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12-06黄涛
黄 涛
改良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黄 涛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甲状腺腺瘤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腺瘤;临床疗效
甲状腺腺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甲状腺良性病变,多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好发于甲状腺功能活跃期,病因不详,可能与性别、遗传、射线照射等因素相关,多发于女性或缺碘地区,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时需切断颈前肌群,具切口大、瘢痕明显等缺点,影响患者预后。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位置低、切口小,可完整保留颈部肌肉及颈部功能,术后瘢痕小,对外观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本研究就改良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1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3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4)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1.1±0.3)年;单侧甲状腺结节37例,双侧甲状腺结节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36例,年龄20~73岁,平均(43±5)岁;病程4个月至4年,平均(1.2±0.4)年;单侧甲状腺结节34例,双侧甲状腺结节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甲状腺腺瘤诊断标准[1];②均经临床症状、B型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③肿瘤界限明显,活动度较高,周围组织无粘连;④本研究已经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⑤检查结果及记录完整。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③精神类疾病;④凝血功能障碍;⑤合并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垫肩,行颈丛阻滞麻醉后,于胸锁关节上缘2 cm处至胸锁乳突肌外缘做一横向切口,根据腺瘤大小,可于患侧适当延长手术切口。手术视野下,使用高频电刀于颈前筋膜及颈阔肌间隙从舌骨区至胸锁关节上缘处游离皮瓣。切开颈白线,向两侧同步牵拉,充分暴露颈前肌与甲状腺腺瘤,观察腺瘤大小、位置等情况,设计切除范围,行腺瘤切除术(单侧甲状腺结节者可以腺瘤为中心行腺叶次全切,双侧甲状腺结节可行腺叶全切)。术后行常规引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体位、麻醉方式同对照组。术中以两侧锁骨交界处为切口中心点,于锁骨上方1.0~2.0 cm处设计平行切口,手术视野下,于切口区域皮下注射含0.5%肾上腺素的0.9%氯化钠注射液10~20 ml,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于甲状腺上下极0.5~1.0 cm处将其与颈前肌群及对应结缔组
织分离。切开颈白线,充分暴露甲状腺组织,观察腺瘤性状,必要时可行组织冰冻病理检查,利用弯血管钳沿腺瘤周围至蒂部作钝性分离,剥离并切除腺瘤,电凝止血,羊肠线缝合残面,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呼吸困难、低钙抽搐。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因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因素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因素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切口长度(cm)对照组 57 113±27 31±6 6.6±0.8 8.1±0.7观察组 57 85±20 20±5 3.1±0.2 4.3±0.2 χ2值 11.2583 7.3641 4.1583 5.212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发病率较高,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滤泡状及乳头状实性腺瘤。该病发展缓慢,发展期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期多无明显症状,腺瘤多单发,表面光滑,边界明显,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且无压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肿瘤直径若过大可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但无侵犯,腺瘤发展期少数患者可出现瘤内出血,导致瘤体增大且伴胀痛[2],部分可发生癌变,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因此,疾病早期合理选择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康复及避免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腺瘤。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是临床治疗甲状腺腺瘤的常用术式,此类手术通过切除甲状腺进而实现治疗疾病,缺点较多,具体如下:①可破坏颈前正常血管、影响淋巴管回流,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下结节[3];②需横断颈前肌群,患者术后易出现头痛、颈部活动受限、颈前区不适等并发症;③手术操作中需对甲状腺腺瘤肌肉残端予以结扎及缝合,手术步骤繁琐;④切口大、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咽部疼痛等不良反应[4];⑤术后在颈前遗留手术瘢痕长达60~80 mmm,影响美观[5]。
改良小切口手术是基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改进后的手术方法,该术式无需横断颈前肌群,故不影响颈前肌运动功能;切口小,无需放置引流管,有利于术后颈部运功功能快速恢复;也不需要结扎颈前浅静脉,故可确保切口上部皮瓣血运良好,可有效避免术后因血流受阻局部发生肿胀等不良反应,利于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促进切口恢复[6]。该术式术后无明显瘢痕,美观度较高,大多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心理更易接受。此术式虽然疗效显著,但是操作时仍需注意尽量减少不必要组织分离,减少手术创面;术后进行严格止血,缝合时加压包扎,可有效避免放置引流管[7]。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原因如下:切口感染多因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不当造成病原体入侵,而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可减少因手术继发出血引起的呼吸困难;低钙抽搐是由于术后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而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全身肌肉不同程度痉挛,改良小切口手术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对患者术后血清钙离子浓度影响不大,进而可防止低钙抽搐的发生,对于发生低钙抽搐患者,应改变术后饮食结构,限制磷摄入,补充钙质,以缓解症状[8]。
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较小,适用于腺瘤直径<4 cm患者,为避免漏诊和误诊,临床可结合超声、CT等检查结果,必要可行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升治疗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9]。此外,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前、后及各级分支处,入喉前分支数目不一,甲状腺手术中极易造成喉返神经损伤,故医护人员需熟知喉返神经解剖结构,术中尽量延长颈白线切开长度,充分暴露甲状腺峡部及腺叶下极,预防喉返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1] 王斌,付肥郭.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4)∶46.
[2] 李章健,赵红,朱海路,等.超低位颈前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36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21-22.
[3] 龚景林.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术式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3)∶77-78.
[4] 周倩.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15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11.
[5] 刘瑞.小切口改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64-65.
[6] 王永.局麻下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手术要点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6)∶34-35.
[7] 常东民,张勇,陈德强,等.超低位颈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和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3)∶476-477.
[8] 杨铁军,马狄威,曹霞.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82例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78-179.
[9] 罗渊明,黄永安,张超,等.超低位颈前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48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07.
R736.1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11.042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辽宁沈阳 1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