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者更应该是文化人
——浅论文化对文学的重要性
2016-12-06郭娜
郭 娜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文学研究者更应该是文化人
——浅论文化对文学的重要性
郭 娜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文化是一个网罗各门学问的整体系统,其中文学便是从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形成独立学科。可见两者一直有着纠缠相连、不可割舍的关系,无论是在文学的创作还是研究中,都能从文化层面找到内容渊源、方法路径。本文从文学的立场出发,阐释文化对文学工作者,尤其是文学研究者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提升文学工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功底,从而促进两者相得益彰式的发展。
文化;文学;继承和发展
文学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梳理两者关系,条别源流,是十分必要的。
1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因包罗广阔,因此复杂多变,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例如文化底蕴深厚的林岫曾从艺术的角度将文化定义为历朝历代艺术家的无数高度和品位的积淀。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文化可定义为:狭义上是指“专注于包括文史哲、艺术等在内的人类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和学术思想等社会的精神层面。广义的是指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人类生活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①,“一个名族或者国家的整体的生活精神”②在这一层面上与历史名词“文明”的内涵基本相同。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在世人不断的创造、传承和积淀中,并与国人心理渗透,为中国独有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根基式的内涵。
中国先秦及其以前,没有文学这一独立的学科,当时的文章,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特质,即文体不明确,审美性不强。中国古代重史和现实,所以仅以文字来记录历史,评价得失,当时的文学作品严重依赖政治,并被视为其附属品。即使在后来看极具文学色彩的《诗经》,其诗教功能也被定义为“兴观群怨”,即讽刺政治,批判现实。所以当时的文学只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到来,此时文学创作才不断增加、文学理论不断完善,并逐渐脱胎于文化,形成独立的学科。文学的政治性减弱,成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此后随着西方相关文学理论的引入,部分学者为了抹去文学的奴隶历史,弥补中国百年来文学空白的缺陷,因而十分注重探究文学的独立特性。但也因此忽略了中国文学的生成传统和民族特性,忽略其文化功能。但随着文学内涵的深入研究,文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有人认为文化作为人文学科的母胎,是人文学科的根底,所以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创作和研究应当紧密与文化结合。“人文学科肯定是从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普遍相关之中得到它们的力量、它们的营养以及它们存在的理由,把他们割裂就是对它们的扼杀。”③对这些理论践行并有突出建树的文学创作活动,便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2 文化素养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略述
文化是孕育一切人文学科的胚胎,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就等于把握住了各科的血脉源头。关于文化素质对文艺创作和研究的重要作用,书法家胡传海和林岫都相继发表《书法家应该是文化人》、《书法家应该首先是文化人》,强调文化对书法领域的影响,并强调文化素养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胡氏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国学根底,以避免出现常识硬伤,贻笑大方。做到肚子里有东西,才能气度不凡,包罗万有。在此基础上林岫提出了面对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机,更应夯实和丰厚传统文化积淀,让书法及其文艺创作免于流俗和肤浅。并提出具体的文化素养积淀的建议,即以“三修”(修能、修学、修德)为基本原则,静养清修、能耐寂寞的基础上多读书。以“二功”(读书功、学生功)为基本文化功,即要求:谦虚观察(看门道),恭敬求教(解疑惑、知其所以然),认真思考(以便通会活用)。在论述中林氏触类旁通,打通文艺关节,提出读书和学习的对象主要是文字学、文学和史地知识。总之,只有注重积淀、博学广储、勤学敏思,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习,并灵活运用于创作中,才能做到高水平的创作。
笔者以为,文学和书法艺术都脱胎于文化形态,而且文艺不分家,两者又关系密切。林岫先生对于文化素养对书法艺术创造的作用意义,对探讨文化对文学创作及其研究亦有借鉴意义。
3 如何提升文化素养
3.1 夯实国学根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这就需要我们广泛的学习和积累。正如胡传海所说硬性的常识须下苦功夫记忆,其中的人文内涵则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悟性转化实现。书法家启功也曾说“文史不通,下笔空空。”没有文化积淀的文学是空洞而浅薄的。只有在不断的厚积才能在绵长的研究中不断喷发。
3.2 善学务实。善学是指虚心求学,还要会学。正如林岫所说“谦虚观察(看门道),恭敬求教(解疑惑、知其所以然),认真思考(以便通会活用),”一方面要以虚心的态度向在此领域内取得建树的前辈讨教学习,得到有益的指导,另一方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勤学自学始终是通向成功洪流中的最坚实的小舟。务实是指将学到的东西切实地转化为作品和成果,灵活地运用。在学习中应不断提醒自己所学有没有用,能不能用,怎么用。
3.3 修德立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提出了“知言养气”,即一个人的言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相反,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也决定其文学水准。这体现出古人对德行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视。如今文学的审美性已经削弱了道德评论的力量,但仍有其存在价值和指导意义。静养清修,耐得住寂寞,淡定地读些书,做些该做的事,不做背德弃信之事,遵守学术道德。德艺双馨才能成大器、成大家。
结论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演变,底蕴深厚。中国文学应从中汲取营养,才能展现出民族的特色。作为文学工作者,不仅搞好文学创作和研究,也要担负起“文化人”的使命,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把根留住。
注释:
①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国际出版集团,上海,2005年,第7页。
② 钱穆,《中国史学论》,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350页
③ 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6年,第14页。
[1] 赵石定,张旭,《文学与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2008年6月。
[2]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2005年1月
I026
A
1672-5832(2016)04-0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