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及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2016-12-06文曹日芳何晓燕王维丹
付 文曹日芳何晓燕王维丹
①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0021 E-mail:fwseven20@aliyun.com ②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及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付 文①曹日芳②△何晓燕①王维丹①
①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0021 E-mail:fwseven20@aliyun.com ②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
目的:评价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效果,筛查患者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不变前提下,辅以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生理指标、心理状况的测量随访,并进行比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MQ)、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对象干预后焦虑(χ2=4.321,P=0.036)、抑郁阳性率降低(χ2=11.605,P=0.000);主观支持评分较干预前高(t=-2.074,P=0.042);积极应对维度评分较干预前高(t=-2.022,P=0.047)。回归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对抑郁情绪存在影响。结论:①社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生理指标改善不明显;②糖化血红蛋白是抑郁的影响因素。
2型糖尿病;心理行为干预;社区服务;焦虑;抑郁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的慢性疾病,也是典型的心身疾病。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李梅香[1]等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提醒临床医生在关注血糖控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张彩霞[2]等的研究也表明,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且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及代谢转归有消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预防研究中,重视并干预糖尿病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尤为重要[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进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患者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医务人员也越越来越重视治疗与综合干预的结合。李伟等[4]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伴抑郁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抑郁及糖代谢。李祖祥等[5]也证实心理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在健康教育、预防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纵观近年的相关研究[3-7],研究者多选择住院病人或者医院的门诊病例,且干预模式适用于学术研究,难以应用于大范围的患者管理中。本研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医务人员—患者共同参与,结合健康宣教、自我管理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模式进行干预,评价其实施效果,为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综合心理行为干预研究以杭州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由责任医师对患者面对面随访,根据研究标准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年龄:55~75岁;小学及以上学历;知情同意;排除严重躯体活动、言语及听力障碍、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肿瘤等恶性疾病、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资料采集 由经统一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师为调查员,进行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情况、患病情况、心理相关量表。调查员指导患者自行填写问卷,由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填写,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1.2.2 测量工具 生理指标的测量:身高、体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由社区护士统一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送检,采用亲和色谱维柱法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心理量表:①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条目,每个条目分4级评分,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和标准分。标准分≥50分为存在焦虑的划分标准;②抑郁自评量表[8](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很少、有时、经常、持续4个级别。正向评分时分别记为1、2、3、4,反向评分时记为4、3、2、1,标准分以53分为临界值,分值越高,代表抑郁倾向越明显;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分为3个维度和10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为:主观支持分包括第2、6和7条目;客观支持有第1、3、4和5条目;对支持的利用度有第8、9和10条目。3个维度各条目之和即为维度分,各维度分之和为SRSS总分;④简易应对方式问卷[9](Simple Coping Mode Questionnaire,SCMQ)调查被试平日里遇到各种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应对方式。含20条反映应对特点的条目,有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积极应对:包括1~12条目。消极应对包括13~20条目。
1.2.3 综合干预 由受过培训的社区责任医师及心理科医师完成,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干预初期1周1次活动,持续60分钟,后期采用1月1次的巩固式干预。干预内容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自我监测、预防并发症、负性绪管理、培养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放松训练等。发放糖尿病相关知识手册及画册,对存在明显情绪问题患者给予面对面个别咨询。
1.3 统计处理
运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配对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描述
研究对象共80例,顺利完成干预及评估的患者76人,有效率95%(见表1)。干预结束后评估结果显示,100%患者认为社区有必要开展类似干预活动。有48例患者(63.2%)自觉在糖尿病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明显受益。其中10例吸烟饮酒的患者在干预后尝试戒烟戒酒。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描述
2.2 干预前后心理及生理指标的比较
2.2.1 干预前后情绪状况评估及比较 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阳性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评估及比较(n)
2.2.2 干预前后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干预前后主观支持评分高于干预前,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社会支持状况比较(±s)
表3 干预前后社会支持状况比较(±s)
项 目基线干预后t P主观支持19.39±5.46 21.84±4.81-2.074 0.042客观支持7.95±2.53 8.79±3.02-1.138 0.192支持利用度7.32±2.45 6.82±2.22 0.933 0.354总 分34.61±7.97 37.53±7.63-1.632 0.107
2.2.3 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比较 患者干预前后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消极应对维度无明显差异,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估及比较(±s)
表4 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估及比较(±s)
项 目基 线干预后t P积极应对维度15.66±6.63 18.95±7.52-2.022 0.047消极应对维度8.74±4.71 9.71±3.92-0.980 0.330
表5 干预前后生理指标的比较(±s)
表5 干预前后生理指标的比较(±s)
?
表6 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
2.2.4 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的比较 干预前后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
2.3 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以焦虑、抑郁评分为应变量(0=筛选阴性,1=筛选阳性),以一般因素及相关生理指标为自变量(赋值见表6),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之后,糖化血红蛋白对抑郁情绪存在影响,见表7。
表7 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 论
60年代起,我国将医疗保健重点回到基层,并提出健康的要求不仅是躯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糖尿病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10-11],监测和干预糖尿病心理状况已经成为糖尿病三级预防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的机构,糖尿病管理工作任务也逐渐加重。由于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有限,全面开展糖尿病防治管理都较为困难,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是难以实现。因此,借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有资源,培训全科医生、护士或公共卫生医师等,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促进知识及方法,结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的管理模式,开展综合性的心理行为干预。不但可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也使社区真正做到连续的、结构性的糖尿病预防、诊断治疗、教育、管理等全面服务。
抑郁症状是公认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干预前后抑郁阳性率降低,与既往研究[4-8]结果一致,证实综合心理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为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即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增加,抑郁阳性的风险会增加。患者随着病程延长,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增加,患者心理生理不适感更加明显,对治疗及未来失去信心,可能导致抑郁的加重[12]。而抑郁情绪的缓解,不仅可以改善情绪障碍,增加疾病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血糖控制。因此,各种应激、心理创伤可以诱发糖尿病发生,而糖尿病本身也可诱发抑郁发生和加重。糖尿病与抑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13]。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时从家庭、朋友等处获得物质和精神支持,可通过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来缓解应激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Connell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越小[14]。综合心理干预使患者主观支持评分增高,情感体验得到提升,不但可以缓解情绪障碍,而且可预防情绪障碍对糖尿病的负性影响。本研究显示,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的积极应对方式有所改善。一般认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比消极应对方式产生的效果好,如在疾病治疗阶段采取主动获取疾病信息,主动获取他人帮助等应对措施。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证实干预模式在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座谈的形式有集中管理、加强患者互助、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大范围管理。本研究并未使患者相关的生理指标有明显的改善,这可能与干预内容及随访时间有关。国内外相关研究随访时间少则3年[2],多则22年[15],而本研究随访不足1年。研究对象多为老年患者,其配合度及理解力有限,对干预可能存在一定影响。以此为鉴,未来研究可提高干预的个性化程度,进一步规范化干预内容,提高可操作性,在客观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延长干预及随访时间,研究结果将更加可靠可信。
[1]李梅香,郑华,马振武.П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01-402
[2]张彩霞,叶晓青,邓雪清,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74-376
[3]Kelly S J,Ismail M.Stress and type 2 diabetes:A review of how stress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15,18(36):441-462
[4]李伟,胡宝春.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糖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140-3141
[5]李祖祥,卢桂珍,彭爱君.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212-215
[6]靳素梅,陈晓兰,穆俊林,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94-95
[7]杨金芬,李英,娜西玛·热斯巴依瓦,等.心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5,19(12): 118-119
[8]胡悒萍,张积家.社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对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6(10):1383-1386
[9]蔡太生,龚耀先,高北陵,等.个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38-640
[10]任洪业,宋乃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1(6):47-48
[11]Rubin R R,Peyrot M.Psychological issues and treatment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J].J Clin Psychol,2001,4(57):457-478
[12]徐桂芳,邹华,张妍,等.综合干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702-1704
[13]缪小萍,陈虹,姚正元.糖尿病教育对П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1):28-29
[14]Connell C M,Davis W K,Gallant M P,et a1.Impact of social support,social cognitive variables,and perceived threat on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with diabetes[J].Health Psychol,1994, 13(3):263-273
[15]Hildrum B,Romild U.Holmen J.Anxiey and depression lowers blood pressure:22—year follow—up of the population based HUNT study,Norway[J].BMC Public Health,2011,28(11): 594-601
http://www.cjhp.com.c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for Community Diabetes Patient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od
Fu Wen,Cao Rifang,He Xiaoyan,et al
Hang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ang Zhou 310021,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and scre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mood.Methods:76 cases were choses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ccepted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and physical indicator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for 3 months.SAS,SDS,SSRS and SCMQ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 of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depression decreased,and 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dimension were higher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glycated hemoglobin had an effect on deprsrssion.Conclusion:①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but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physical indicators.②Glycated hemoglobin is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depression.
Type 2 diabetes;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Community service;Anxiety;Depression
R749.055,R749.92
A
1005—1252(2016)11—1633—05
10.13342/j.cnki.cjhp.2016.11.010
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