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梅花缘》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模拟

2016-12-06刘坤鹏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崔莺莺文史西厢记

刘坤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试论《梅花缘》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模拟

刘坤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梅花缘》是贵州的地方戏剧,它的产生无疑受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从作品主旨、人物体系和情节模式上都对以上两部作品亦步亦趋,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经典的影响力。

《梅花缘》;《西厢记》;模拟

问花居士任璇在《梅花缘》后序中写道“开户迎风,试仿张生之事,又写道“愿学玉茗文人,笑烟花于南部云尔”,①可见任璇内心是把《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标杆,《梅花缘》是自觉的模拟之作。《梅花缘》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模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是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展开:

1 作品主旨相同

牡丹亭描写的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与贫困书生柳梦梅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情与礼的冲突,建构了至情世界观。篇首作者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礼相格尔!第之礼之所必先,安之情之所必有邪”。②与之相类似,任璇在梅花缘第二十九出【混江龙】中写道“这情字包罗天地,将这点情丝缕缕贯三才。情和平,是日月星辰;情惨凄,是雨雪风雷。情厚重,是锦屏翠障相联抱;情活泼,看惊波激湍自萦回”。③在至情即儿女之情的作用下,方素梅起死复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任璇虚构了造化天地的天帝和以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使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方素梅和贫寒书生王廷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其实是儿女之情的胜利,是至情对礼抗争的胜利。梅花缘传奇前叙中又说“万物莫不有情,而以人之情为独挚;人亦莫不各有其情,而才子佳人之情为最真。真则奇,奇则传。固不必实有其事,而不必不有其事;亦不必实有其人,而不必不有其人。有其人与事,而以其感真之情且为生生死死于其间,彼造物者若不如是,不足以见才子佳人之情之真”。④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世间的客观规律,违背这条不可变更的事实,便是有违生活的真实。任璇仿效汤显祖,生活的真实让位于文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成为最高的真实,在至情作用下,“世间有为法,一切惟心造”,于是承多情如来法旨,救苦观世音言梅妃何靖,经历了一番尘劫,因为爱而有了缘,因为缘生了恨。把一段死生公案,又将死生孽障,转为美满夫妻,至幻至巧。《梅花缘》至情主旨如出一辙,两作者都写至情战胜生死,情战胜理。说明任璇在感情上认同汤显祖的“至情论”,并试图在《梅花缘》的实际创作中实现这一主旨。

2 人物设置体系相一致

《梅花缘》在人物设置上刻意模仿《西厢记》下面是人物的对比:

张君瑞:出身名门,父母早亡,胸中有大志,腹中有才华,奈何犹未骋志。王廷睿:是名门望族,因父亲过世而家道中落,有志不得伸。

崔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歌书算,无所不能,长相为天姿国色。

方素梅:长成二八,女工书史,样样皆精,人中玉人。

相同点: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懂诗书,知礼仪,有教养,且有倾国倾城貌。

崔夫人和方夫人:都过着母女相依为命的生活,丈夫去世后势单力薄,都曾要把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子,嫌贫爱富,都是为子女考虑的势力的家长,女儿婚姻的实际操纵者。

红娘:崔莺莺的丫环

翠羽:方素梅的丫环

郑恒和封标:郑恒是崔老夫人的侄子,先于张君瑞许配给莺莺,在张生进京赶考之间造谣生事,妄图据崔莺莺为己有,后真相大白,羞愧撞树而死。封标是方夫人侄子,在王廷睿之前并未同方素梅订婚,也是在张生赶考之间拨弄是非,欲与方素梅完婚。因破人婚姻,在因果报应下终遭显戮,被斩于贼中。二人都已老夫人为后台,为人粗鄙,不得大家闺秀的芳心。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主要人物上(王廷睿与张君瑞,方素梅与崔莺莺)、相对次要人物(方夫人与崔夫人)、次要人物丫头的角色设置上都极其相似甚至雷同,人物角色的定位上模仿的地方显而易见。

3 故事模式和情节上的相似

人物体系、人物的相似和故事模式的相同并不足以说明《梅花缘》是模仿或抄袭《牡丹亭》与《西厢记》,因为这两个方面模仿的痕迹相对比较隐蔽,需要经过一定的分解、分析、对比等方式才能得到论证。下面所说的雷同甚至抄袭的现象则使模仿显得更为为表面化,文字的直接组合方式和情节的大同小异则更能说明问题,下面是一些比较。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写张生与崔莺莺约会,“(末上云)……呵,小姐休说谎咱!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i梅花缘第八出探梅中写王龙溪欲攀花瞭望方素梅容貌时也写到“(生)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兀的不好明月。”⑤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旦云)取香来!(末云)听小姐祝告什么?(旦云)此一注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注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此一注香……(做不语科。红云)姐姐不祝这一注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⑥。

《梅花缘》第八出探梅中写到“(旦)这一注香,愿亡过的早早升天;二柱香,愿爹娘百年长寿,……(贴)小姐,三炷香每夜俱不明言,翠羽代小姐祷祝吧;惟愿配个姐夫,才貌双全,夫妻百年偕老。”⑦。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⑧《梅花缘》第九出《绳系》,也同是【叨叨令】,偶然的、花儿叶儿,把你牵牵连连的架;便算是、心儿肝儿,认他亲亲热热的姐;怎知道、愁儿病儿,煎煎急急的挂;一霎时、风儿雨儿,飘飘零零的卸……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煞人也么哥!⑨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就不一一详述了。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梅花缘》纯为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模拟,这也从一个测度说明了经典的巨大影响力。

注释:

① 任璇.梅花缘[M].贵州:贵州文史出版社,1988:260.

②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72.

③ 任璇.梅花缘[M].贵州:贵州文史出版社,1988:245.

④ 任璇.梅花缘[M].贵州:贵州文史出版社,1988:16.

⑤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44.

⑥ 任璇.梅花缘[M].贵州:贵州文史出版社,1988:64.

⑦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11.

⑧ 任璇.梅花缘[M].贵州:贵州文史出版社,1988:65.

⑨ 任璇.梅花缘[M].贵州:贵州文史出版社,1988:75.

刘坤鹏(1989.01-),汉族,男,河南淮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攻读文艺学。

I207.3

A

1672-5832(2016)04-0207-02

猜你喜欢

崔莺莺文史西厢记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