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6-12-06付常喜张秋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躯干步行偏瘫

付常喜 张秋阳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运动医学·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付常喜 张秋阳1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施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损害量表、Berg量表、步行功能分级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指标测评。结果 经6 w康复训练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并且疗效持续性好。

核心稳定性训练;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脑卒中偏瘫

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在田径〔1〕、篮球〔2〕、排球〔3〕、网球〔4〕、散打〔5〕、武术等〔6〕运动项目广泛应用,研究表明,CST可以有效提高专项运动成绩〔7〕,其在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8〕,改善运动功能,预防运动损伤及伤后恢复〔9〕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近几年,在康复医学领域,如何改善平衡功能和提高步行能力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10〕。目前该训练法已初步应用于治疗小儿脑瘫〔11〕、脑卒中偏瘫〔12〕等神经系统疾病之中,本研究探讨CS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某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入组,并按性别、年龄、病变类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9.7±7.6)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病灶左侧14例,右侧1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3±8.4)岁,脑出血10例,脑梗死20例,病灶为左侧13例,右侧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疾病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并经头颅CT或MRI核查确诊且首次发病,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3〕;②病程在3个月以内,生病体征稳定,血压<140/90 mmHg;③意识清醒,情绪稳定,能与治疗师沟通配合良好;④Brunnstrom分期Ⅳ期;⑤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21~40分;⑥步行功能障碍Ⅲ级;⑦家属或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头颅外伤、脑炎、颅内疾病病史等;②伴有严重认知与言语功能障碍;③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骨关节疾病等并发症。

1.2 研究方法

1.2.1 训练治疗方案 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1次/d,40 min/次,6 d/w,持续6 w。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CST,1次/d,常规康复训练与CST各20 min/次,6 d/w,持续6 w。运动强度监控:训练过程中运用SC0073传感器监控心率,测出每一位患者的靶心率〔(220-年龄)-静态心率〕×(60%~80%)+静态心率,将运动强度控制在靶心率的60%~70%。

1.2.2 具体训练安排 ①常规康复训练内容〔14〕:组1:运动疗法:患肢关节活动训练、肌力耐力训练、静动态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能力训练。每项训练6~8次,4 组,每组之间间歇40 s。组2:作业疗法:功能性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每项训练6~8次,4 组,每组之间间歇40 s。组3:物理因子疗法:主要是电刺激、磁疗、电针,每项20 min。②CST内容〔15〕:组1:徒手训练:仰卧屈膝、仰卧提臀抬腿、跪式直背支撑,4组,每组15~20次,每组间歇40 s。组2:平衡气垫训练:平衡垫站立、坐立左右转体、跪桥单手单腿支撑,4组,单侧交替重复10~20次/组,每组间歇40 s。

1.2.3 评定方法 ①采用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定,分坐位静、动态平衡和躯干协同性的评价,23分;②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最高56分,得分越低表示平衡功能越差;③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0~5级〔16〕,步行能力则越好,级别越高;④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进行测定〔17,18〕。评定均采用一次盲法评估,评定人员为不知情的非课题组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 果

2.1 TIS值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TIS值无显著差异〔(14.73±2.27)vs(14.67±2.81),P>0.05〕,6 w的康复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TIS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17.65±2.56)vs(19.25±2.34),P<0.05〕,但观察组训练治疗效果更佳(P<0.01)。

2.2 Berg值比较 康复训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erg值无显著性〔(24.29±7.19)vs(23.06±7.93),P>0.05〕,6 w的康复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TIS值较治疗前Berg值均明显提高〔(29.46±9.67)vs(40.45±10.00),P<0.05〕;观察组训练治疗效果更佳(P<0.01)。

2.3 FAC、10 m MWS指标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训练治疗前步行功能、10 m MWS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6 w康复训练治疗后,对照组步行功能、10 m MWS评分较康复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6 w康复训练治疗后各项指标均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AC、10 m MWS指标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

3 讨 论

人体深层核心肌群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脊柱稳定,浅层核心肌群的功能主要是让躯干弯曲、伸直及旋转〔18〕。核心稳定性具有传递力量和控制肢体末端的能力,进而达到控制身体躯干和运动中的平稳性〔19,20〕,其在预防关节损伤〔18〕,改善含胸、驼背等不良身体姿势〔21〕、治疗慢性腰痛〔22〕及腰椎间盘突出〔23〕等关节性疾病方面都有显著疗效。

CST是现代康复训练方法的一种,它利用徒手或借助康复器械和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核心力量,进而提高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的训练主要是前群的腹横肌、后群的多裂肌、侧方的腰方肌的训练。传统的躯干肌或骨盆肌强化训练也可以增强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功能〔24~26〕,但常规康复治疗更多的仍是以肢体运动为主〔27〕。

常规康复训练和CST均能提高躯干运动肌腹直肌和竖脊肌的协调收缩能力,但在短期的康复训练周期中,施加CST的效果较好。CST的训练机制主要是增强躯干、骨盆、髋关节核心薄弱肌群的肌肉力量,强调在不稳定状态下强化肌力控制训练是其训练的重要内容。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更注重的是肢体大肌肉群的运动训练,强调运动的模式和动作完成的质量,忽略了躯干、骨盆和髋关节周围肌力的控制训练。本课题实验研究表明CST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骨盆以及髋关节肌力训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患者患肢运动肌的控制能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模式异常,进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步态异常甚至不能行走。常规步行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侧肢体肌张力,增加下肢负重能力,但这些训练并不能直接改善肌肉的控制。CST注重躯干、骨盆肌群肌力控制训练,通过仰位屈膝、仰位提臀抬腿、坐位左右转体可以调节腰部与骨盆带肌群的协调性,使患侧和健侧的肌群肌力趋于平衡,改善了健侧与患侧肌群的控制能力,提高了患者肢体运动的协调性,从而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1 魏晓燕,刘行明.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57-60.

2 许 博,崔鲁祥,柴 萍.篮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对跳投命中率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13-6.

3 赵 亮,葛春林,陈小平.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下肢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34-9.

4 付常喜,李 平.悬吊训练对男子网球运动员平衡能力和躯干核心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138-41.

5 刘存忠.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6):94-6.

6 戴超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66-9.

7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21.

8 高希彬,王秋灵,夏申吾,等.核心稳定性训练视角下的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思路〔J〕.体育学刊,2009;16(8):78-81.

9 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70-20.

10 席建明,冯晓东.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8):777-8.

11 马丙祥,张建奎.“核心稳定性”理论与脑瘫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182-6.

12 沈 怡,王文威,陈 艳,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30-3.

1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80.

14 恽晓平,于兑生,王 志,等.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8-62.

15 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22-251.

16 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

17 Gibbons SGT,Comeford MJ.Strenth versus stability:Part 2:limitation and benefits〔J〕.Orthpaedic Division Rev,2001;(3-4):28-33.

18 Willardson JM.Core stability training 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979-85.

19 欧阳跃平.颈椎椎间盘有关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97:4.

20 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28-30.

21 王冬月.核心力量训练与人体形态美的塑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81-3.

22 魏鹏绪,张 景.下背痛康复与核心稳定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21):6375-7.

23 王雪强,戴敏辉,冯 颜,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56-9.

24 金挺剑,叶祥明,林 坚,等.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1):995-8.

25 吴勤峰,王玉书,黄井生.躯干强化训练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J〕.延边医学院学报,2008;31(1):34-6.

26 廖亮华,江兴妹,罗林坡,等.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2007;29(8):540-2.

27 郭京伟,谢欲晓,黄学英,等.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10-2.

〔2015-04-22修回〕

(编辑 苑云杰/曹梦园)

江苏省体育局局管课题(No.ST13302219)

张秋阳(1984-),男,主管治疗师,主要从事脑卒中及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

付常喜(1982-),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康复研究。

R493

A

1005-9202(2016)21-539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1.084

猜你喜欢

躯干步行偏瘫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步行回家
树与人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仰卧起坐,使你躯干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