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外枝”结出“丰硕果”——例谈高中物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016-12-06郭明飞
郭明飞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11)
让“节外枝”结出“丰硕果”
——例谈高中物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郭明飞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11)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如何利用“节外生枝”,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是教师把课堂的“节外生枝”演绎为精彩的“动态生成”的关键.
高中物理;动态生成;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的一门动态生成艺术,无论多么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往往会出现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课堂上不期而遇的“节外生枝”,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驾驭“动起来”的课堂,使课堂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及时判断,恰当处理,把课堂的“节外生枝”演绎为精彩的“动态生成”,让课堂真正能够节外生“姿”.
1 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含义及其特点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也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是偶发性,即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它没有给教师留下更多的思考、选择与调整的时间,它是流动的、瞬间的、偶然的,其存在也是短暂的;二是亲和性,生成性资源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契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能够使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易被学生所接受,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三是潜伏性,生成性资源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不时闪现,教师若不注意,则稍纵即逝,所以它往往处于潜伏的状态,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智慧和应变能力才能发现和把握,将其转变为具有教育功能的课程资源.
2 物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来源及其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纳入到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学资源,让它擦出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2.1 在错误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在平时教学中,常会发生学生、教师出错的现象,教师不必惊慌“失色”,视“错”为禁忌,而应视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种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教学更加出色.
在学习物理选修3-5玻尔的氢原子模型时,对氢原子能级跃迁问题,笔者问:光子能量小于能级差时能否被原子吸收?因为有了光电效应的基础,学生都认为可以吸收,只是不能跃迁而已,可见他们混淆了光电效应和能级跃迁中吸收光子的区别.针对学生们的错误,笔者并不是就题讲题,而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借题发挥.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原子只吸收某些特定频率光的证明——原子的吸收光谱,再向学生们解释能级跃迁和光电效应的区别——光电效应中吸收光子的是自由电子,而能级跃迁中吸收光子的是处在一定能级上的电子,在固定能级上具有固定能量.可见,经过对学生所犯错误的辨析,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清晰、更牢固.
2.2 在质疑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质疑”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人类一切新成就、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造等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独创性的见解.而且,教师要从学生质疑而生成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自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之中,使之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在师生与文本对话中,得到圆满解决.
在学习了变压器之后,有这样一道习题.
例1:在图1所示的两电路中,当a、b两端与e、f两端分别加上220V交流电压时,测得c、d间与g、h间的电压均为110V.若分别在c、d两端与g、h两端加上110V的交流电压,则a、b间与e、f间的电压分别为( ).
A. 220V,220V B. 220V,110V
C. 110V,110V D. 220V,0
图1
在题目讲解的过程中,有位学生提出质疑:我们用的滑动变阻器都是一圈一圈的导线绕起来的,不也相当于构成一个自耦变压器吗?为什么不能变压?话音刚落,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开始质疑,e、f与g、h不正好是自耦变压器两个线圈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吗?既然都是线圈,那应该可以变压啊!笔者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指出该问题的原因是对理想变压器的构造理解不清.教师抓住了这点,一方面从理论上解释,另一方面还把问题延伸到课后,用实验来检验滑动变阻器究竟能不能变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 在差异中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个性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有的学生惯用抽象思维,有的惯用形象思维,会使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积极应对差异,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在学生独特的个性中,发现创新的火花,使教学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和鲜活性.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在一节高三摩擦力的复习课上,笔者选取了以下例题.
图2
例2:如图2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着木块沿桌面运动,则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f随拉力F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图3
例3:如图3所示,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 ).
学生们都能很快得到正确答案,但在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时,差异出现了.
学生1认为:两例题一个从静到动,物体与地面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后而动起来;一个是从动到静,物块与墙壁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后停下.所以两图差不多.
学生2认为:例题3中并不是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停下,而是物块停下后摩擦力才突变为静摩擦力,得从物体的运动过程来分析物体的摩擦力.
两题图形相似,却有着不同的含义.面对学生理解上的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帮助,道理越辩越明,课堂也愈加轻松活跃.
总之,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也是充满变数的.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次发言,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细节,只要我们留心,都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