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6-12-06蒋正冬周群燕

河北医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兰索拉活动性螺杆菌

蒋正冬 周群燕



·论著·

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观察

蒋正冬 周群燕

目的 探讨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兰索拉唑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治疗观察持续45 d,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病灶位置、病理症状面积、幽门螺杆菌系列抗体检验、疼痛症状例数以及溃疡面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兰索拉唑,在临床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有优越的效用价值。

胃苏颗粒;兰索拉唑;活动性胃溃疡;治疗结果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病理原因为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部黏膜进行自身消化所产生的溃疡性疾病[1]。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部溃疡的主因,除此之外还包含其他各种因素导致胃部溃疡的发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溃疡部位有进展现象,则称之为活动性胃溃疡[2]。实际诊断过程中主要通过胃镜检查溃疡部位的面积、深度以及溃疡病理特征等进行诊断。胃溃疡虽然为消化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但是由于可能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胃溃疡成为了研究工作中的重点[3]。传统治疗胃溃疡主要使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甲硝唑等制酸剂或抗碱胆能等药物,虽然针对消化性胃溃疡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其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对于胃壁黏膜恢复不利,在胃溃疡治疗功效表现的攻击和保护两方面来看,攻击有余,保护不足[4]。本研究采用中药制剂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宜兴市十里牌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胃溃疡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患者均经身体检查,无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以及消化道癌变等胃溃疡合并疾病,采用尿素酶快速检测定胃体液幽门螺杆菌检验呈明显阳性。对照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为28~52岁,平均年龄(36.53±12.23)岁;观察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29~51岁,平均年龄(37.24±11.64)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自愿且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兰索拉唑(成都华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次/d,1片/次(30 mg),用药持续15 d。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胃苏颗粒(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适量开水冲服,每日45 g,用药持续15 d。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控制饮食,避免食用油炸、腌制、生冷、刺激、产气、酸性等类型食物,以及保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饮用食物温度适宜,避免冷热刺激等。

1.3 疗效标准 采用胃镜检查,观察蒙于病灶位置底部厚苔面积的减少程度、病灶位置周围胃黏膜充血面积减少程度、病灶位置四周再生上皮形成红晕面积的减少程度以及溃疡面积减少程度以及溃疡症状评分降低程度、胃部溃疡部位体液幽门螺杆菌检验是否呈阳性。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隐痛、钝痛、胀痛和灼烧痛的症状减少例数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病灶病理症状面积比较 在胃镜观察下,活动性胃溃疡相关病理症状包括:蒙于病灶部位底部厚苔面积,在病灶周围黏膜会因为溃疡的发展具有充血反应,以及病灶充血黏膜周围会有再生修复形成的再生上皮的红晕状表征。三种胃镜检查下的组织面积直接反映了活动性胃溃疡的症状程度、活动性发展速度。观察组在三种症状平均面积的减少程度上对比,均多于对照组(P<0.05)。2组病灶病理症状面积减少数据对比,治疗15 d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5 d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病灶病理症状面积比较 n=38,±s

表1 2组病灶病理症状面积比较 n=38,±s

症状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治疗15d对照组观察组治疗45d对照组观察组溃疡底部厚苔(mm3)4.39±0.524.42±0.633.13±0.482.85±0.392.61±0.360.91±0.27溃疡周围黏膜充血(mm3)3.73±0.583.64±0.622.56±0.372.11±0.301.52±0.120.32±0.36溃疡周围再生上皮(mm3)3.58±0.373.62±0.452.42±0.411.98±0.321.51±0.470.20±0.18

2.2 2组病灶幽门螺杆菌系列抗体检验情况比较 胃溃疡部位由于胃黏膜受损,胃部幽门螺杆菌会大量繁殖,对幽门螺杆菌系列抗体的检验,可以直接反应治疗过程中对幽门螺杆菌抑制和灭杀效果,可以组织幽门螺杆菌对溃疡部位的破坏和组织溃疡的恢复。幽门螺杆菌系列抗体检验对比,观察组呈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呈阳性例数,且2组在治疗15 d后对比治疗前,系列抗体检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5 d后,观察组检验值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5 d后分别与治疗前对比,对照组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1)。见表2。

表2 2组病灶幽门螺杆菌系列抗体检验情况比较 n=38

2.3 2组患者疼痛感觉症状例数比较 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在感官上的感觉隐痛、钝痛、胀痛和灼烧痛的症状。两组治疗后,疼痛症状减少例数对比,观察组减少数目多于对照组疼痛症状减少数目,且治疗15 d后,2组疼痛减少例数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5 d后,对照组疼痛减少例数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疼痛减少例数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疼痛减少例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疼痛症状例数比较 n=38,例

2.4 2组胃部溃疡面积及性状评分比较 胃镜检查对比治疗前后胃部活动性溃疡面积及性状积分对比,观察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15 d后与45 d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5 d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5 d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1)。治疗15 d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5 d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胃部溃疡面积及性状评分比较 n=38,±s

表4 2组胃部溃疡面积及性状评分比较 n=38,±s

时间活动性胃溃疡面积(mm)对照组治疗组活动性胃溃疡性状评分(分)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6.62±0.716.58±0.6882.61±14.0283.02±12.04治疗15d3.20±0.422.27±0.3262.32±8.2142.82±6.81治疗45d1.17±0.280.09±0.0140.17±6.1420.24±4.22

3 讨论

溃疡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民间多称为“心口痛”、“胃气痛”、“胃痛”、“饥饱痨”等。中医治疗原则为疏肝和胃,行滞镇痛,养胃和胃[5]。胃溃疡西医也有很长的临床研究史,以往其治疗方法在研究中总结的原则为抗酸或抑酸[6]。但是随着对胃溃疡医学研究水平的深入,发现抗酸或抑酸作为治疗胃溃疡的原则在临床应用中有局限性,最新研究中提出治疗胃溃疡过程中,保护和进攻兼顾的思想,在临床中得到大多数医务研究工作者的认可[7]。在对其病理研究了解到:治疗胃溃疡不仅要抗酸抑酸,而且要灭杀和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胃壁黏膜,以及对并发症的预防,从而快速、有效、全面的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是当前相关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兰索拉唑在治疗活动性胃溃疡过程中,主要的药理学原理表现为进入胃部后在酸性条件下转换为活性代谢体,通过抑制胃壁细胞胃酸的分泌,以达到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8]。但是对活动性胃溃疡问题中促进胃壁修复、灭杀幽门螺杆菌以及对胃蛋白酶并无明显的药理学作用,并且在针对兰索拉唑的应用经验研究中,更发现了其进入胃部之后有可能产生药理毒性[9]。虽然其对抑制胃酸的分泌有很有效的活性生理学效果,但是由于其药理学毒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对发展性胃溃疡的治疗要求。胃苏颗粒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陈皮、佛手、香附、香橼、枳壳、紫苏梗、槟榔、鸡内金。主要功效为理气消胀,和胃止痛[10,11]。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12]。中药制剂胃苏颗粒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抑酸、降酸、抑制酶活性、减少病灶面积、减轻症状程度等,比较符合当前治疗方案选择注重进攻和保护并行的要求[13]。

本研究中,使用兰索拉唑和中药胃苏颗粒联合治疗活动性胃溃疡,虽然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但是,观察组从症状减轻、溃疡面积缩小、溃疡评分降低以及幽门螺杆菌系列抗体检验结果对比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分析观察组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药物在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的过程中,不存在拮抗反应,而有相互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均有一定的灭杀作用,其中观察组的灭杀效果更为明显(P<0.05)。

综上所述,胃苏颗粒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兰索拉唑,在临床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有优越的效用价值。

1 Filkor K,Németh T,Nagy I,et al.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AM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and their ligands is upregulated in venous leg ulcer patients: a novel insight into chronic wound immunity.Int Wound J,2015,10:78-85.

2 Laimas J,Gediminas K,Paulius S,et al.High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in Lithuanian peptic ulcer patients.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2016,7:181-185.

3 欧阳艳君,张艳梅,李炳东,等.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组织学愈合质量及溃疡复发的作用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96.

4 亓恒梁.奥美拉唑联合快胃片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溃疡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3,9:113-114.

5 宫照东.浅谈社会因素变化与胃溃疡中医病因病机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505.

6 吴娜.胃乐新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中国医药指南,2013,5:595-596.

7 张馨,王永占,岳光平,等.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活动性胃溃疡78例.中国卫生产业,2014,10:1-2.

8 张嘉刚.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酒精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3253-3254.

9 胡国红,蒋国法,李岗秀.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对成人活动期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1:1083-1085.

10 肖军.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河北医学,2014,20:413-415.

11 刘宇,孙桂锋,李淑珍,等.胃苏颗粒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11-114.

12 张鑫.胃苏颗粒辅助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46例临床评价.中国药业,2014,23:30-31.

13 梁尔博,聂军.兰索拉唑联合胃苏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分析.贵州医药,2014,49:411-412.

10.3969/j.issn.1002-7386.2016.22.029

项目来源:无锡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编号:Q201404)

214207 江苏省宜兴市十里牌医院内科(蒋正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周群燕)

R 573.11

A

1002-7386(2016)22-3463-03

2016-04-01)

猜你喜欢

兰索拉活动性螺杆菌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兰索拉唑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分析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