响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缺乏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才;三是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整合的创新体系远未形成;四是创新产出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商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研究启示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中国文化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在强化中国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加快突破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化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
1.加强创新政策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提高创新政策的协调性,形成产业、财税、金融、教育、人才和技术服务等政策合力。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竞争为压力的创新动力机制,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行为长期化和创新成果转化的考核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严格市场监管和环境监管,形成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2.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面向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7],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国家文化创新活动的驱动力。
3.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打通人才流动障碍。完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倡导公平、公开、竞争、合作、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构建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的创新生态系统。
4.完善文化创新体系。改革市场准入与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发挥政府在创新要素配置上的主导、引领和推动作用,协调推进经济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全方位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营造有利于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要素互动、创新知识传播、创新成果应用的体制环境,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引导和培育中介机构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减少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
5.优化创新产出结构。在继续加强我国知识创造与传播、增强知识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配置,支持和鼓励我国出版、影视、动漫等行业加大创意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更多中国特色的影视企业、出版传媒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联合创新、跨界融合、跨国经营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
[1]宋卫国等.国家创新指数与国际同类评价量化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4,4:5-10.
[2]李芹芹,刘志迎.国内外创新指数研究进展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57-160.
[3]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and WIPO. 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3: The Local Dynamics of Innovation[R].Geneva,Ithaca and Fontainebleau, 2013.
[4]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1:24-29.
[5]Cornell University,INSEAD,and WIPO: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6[EB/OL].[2016-09-21]https://www.globalinnovationindex.org/home.
[6]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人民日报,2016-5-20(1).
[7]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16-07-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责任编辑 张玲玲)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Capacity Based on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Feng Genrao1Feng Yunhua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2.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
Cultural innovation creativity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 Based on the report of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 in 2016, and selecting the GII top ten countrie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paper attempts to inspect the activity level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novation input and innovation output,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capacity, to seek for the key elements che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capacity, hoping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ncerned.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cultur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F204
A
1008-293X(2016)06-0103-05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6.020
2016-1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文化产业优先合作领域的战略选择研究”(16BXW063)
冯根尧(1963-),男,陕西凤翔人,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冯韵桦(1997-),女,陕西咸阳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