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思考*
2016-12-06陈德金
文/陈德金
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思考*
文/陈德金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强大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即使在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直接贡献比例一直高于20%,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约40%。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发展智能制造也成为各国的共识。
1 发展智能制造背景与意义
1.1发展背景
近几年我国工业产值虽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凸显,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尤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环境与资源约束陡增,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上涨,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同时,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各国将“智能制造”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着力点,推行相关行动与计划,努力实现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如美国相继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加强企业、大学、社区合作,共建全国制造业创新研究网络,且政府出资10亿美元计划在10年内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瞄准高端先进制造业,塑造经济增长点,以确保美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尤其在美国大选的特殊时期,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战略部署,奥巴马持续加码智能制造产业,并于今年6月宣布在洛杉矶建立先进制造业中心,研究智能传感器等有关技术,推动制造业升级换代;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7月的竞选纲要中明确支持“美国制造”计划,实现美国制造业在全球最环保和最具效率。目前,美国制造业每年对经济的贡献量达2万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比重达60%。而作为老牌工业强国的德国,在分析制造业外围的竞争威胁之后,依托具备竞争优势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机械和装备制造基础和领先的自动化系统,于2013年正式实施“工业4.0”战略,以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该战略目标是实现“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着重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的应用等。其他国家,如日本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俄罗斯实行“2020创新发展战略”等,各国均加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角逐。
1.2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之一,体现了“两化”融合的特色,发展智能制造对技术进行创新,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与质量,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具体而言:
(1)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产业,为各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定的基础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水平,已成为公认的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指标。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智能水平与技术能力创新,有利于克服我国部分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等依赖进口的问题,对于加快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意义显著。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智能制造特点主要在于技术密集富有创新性、产品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巨大且带动作用强,是实现工业制造过程自动化、精密化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我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迈进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
各地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向高端发展,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有利于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产业形态。
2 我国智能制造有关政策与重点领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发展,相继出台了系列规划与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表1),尤其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明确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给出九大战略任务和五大重点工程,全面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以《中国制造2025》为总纲,各省市也开始积极探索扶植培育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继出台有关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加快布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区,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
表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相关政策/领域
3 福建省发展智能制造基础与策略
面对福建省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为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省政府出台了系列举措,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福建“智造”。
3.1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推进创新转型,福建省出台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明确了智能装备等主攻方向,以及超千亿元规模、形成20家骨干智能企业等发展目标。通过或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和《2016年福建省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等,立足通过智能制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泉州“数控一点试点”工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更好打造泉州“数控一代”全国示范试点,争当中国制造“领头羊”。同时,相继成立了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会、福建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打造地方交流平台,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系列的政策举措,以及各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智能制造的关注,为深入推进我省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3.2发展现状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目前我国经济进入L型区间,经济增速放缓,同时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困难,曾经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将面临挑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我省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工作,积极推进,目前已遴选两批次20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其中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智能制造发展相对较好,入围企业较多。厦门智能制造企业已近40家,拥有云计算中心等一系列服务平台,尤其今年3月厦门出台《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制造业服务化以及物联网研发应用等领域给予补助,额度最高可达千万。但总体而言,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①智能制造产业起步较晚,我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企业规模相对偏小,知名大企业缺乏,龙头作用不足,有关基础部件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②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福建省大型科研机构少,目前全省985、211院校不多,大型科研院所较少。③传统工业产业仍占比较大,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621亿元,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工业总产值约600亿元,仅占全省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3.3发展策略
(1)推动政策落地与模式创新。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吸收借鉴其他省市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加强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智能装备专项基金的辐射引导作用,尤其配合我省出台的有关政策,通过基金在企业购买关键重大智能装备、技术改造(含投资生产自动化装备)、市场开拓(购买50台以上设备补贴)、两化融合、首台套与首购奖励、智能制造服务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支持我省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我省制造业所需的重大共性技术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政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确实促进政策落地并发挥辐射作用。
(2)打造并发挥大平台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省已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国家海岛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的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并且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等15家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已扎根福建发挥科技创新龙头作用。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大平台的引导作用,积极加强技术研发,整合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专家委员会职能,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通过设立常驻专家组,加强专家与项目之间的联系,具体指导研究“示范工程”项目,推动“数控一代”、智能制造发展。发挥泉州“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装备整机、零部件生产和系统集成,推动“数控一代”企业间组建“数控一代”产业联盟,发挥协同创新智能,实现互利共赢。
(3)发挥区位优势,加强海峡两岸对接,积极拓展国际协同开发。海峡两岸的地缘、人缘优势,全力推进闽台合作,加强企业研发合作,培育壮大数控装备和智能装备产业。
今年来,福建省机床工具行业协会联合台湾工研院,促成一批福建与台湾企业合作研发,开发数控设备。发挥福建“海丝”核心区的作用,加强国际科研与项目合作,如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开展新型电机驱动技术的研发,并联合培养博士生,福建睿能科技与美国微芯科技合作制造3DTouchpad。充分发挥福建省产业联盟的民间协会功能,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强化国外前沿技术的关注,加强国外技术的引进,并实现与国内企业的对接和转化。
(4)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强化配套服务支撑。确定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前沿技术的研发离不开高端人才,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意识,注重加强高端适用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抓住我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的契机,鼓励智能制造人才申报评选,对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鼓励人才落地发展;支持创建人才培训机构,加强我省人才的培育和“造人”计划,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我省发展实际的综合性科技人才。
福建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与思路研究”(2015R0093);“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及众创空间发展研究”(2015R0094)
陈德金(1983-),男,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任职于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