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宝相花的唐朝舞蹈研究
2016-12-06云霜
云 霜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宝相花的唐朝舞蹈研究
云 霜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该研究旨在探讨宝相花和唐朝舞蹈的联系。宝相花是以佛教艺术的进入为契机,在印度莲花纹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宝相花纹艺术符号,宝相花盛行于唐朝时期。唐朝社会繁荣、经济发达、政治稳定,舞蹈不仅有自身汉族的风格,还融合了西方、印度、朝鲜等风格,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时中国古代舞蹈的一个顶峰时期。根据研究得出宝相花与唐朝舞蹈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宝相花纹案广泛用于唐朝舞蹈服饰、配饰和额饰中。该研究将舞蹈和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探讨其联系,为今后的舞蹈理论研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宝相花;宝相花纹;唐朝舞蹈;佛教
1 社会背景
1.1 唐朝经济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1.2 唐朝文化
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汲取外族文明。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如:田园派代表王维、孟浩然,边塞派代表岑参、王昌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唐时可谓最高。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神,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因此道教自唐初就被规定居于佛教之上,在唐代上流社会也很流行。唐代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南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佛教的政治地位虽不及道教,但其传播范围之广、经济实力之大、信徒人数之多都远在唐代道教之上。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正是因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各国和各民族间交往十分频繁,所以人们也开始追求艺术的乐趣。舞蹈成为各阶层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手段。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在隋唐时期作为吉祥三宝之一的宝相花也盛行于此时期。
2 宝相花的介绍
2.1 宝相花的渊源
宝相花是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花花”。盛行于隋唐时期。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又吸取了传统纹样中的云纹中间镶着形状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是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在金银器、敦煌图案、石刻、织物、刺绣等各方面,常常会有宝相花纹样。在石窟里,宝相花是图案纹饰中不可或缺的种类,它主要装饰在石窟窟顶、窟底、龛楣、背光、边饰、华盖、服饰等地方。
宝相花是莲花之变形,和八瓣莲花一样,都是佛教艺术活动中产生的纹样。宝相花纹最开始是以莲花花纹为母体,后来才发展出了牡丹(词典上“宝相”一词也指牡丹)等作为母体的花纹图样。有学者认为,在宝相花纹的意义生成上,从字面意义而言,是一种佛教殊相,含有庄严的意味。其世俗的意义,象征着富贵、吉祥、圆满。宝相花纹其本源是莲花,蕴含着佛教生生不息的意义。
2.2 宝相花纹的结构特点
宝相花大多是以“十”字纹为基础,许多四方连续形式的简单宝相花纹多是这样结构。然而在这基础上,四十五度旋转,再四出形成八瓣,形成“米”字八瓣,宝相花纹就更为饱满了。宝相花纹虽然是以“十”字基准和“米”字结构式。但饱满的宝相花外形都是一个正圆形。宝相花纹由多种纹样组合而成,从中心向外扩展分布,形成一种是圆形辐射状结构式。
宝相花纹纹饰可以作为重要的年代依据,也能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除纹饰研究之外,其花纹本身的意义也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
3 唐朝舞蹈的介绍
3.1 唐朝舞蹈的种类
唐朝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软舞类有《绿腰》、《屈柘》等;健舞类《胡旋舞》《胡腾舞》《剑器舞》等;宫宴舞类《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四方乐舞》;饮宴歌舞类《回波乐》。
3.2 唐朝舞蹈的特点
继承和传统,广泛吸收,富于创新;形式多种多样:大型的舞蹈,人数多至上百人,服饰豪华,场面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小型舞蹈,技艺精湛、表演艺术水平高,引人入胜。唐代舞蹈虽形式多样,风格多种,但总的说来,具有开朗明快、健康向上的基调。这也反映了强盛的唐帝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创造了特有的舞蹈分类,如燕乐、健舞、软舞、歌舞戏等。继承创造了舞蹈动作的某些术语,如大垂手、小垂手、摇等。尤其重要的是,还创造了记录舞蹈的画图和文字谱,如《破阵乐》舞图、《南昭奉圣乐》舞图和敦煌舞谱,这是舞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3 唐朝舞蹈的组成
唐朝舞蹈组成除了在舞蹈动作上的千变万化,刚柔并进,洒脱明朗,曼妙舒缓外。还有服饰、发饰、妆扮的组成。服饰上襦裙是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还有回鹘装穿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面部妆容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等,其中花钿是一种额饰,用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各种花朵形状,以梅花、牡丹最为多见。项饰有项链、臂饰、腰饰等。
唐朝的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4 宝相花与唐朝舞蹈的联系
4.1 宝相花与唐朝舞蹈同佛教的联系
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是佛教艺术活动中产生的纹样。宝相花纹是以莲花为母体,又吸取了传统纹样中的云纹中间镶着形状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
莲花为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取“出五浊世,无所污染”之义,象征佛法之纯净无染。相传,释迦牟尼一出世时,即站在莲花上,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释迦牟尼佛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他的手“开敷如莲花”,故藏传佛教的壁画、唐卡上,释迦牟尼佛的掌心均画成玫瑰红色。佛教赞叹莲花有香、净、柔软、可爱四德,视为吉祥物,这种对莲花的崇尚,体现在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美的象征。
中国舞蹈自佛教传来之后,从中吸取了许多精髓。我们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中历代的壁画、雕刻中,目睹飞天千姿百态、飘逸优雅的身形,就可见其端倪。史书记载,对于佛教舞蹈的描述更是令人目不暇给,隋唐时代,佛寺除了继承南北朝时代民俗歌舞的活动之外,还举办庙会、戏场,将各种民间流行的节目均汇集于此,而宫廷中所流行的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胡旋舞等也都是随着佛教传来的舞蹈,后来成为中国的民族舞蹈。其中“秦王破阵舞”是由唐太宗亲自设计的舞式,据说观者“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悚”;而由擅于歌舞的唐明皇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将婆罗门舞曲、西域舞曲及汉族舞蹈熔于一炉,堪称为中国舞蹈史上的一颗明珠。此外,“五方狮子舞”源于《佛说太子瑞应经》中的典故,直到现代仍经常在庆典中表演,视为辟邪呈祥的象征;“钵头舞”又称“拨头”或“拔头”,是从南天竺拔豆国传来的面具舞,据说极有可能是中国平剧的初步形式,“兰陵王”和“踏摇娘”完全是摹仿此一印度舞剧。
佛教文化影响着宝相花以及唐朝舞蹈的发展,两者都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使其在唐朝时期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以及在这一时期走上了顶峰。今敦煌石窟中,发现壁画上莲花或宝相花安置在中心位置,周围饰以飞天,以显示佛国天宫的庄严、美丽和欢快。两者都是佛教发展来的精髓,都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
4.2 宝相花纹用于唐朝舞蹈服饰、配饰、额饰中
大唐文化吸取了诸多异域风采,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和外国的神和圣者,并且吸收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在当时的服饰、配饰中运用到了当时流行的图案纹样,可以分为:联珠纹、缠枝纹、宝相花纹、团巢纹、几何纹等。额饰中用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各种花朵形状,以梅花、牡丹最为多见,牡丹则是宝相花的母体图案。在唐朝石窟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纹饰①宝相花纹饰是其中常见的纹饰之一。
总结
艺术是一个大的门类,在这个大范围中,许多艺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相互发展的。佛教对宝相花及唐朝舞蹈影响深远。本文是论宝相花与唐朝舞蹈,其在今也对舞蹈有着密切联系,舞蹈的队形上很多也是以“十”字基准和“米”字结构式,来进行变换的。所以我们在今对中国古典舞蹈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戏曲、芭蕾这些进行联系研究,也可以扩散出去,对其他艺术进行发散,吸取其中对舞蹈发展有利的。
注释:
①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1999,第1页。
[1]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国古代舞蹈史
云霜(1991.02-),女,汉族,四川古蔺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J522
A
1672-5832(2016)04-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