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民工现象特殊吗?

2016-12-07马应征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户籍制度流动人口

马应征

摘要:流动人口研究是多年以来的学术热点所在,我国学术界中存在着将农民工问题“特例化”的现象。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乡城人口迁移作为对比,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的农民工现象在世界上并非很特殊:城乡间的循环流动和非完整家庭迁移模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并没有被高估;户籍制度并不是造成农民工现象的根本原因;户籍制度并未使人口流动的推、拉力失效。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人口;户籍制度;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C912.82;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6-0029-06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仅仅在30年内,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不流动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在城市随处可见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1]。前所未有规模的、长时间持续的人口流动现象成为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相关成果已不可胜数,观点亦是精彩纷呈。从流向、动机、主体等角度看,我国人口流动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由农村向城市的经济型迁移为主。然而,在学术界,不少学者或明或暗地提出,我国乡城人口流动所呈现出的特征(或称农民工现象)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本文对此类观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民工现象总的来说并不具有多大的独特性。

一、农民工的流动过程和流动模式并不特殊

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力迁移现象进行对比,认为二者具有显著不同之处。发达国家早期的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迁出地转移并完成职业的非农转变,与在迁入地定居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完成的,而中国的劳动力自迁出地转移出去后并不预期就在迁入地长期居住,因而在流动过程中既有流出又有回流[2,3]。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内生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之中,是一种良性互动;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外生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大量为城市化、工业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化的边缘,并没有被城市真正吸收[4]。从劳动力的家庭迁移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家庭迁移的主流是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单向迁移,且这种迁移大多是一次性和完整的家庭迁移;而中国家庭迁居的主流却是双向迁居,呈现出链式迁移与循环流动相结合的特征[5]。

上述对比分析固然有理,然而,若想比较全面地评判我国的乡城人口流动现象,仅仅与发达国家对比是不够的,还应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乡城迁移进行对比。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内外部的环境条件、面临的发展任务、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如工业化与城市化失调[6]143,城乡发展与收入分配失衡[6]156等,其中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还表现出城市化水平大大超前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过渡型城市化[6]147。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似的特征,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循环流动即是如此。对亚洲和非洲国内乡城迁移的研究表明,暂时性的、介于家乡和外出工作地的循环迁移具有普遍性。而循环迁移模式往往又意味着迁移者仍然保持与农村的联系,意味着家庭成员非完整迁移的可能。Hugo于20世纪70年代对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循环迁移进行的经典研究发现,许多印度尼西亚人工作在城市,但消费和投资却在农村。从经济方面来说,在城市挣钱,在农村花钱可以使家庭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保持与农村的紧密联系可以使流动者在城市遇到困难时获得农村家庭和社区的保障,分散风险[7]。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Hugo此处所称的循环迁移或非永久迁移也包括那些外出几天就返回的流动者及远距离的通勤者,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人口移动概念。De Haan对印度加尔各答的乡城迁移者所进行的研究表明,那些来自邻近邦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移民自从19世纪下半叶工业快速发展以来至今,一直以循环流动模式为主。通常是男性独自来城市务工,其余家庭成员留守家乡,迁移者与家乡农村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城乡间反复往来。他们在境况允许或被迫的情况下会返回家乡,并且对退休后的返乡心存向往。这种循环迁移是一种家庭策略,迁移的决策过程充满了经济理性和文化传统方面的考虑[8]。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循环迁移是迁移的主要形式[9]。自从20世纪早期以来,劳动力的循环迁移在南非已牢固地确立起来,在当代南非,只有少部分农村迁移者的孩子被带往迁入地[10]。在肯尼亚,许多农村家庭中的丈夫长期在城市居住、工作,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留守在农村,乡城人口迁移中大量存在着一个家庭、两个家庭户(one family,two households)的现象。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和户主较低的人力资本是促使家庭分居城乡两处的重要因素[11]。南非和肯尼亚的许多城市移民并不切断与农村家庭的联系,农村的家庭对那些因疾病、年老、失业而失去收入或因城市发生动乱而被迫离开的移民来说,代表着一处永久的安全天堂,它提供了一张安全网,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后退和恢复的地方[11,12]。

非永久性迁移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原因和形成机制,可以由新移民经济学理论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得到解释和说明[13]。新移民经济学理论与传统理论假设个人为决策主体不同,它强调家庭是作出迁移决策的主体,迁移决策是集体行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缺失、不完善或贫困家庭难以从中受益,家庭成员的部分迁移就成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新移民经济学理论认为,家庭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决定其成员的外出或迁移。迁移者和他的家庭成员都受制于一个共同选择的契约安排,外出就业成员的汇款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家庭也是迁移者身后的保障,这是一种家庭策略[14]。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侧重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外来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皮奥雷(M.J.Piore)是该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劳动力和资本内在的二元性,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即高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高级劳动力市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以及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工作比较稳定,待遇好。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以劳动密集型部门为主,就业者通常为非熟练工人,待遇和社会声望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工作不稳定,缺乏发展前景。因而本地劳动力一般不愿意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外来劳动力就成为填补这种需求的主力。外来劳动力往往来自欠发达地区,技能水平不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挣钱,不大介意在工作地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15]1549。并且,这些外来劳动力在起初阶段一般都是抱着暂时性迁移的心态,有在某个时期返回家乡的打算[15]3。虽然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是针对国际移民而提出的,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二元性,其乡城迁移人口也主要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此外,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推力、拉力因素的变化以及迁移者对这些因素的重新评估,再加上有些迁移者原本就没有打算永久迁移等原因,每一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伴随着一个逆向的迁移流[16]。至于乡城间的循环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还是一个长期特征,学界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城循环流动会让位于长期的、永久性的城市迁移。但一些学者却对此抱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循环迁移并非是过渡性质的、暂时的,而是一种确立已久并将持续存在的行为模式,它根植于各种文化中并存在于社会经济变迁的各个阶段[1]。

猜你喜欢

发展中国家户籍制度流动人口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户籍制度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数说流动人口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二元户籍往事
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原因及形成机制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