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完整的认识一个仪式的意义

2016-12-06房雅娜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仪式化哈尼族农历

房雅娜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如何完整的认识一个仪式的意义

房雅娜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1 仪式的概念

当代人类学将人类文化分为观念、行为、物质三种范畴。仪式既不是物质范畴的事物,也不是存在于人脑中的观念,而是付诸于实践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方式都称之为仪式。人类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怎样的行为方式才可以称为“仪式”?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当原始狩猎部落的一群人杀死一只野山羊,将整只羊放在燃烧的火堆上烧熟后分食时,我们只会认为这种行为只是他们为填饱肚子而进行的一次果腹行为,我们不会把他当做一个仪式,但是,当有一天这群人同样杀死一只羊,用羊血撒地,将羊的尸体焚烧,与此同时还跪拜天地,口中念念有词……他们这次并不是为了果腹而进行的日常行为,而是超出日常行为的一次不寻常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他看作一个仪式呢?是的,它是一个仪式。我国在周代的时候也发生过类似不寻常的行为。特纳认为,仪式是由象征行为、表达方式、表达对重要真理之信仰的物体所组成的正式行为。“正式”行为的意思是,由规则、计划或方案规定行事的行为。仪式的意义可能是宗教上的,也可能是世俗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把人比作“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认为人类就是意义的创造者。(Bowie,2000)的确如此,人类的行为,人类创造出的文化对象,对人类来说都是具有意义的东西。格尔兹也引用韦伯的话说:”任何一项文化事件不单单只是存在并且发生,它们还具有人类赋予的一定的意义并因意义而发生”(Geertz 1973),作为文化事件的仪式当然也不例外。仪式对于仪式行为者来说,同样因为有“意义”才行为,但其“意义”绝非日常的实用性意义,而是精神领域的意义。仪式行为者正式通过行动、舞蹈、吟唱等表演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

2 仪式的类型

格兰姆斯在其《仪式研究的起点》一书中,根据仪式的实际用途,将仪式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

第一,仪式化:仪式化是指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或姿态,而这种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或姿态也可以被看作是仪式的简单形态,任何非实用性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姿态、行为都可以包括在内。所以,格兰姆斯将“仪式化”列为仪式的一种类型,并以”身体的、生态的”特征来定义这种仪式。如:当我们受到严重威胁而不得不表示屈从时,最常见的条件反射就是双手高举表示投降,双膝跪地表示服从。当人类将自己的某种姿势或姿态赋予意义,将它变成交流的手段或表演的形式而使其功能性的实用价值退居次要地位时,这种姿势或姿态就已经被仪式化了。

第二,礼仪:格兰姆斯认为,礼仪起源于公共交际和社会生活,如见面礼、社交礼仪等,其特征是“个人间的,形式化的”。

第三,巫术:假如一种仪式不仅具有意义,而且具有效力,即属于巫术。这种仪式试图调动超凡的力量并伴随着某些期望的结果。

第四,礼拜:格兰姆斯把礼拜看作是一种精神的实践,是一种符号的行为,是期待神圣力量的一种结构。礼拜行为体现为一种默想式或冥想式的实践活动。礼拜的特征是宗教性的、神圣性的。

除此之外,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庆典等活动当中也可都有仪式所在,一个活动可以包括多个仪式。我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等仪式,其中“苦扎扎节”是哈尼族的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

3 哈尼族的概况

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6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

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其义均为“和人”。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族统一的名称。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4 苦扎扎节

4.1 节日的来源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节”,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菁口村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哈尼族的人们过“苦扎扎节”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哈尼人为了生存开沟引水,烧山垦田,破坏了环境,从而使很多动物失去了家园。为了保护自己生存的领土,动物们到天神梅烟那里告了哈尼人一状,为了惩罚哈尼人天神梅烟让哈尼人每年农历六月的时候杀一个青年男人来祭祀那些死去动物们的亡灵。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哈尼人都会为失去亲人而痛哭,他们的哭声惊动了天神梅烟,他发现用人头祭祀动物们的亡灵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改变了原有的判决,他让哈尼人每年农历六月祭奠的时候,要高高的架秋千、立磨秋来荡,让动物们误以为哈尼人被吊死在半空中,便不再糟蹋梯田的庄稼。从那以后,“苦扎扎节”就只杀牛,不杀人,牛头代替人头成为祭祀品。经历了这样的危机后,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为了让自己生活祥和、粮食丰收,哈尼族的人们在每年农历六月依然进行着这项祭祀活动。

4.2 节日的内容

“苦扎扎节”长达12天,因其在农历六月属狗日举行,因此称为“六月节”。在属狗日的清晨人们建“磨秋房”(磨秋场、龙头)的等活动。

5 仪式的特点

仪式行为是不同于生活常态行为的一种超常行为。

5.1 就行为频率(发生的次数)而言,日常生活行为每天都在发生,而仪式行为只是定期举行。

5.2 就目的而言,日常生活行为是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如衣、食、住、行)而进行的实用性行为。仪式并非具有生活实用价值,而是表达某种精神价值(如信仰)的行为。但是并非所有超常态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仪式行为,比如,我们不能把精神病患者的失常行为看作是仪式行为。我们说的仪式是一种超常态行为,是相对于正常状态的日常行为而言的。

[1] 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民族研 究》2006年第5期。

[2]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房雅娜,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

G03

A

1672-5832(2016)04-0204-01

猜你喜欢

仪式化哈尼族农历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闰的故事
学校您好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小学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过 年
论作为仪式化行为的春晚“农村外地人”形象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