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孩子学习的作用,不仅是提高成绩
2016-12-06未名
●未名
体育对孩子学习的作用,不仅是提高成绩
●未名
奥运会开得如火如荼,我们看得心潮澎湃。但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眼里,体育是体特生的事,普通孩子就老老实实看书做作业吧!尤其到高年级,那些和运动相关的兴趣班能省就省了吧,不能“浪费”学习时间……如果你真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好处多多,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1.“零时体育计划”带来的改变
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学实施“零时体育计划”,即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七点到校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时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原来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多巴胺是一种正向的情绪物质,人要快乐,大脑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们的快乐中心伏隔核里面都是多巴胺的受体。我们看到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
血清素跟我们的情绪和记忆有直接的关系。血清素增加,记忆力变好,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了。很多抗忧郁症的药都是阻挡大脑中血清素的回收,以使大脑中的血清素比较多。正肾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关系,它在面对敌人决定要战或要逃时分泌得最多。正肾上腺素使孩子的专注力增强,所以学生心情愉快、上课专心,记得快、学得好,自信心与自尊心也提升了。
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痛的课,如数学,排在上午第二节课或下午第八节课上,结果发现上午那一组的学习比较好,好到两倍以上。因为运动完的神经传导物质在上午第二节课时还在大脑里,但到下午就已经消耗殆尽了。
一学期下来,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正规上体育课的学生高出10%,而且打架事件也减少了。在全美30%的人过胖时,他们学校只有3%。
这些数据开始让美国的父母看到运动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的帮助,便不再反对零时体育计划,而是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运动。现在美国已有很多州在推动这个零时体能运动。
研究者也发现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的67%,英文胜过全体的45%。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既然运动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好处,那么学校体育课节数就不但不该减少,而且应该增加;我们应该让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提升体能与学习效果。
2.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孩子的攻击性,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从而升华为正面行为。除了良善行为的认同学习外,多运动是很好的宣泄管道,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
很多父母觉得很奇怪,他们的孩子捧在手心里长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过别人被打,为什么进了托儿所、幼儿园后会动手打人?孩子从来没有模仿的对象,这个暴力的动作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模仿的确是最原始的学习方法,但是既然没有模仿对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呢?原来,它是从我们的祖先——动物身上来的。动物在世界上生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基因传下去。为了遗传基因,便需要交配,所以弗洛伊德说“性是个本能”。
为了达到这个“性”的目的,必须同时还要有另一个本能,就是攻击性——击退情敌,独享交配权。在资源匮乏、“僧多粥少”的大自然里,攻击性是我们祖先确保基因遗传下去的重要本能。
教育的目的是超越动物的本性,方法是将这些野性变成公平竞争的运动技能,在合理的条件下发泄、纾解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尽力推行体育活动,让暴力有适当的发泄管道。运动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个多巴胺促进我们的正向情绪,使我们不易得忧郁症。
而且运动还能加强团队合作的默契。
我们一向不注重体育,常把体育课调去补英文或数学,殊不知希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看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16岁以前最注重的便是体育。有了强健的身体,知识才有意义;失去健康和生命的话,再多的知识都无用武之地。
3.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朋友的孩子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诉说初中三年级的痛苦。诸多痛苦中,最令他不能忍受的是学校挪用体育课去赶学习进度,母亲不准他放学后留在学校打篮球,要他节省体力念书。他说被“剥夺了他生命的唯一乐趣”,因此他不知道为什么每天还要睁开眼睛。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认识误区,以为运动是浪费时间和体力,其实,运动跟智慧有直接关系。有个实验,研究500名学生运动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每天上1小时体育课的孩子考试成绩比较好;大学生参加运动计划后,学业成绩也得到提升;50岁的中年人在参加四个月的走路计划后,心智的表现也比四个月前提升了10%;即使是在65岁的老人身上,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运动跟情绪有关。运动可以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面情绪的出现,打完球的人情绪都很亢奋,不会忧郁。
实验者用老鼠来探究原因,发现运动时氧的大量消耗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氧的需求增加了肌肉微血管的数量,使肌肉可以运动得更久。
大脑也是一样,血液流动得越快,就能运送越多的带氧血红素到细胞中去,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储存更多的记忆。
比如打篮球就是一个很符合演化目的的运动,它需要眼快、手快、脚快及决策快。球员拿到球大约只有千分之几秒的时间来决定是自己投篮还是传给别人;若是自己投,大脑得马上计算球投进篮的概率,以及投不进时被别人拿去的后果。所以,鼓励孩子运动其实是促进他大脑功能的整合,对他的应变能力很有帮助。
从研究结果来看,每个学生都应该运动。因为一方面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读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大脑血液的流动,促进海马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现,帮助记忆。
4.运动能治疗“多动症”和抑郁症
对注意力缺失和多动症来说,运动也是自我控制的“良药”。目前医生给多动症患者所开的药,其实就是帮助增进大脑中多巴胺的量。如果运动本身就会分泌多巴胺,为何不用大脑自己的多巴胺呢?自己分泌的对大脑没有伤害,而外来的,现在已知会伤害伏隔核。
许多第一线的治疗师都发现,武术、体操等需要大量注意力的运动对多动症的孩子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些运动需要全神贯注;而且武术、体育运动比枯燥的跑步机有趣得多,孩子比较愿意持续练下去。
任何运动都需要持之以恒,每天做,效果才会出来。
其实很多被大人认为是“皮”的孩子,只要给他们一个运动空间、一点时间,将精力正当消耗掉,他们就不捣蛋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 “猎人——农夫”的多动儿理论。
农业革命后,人类走向农业社会,开始定居下来,这使得“猎人”的长处变成了“农夫”的短处。
这个理论认为多动儿其实没毛病,只是生错了时空。他们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其实这是远古打猎采集时生存者必需的特征,人类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这些特征才变得与需要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们是“猎人”,但是要在“农夫”的社会里讨生活,所以被视为异类了。
现在学者把多动症的人叫做“有爱迪生基因者”,而不认为他们有病。爱迪生念小学时,被老师认为无可救药,叫他父母把他领回家,免得干扰别的孩子上学;但爱迪生却是有史以来,专利拿得最多的人。
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我们也越来越看到,这两种管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总结:学习更主要的是讲究效果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将孩子禁锢在书桌上。
(选自 “新校长传媒”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