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模式下‘寒香蜜’葡萄的生物学表现

2016-12-06宋晓燕张会臣张仲新于占华

北方果树 2016年4期
关键词:露地栽培粒重果穗

刘 鑫,李 峰*,宋晓燕,王 强,张会臣,张仲新,燕 钢,张 红,于占华

(1 北京市延庆区果品服务中心,北京 延庆 102100;2 北京绿富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延庆 102100)

‘寒香蜜’葡萄也称‘早红无核’[1],是美国人采用‘Fredonia’ב无核紫’杂交选育而成[2],欧美种。果穗短圆锥形,平均穗重350g;果粒圆形,平均粒重4g,着生紧密,紫红色,具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1%。萌芽率高,成枝力强,易成花,连续结果能力强。该品种因为无核、有香味、早熟、抗寒等特点而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对‘寒香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地栽培技术方面,对设施栽培中的表现研究较少。为筛选出‘寒香蜜’葡萄的最佳栽培模式,笔者对其在3种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物候期、果实性状与经济效益进行调查比较,根据综合表现,‘寒香蜜’葡萄在大棚栽培模式下表现最好。

1 材料与方法

延庆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平均海拔500m以上,年平均气温9.2℃,≥10℃积温3 832.5℃,年降水量498.2mm,年日照时数2713.6h,无霜期206d[1]。试验地位于延庆区葡萄研发中心园区内,2010年建园,并引进‘寒香蜜’葡萄,至今为6年生。

试验设3种栽培模式:(1)露地栽培,株行距1.5 m×3.0m,棚架,架高1.8m。(2)大棚栽培,镀锌管单栋塑料大棚,南北长90 m,东西宽8 m,顶高3.5 m,葡萄单行栽植,株距1.5 m,棚架。(3)温室栽培,钢骨架,东西长60m,南北宽8m,脊高3.5m,后墙为砖砌,单行栽植,株距1.5m,棚架。全部试验地形一致,土壤一致,管理一致。

2015年7—9月实施,每个栽培模式随机调查5株,每株选取10个枝条。果实成熟后,随机摘取10个果穗,各穗随机摘取10个果粒,测定果穗重、果粒重、果粒横径与纵径,采用TD-45型数字折光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GMK-835F型葡萄酸度计测定含酸量,采用TESA SHOP-CAL电子卡尺测量叶片厚度。各指标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1可知,‘寒香蜜’葡萄从萌芽至成熟的天数,露地栽培为117d,温室栽培为104d,大棚栽培108 d。从萌芽至果实完全成熟的生长日数小于120 d的属于极早熟品种[3],据此判断,‘寒香蜜’在3种不同栽培模式下都表现出极早熟的特点。

表1 不同栽培模式下‘寒香蜜’的物候期 (月-日)

2.2 果实与叶片性状

由表2可知,露地栽培模式下,‘寒香蜜’的单粒重与单穗重达到最大,分别为2.51、346 g;其次为大棚栽培模式;最小为温室栽培模式。温室栽培模式下,‘寒香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最大,为22.9%;其次为大棚栽培模式;最小为露地栽培模式。3种栽培模式下含酸量相差不大。露地栽培模式下叶片厚度达到最大,为0.31mm;其次为大棚栽培模式;最小为温室栽培模式。在大棚栽培模式下平均每株果穗数最多,达到64穗;其次为温室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果穗数最少。温室栽培模式下果实横纵径达到最大,其次为露地栽培模式,最小为大棚栽培模式。

表2 不同栽培模式下‘寒香蜜’葡萄的果实和叶片性状

2.3 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3可知,‘寒香蜜’葡萄在露地栽培模式下666.7m2产量达到最大,其次为大棚栽培模式,最小为温室栽培模式。但由于大棚栽培比露地栽培提前21d成熟,因此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而且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病虫害发生机率小,果实商品性好,售价也比露地高。因此‘寒香蜜’在大棚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温室、露地栽培都要好。

表3 不栽培模式下‘寒香蜜’葡萄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寒香蜜’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物学表现差异较大。物候期方面,‘寒香蜜’在3种不同栽培模式下都表现出极早熟的特点,从萌芽开始至果实完全成熟的生长日数都小于120d。‘寒香蜜’温室与大棚栽培分别比露地栽培提前成熟44、21d。‘寒香蜜’在露地栽培模式下单粒重、单穗重及叶片厚度都达到最大;在温室栽培模式下,单粒重、单穗重及叶片厚度都最小,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实横纵径达到最大。可能是由于温室内光照条件差导致叶片厚度减小,光合作用减弱,进而导致单粒重与单穗重减小;但由于温室内的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最高。在露地栽培模式下,叶片厚,光照充足,光合作用能力强,因而单粒重与单穗重都大;但在延庆‘寒香蜜’葡萄的果实转色期为8月上旬,此时降雨较多,不利于糖分的积累,因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寒香蜜’在大棚栽培模式下,果粒横纵径最小,但平均每株的果穗数最多,单粒重、单穗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叶片厚度等指标介于温室栽培与大棚栽培之间,但成熟期比露地早,病虫害少,商品价值高。综合考虑,以大棚栽培更好些。

猜你喜欢

露地栽培粒重果穗
外源激素与蔗糖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基于骨架的玉米植株三维点云果穗分割与表型参数提取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玉米新品系合17-7016的组配及表现
2018年大豆粒重低于常年的原因分析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方式对太湖莼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果穗拉长保果剂在夏黑上的应用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