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策略

2016-12-07杨运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中生培养策略

杨运

【摘 要】本文阐明语感的基本内涵及培养的重要意义,阐述高中生语感培养的具体措施,即“激趣: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阅读:以读带说,提升阅读效能,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能力;积累:注重积累,记录阅读和生活体验,巩固语感培养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语感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05-02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语言感知能力作为一种基础能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将诸多的教学要素和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长期以来便是教学的重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也正是由于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其提升到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强调相关教学主体应当“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将其融合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影响,高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教学思想、教学标准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直接影响到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语文教学中高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难度,难以从一个方面着手就可获得成功,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实践要求。近年来,随着高中新课标改革的全面推进,语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进而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的教学中,高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不仅需要较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设置,而且需要从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学科认知等多个方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一、语感的基本内涵

语感实则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或者下意识的认知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形成直觉认知。语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养成的,它是一种凭借长期的学习、积累、沉淀和实践而形成的直觉和悟性。在语文学习现实中,语感将语言文字认知的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元化地呈现出来,使其转变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形式的直觉思想,而非是形象思维。与此同时,语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经验积累,也就是将大量的语言知识内容转化成为可以感知、思考、更新与发展的语言积累,并形成具有敏感特点的语言感悟。正是由于语感的这种直觉思维特性和经验积累特性,可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母语学习、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这一点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较好的体现。从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语感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感在母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能力,囊括了语音感受、语义感受和语言色彩感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效果,这一点在母语学习的三个阶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逐步掌握了较好的语感,方能够更好地感受、品位、揣摩、领会其中多层次内容,以实现对语言、语意、语法的了解和认知。

(二)语感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融入。众所周知,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将语文知识和能力有效融合的重要的连接点,只有如此方能为后续的语文教学和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方面,语感能力和语文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其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感学习的基础。只有注重语感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才能可以理性地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语感对语文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语感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语文学习的方向,完成语言学习的目标、任务,推动整个学习过程踏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语感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情感。在语感的构成中,情感态度和思想价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语言学习离不开心理因素,其情感态度会影响到后续的语言学习。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心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情感、态度、心理、意志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无疑会引领语文学习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三、高中生语感培养措施

(一)激趣: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高中生语感培养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情景和心理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感悟语文的内在魅力、提升感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其中,尽情享受、感受,为后续的语感培养打下基础。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没有急于对于该课文展开教学,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朗读、“雨巷”视频、灯光音响等诸多要素融入进来,使得学生仿佛进入其中,静静地感知和体味,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而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采用轻声跟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悟与律动,伴着优美的“雨巷”情境,开始对美的境界进行逐步探索,一步步地接近诗人所设置的语言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认知会经历不断发展的过程,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也随之激发出来,更好地实现语感提升。

最后,教师借助于此前的良好的铺垫,引导并鼓励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描述、表达和朗诵这首诗歌,同时将自己内心中潜藏的思想表现出来。

(二)阅读:以读带说,提升阅读效能,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仍然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如果想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量丰富的词汇量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无不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锻炼学生思考、理解、讨论以及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当学生的脑海中有足够丰富的词汇量时,他们的语言感知便水到渠成了。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将进酒》为例,以读带说、语感培养的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将古代私塾中的自由阅读活动引入进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展开阅读活动。正如《论文偶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这种自由阅读可以初步引导学生对《将进酒》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语言认知。

其次,诗词语感的培养还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阅读手段,将“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等手段引入进来,实现以读带说、高效阅读,诸如:采取配乐朗诵和分角色朗诵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来,启发和带动学生参与“齐读”活动,实现了语言感知、课堂氛围和阅读效能提升的多元融入。

最后,教师作为重要的阅读主体,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将教师的阅读语气、情感表达、语言理解和阅读形象外化成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感知要素,更好地完成以读带说的语感培养目标。

(三)积累:注重积累,记录阅读和生活体验,巩固语感培养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个词、句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生活的认知、人生的思索,这些都需要积累。只有如此,语感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为例,积累和语感培养的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将“奇妙的对联”作为一定阶段内的积累主题,鼓励大家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网络展开资料搜索,将自己搜索的名联、名句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感想和理解,形成对语言资料的浅层次认知,形成一种简单的“语言印象”。

而后,教师开始引入适当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积累的素材的深入感知和理解,并且将这些名联、名句转化成为自身的语感内容。诸如:教师举办“名联灯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对联素材做成灯谜,并通过猜灯谜的形式完成情感交流、语感互动和语感积累。

最后,为了进一步唤醒这些名联、名句素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评委组,对同学作文材料积累的质量、感悟和思索进行评阅,推荐学生材料中比较优秀的进行展示,并打印共享。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语文要素的积累,同时也实现了语言要素感知、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接近了培养和提升语感的目标。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高中生培养策略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