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我们思政课老师为什么必须坚守师德不退却
2016-12-06宋淑瑾
宋淑瑾
“大数据时代”我们思政课老师为什么必须坚守师德不退却
宋淑瑾
【摘 要】2013年5月,中央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未来担当高校发展主力军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身上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他们不但要具备扎实渊博的专业理论,而且更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教师更应该坚持"师德为首"和"师德先行"的理念。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师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网络上的几个例子:(1)百度百科: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了一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文章中提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这番言论引起了网民铺天盖地的批评与漫骂。(2)湖北网台:网络上流传一张幼儿园女教师以拎耳朵的方式虐待学生的照片。后查明,颜某在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工作以来,多次对幼儿园学生以倒插垃圾桶、胶带封嘴等方式进行虐待。(3)搜狐新闻:海南万宁6名小学生集体失踪,引起老师和家长极度恐慌。经调查,海南万宁一小学校长陈在鹏连同当地房管局职员冯小松带6名女学生开房,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4)南方周末:西安一家幼儿园长期给园内幼儿集体服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灵”。不少孩子被发现存在腿疼、头晕、肚子疼等相同症状,引发众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这几个网络案例给我的启示是:(1)“网络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任何信息都不可能长时间隐瞒,唯有君子般坦荡行为才能“德高为范”;(2)“地球是平的”,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任何教师个体行为将会让全体教师“痛”或“快乐”;(3)社会在多元发展,人有多元需求,学生“道德歧途”可以宽容,但是教师的道德瑕疵将是“万劫不复”。
这几个网络案例给我的思考是:(1)网络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的师德是什么?(2)网络大数据时代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3)网络时代师德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下面我就对思考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所谓网络“大数据”就是人人随时随地都可相互监督,任何信息都会通过网络而曝光。在这个时代我们教师职业共同体比任何一盒时代的联系更加紧密,个体教师职业伦理水平虽然不能代替整个教师群体的职业伦理水平,但是个体教师道德的滑坡将是我们整个教师群体的灾难。师德既遵守一般的道德,又高于一般的道德,因为与最纯洁的孩子相处,应当是最应当讲道德的职业,师德不能因为“大数据”时代而有所改变,依然是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传统与基础,甚至不是最高伦理而是基本需要。所以,网络时代坚守师德,不再是高谈阔论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再是瑕不掩瑜,而是锱铢必较。
一、网络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的师德是什么?——师德,是为师之本,执业之基
古之《师说》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我们也被赞誉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两句话我理解是能成为教师的第一前提不仅仅在于拥有丰富的知识,更在于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师德的内容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有一个理解共同的底线。在品性方面,既包括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也要体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在道德关系方面,作为群居的人个体发展如何得到充分发展而不破坏群体,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等。在师德的应有之意方面,就是在共同价值观上的行为方式,师德即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应有标准,也就是说,教师该怎样做,才是令人信服的。
二、网络大数据时代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师德,既在于独善其身,更在于兼济学生的行动
师德置于网络社会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再是教师密闭于校园内自说自话理论,而是真正约束教师恪守职业伦理的必需品,也是教师保证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必需品。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法律永远的追求,但是最低的道德不一定全部上升为法律。当最低道德不能上升为法律失去法律约束时师德的传承功能,即教师对学生,学校对学生的基本礼仪教育显现的尤为重要。
不讲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讲道德,必将失去别人的帮助,而一名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帮助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取得收获,进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道德调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我们基本做到了。比如,在公共场合女士着装得体,不宜太暴露;男士庄重而不轻佻。有些我们教师甚至都不太清晰,比如,宾馆里的浴帘该怎么摆放?是放在浴缸外面抑或是里面?查询相关国际惯例,应该放在里面,原因是沐浴外溅的水打湿地面会给打扫房间的服务人员带来不便。再比如,卧铺车厢里旅客该怎么躺?头朝窗口还是朝过道?设计上,旅客应该头朝过道,因为如果脚对着来往的人是不礼貌的;另一方面穿行的旅客应当用远离床铺的那只手拎行李,以防止碰到躺卧旅客的头部。也就是说,在理想的状态下,双方有相同的道德自觉,躺卧者能得到安全,穿行者能得到尊重,但如果穿行者没有这样的自觉,躺卧者为了安全,可能会把脚对着穿行者。因为道德规范人的立身、处世等行为,如果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等利益相关者相处,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心态,冲突中只能两败俱伤。比如,一个有把手的三层保温杯,就比一个光秃秃的单层玻璃杯具有更高的道德含量。
网络时代中我们的学生因为网络的因素可以足不出户知晓天下大事,也可通过网络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这也产生了大量的“宅男宅女”,同时由于人与人交往的减少,许多年轻人在与人交往中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说,甚至对于婚姻的建立都求助于电视相亲节目。这种形式上道德欠缺我们看似通过鼓励学生勤于实践,勤于行动,但是事实上道德缺失已经开始影响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如各地怪异的建筑,社会创新力不足等。所以,师德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不仅是教师修身养性的专用“护身符”,其作用更应当去传承,去传递,去传送,保证我们的学生一样在职业中坚守职业伦理道德,守护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
三、网络时代师德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网络时代”评价师德的唯一标准是“谦谦君子”
我把提高师德的路径概括为四方面:主体自觉、理性关系、师德制度、物化师德。主体自觉就是首先教师自身的觉悟要高,只有每一个个体觉悟的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觉悟才能提高;理性关系具体是师生关系要融洽,师师之间要融洽;师德制度是说要有一定的标准,在规则和约束上不会因人而废,因事而废;物化师德是既要强调仰望星空,也要看到现实生活,毕竟教师首先要生活。如果有一份充分的福利保障制度,那么教师可以超然于世外,固守社会的最高道德高地,因为有这样一种合理的、物质水准很高的保障,能够作用于教师的精神世界,让教师敢于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成为万世之表。
提出了主体自觉、理性关系、师德制度、物化师德四个途径,但是具体目标唯有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怀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办法的,只有道德作基础,才能补救法律之不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云水胸襟,高瞻致远”。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了狭心症,不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心里忧愁、烦闷、痛苦。所以君子般的教师才有坦荡荡的胸襟。另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是与世无争的,不仅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是讲礼让。如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他说,射箭比赛开始时,双方要拱手对立行礼,以表示对不起——礼让,再开始比赛。比赛结束后,不论谁输谁赢,双方高举酒杯,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双方都有礼貌,即使在争,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彼此尊重对方。孔子讲这一件小故事,说明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即使必须争,也要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因为人类有人文精神,所以不同于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动物。总的来说君子通常是指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就指道德品行低劣的人,如果教师能像君子一样教书育人,我们教师职业才能光辉灿烂。
古之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流传下许多诸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德高为师”等形容神圣教师形象的名言佳句,也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程门立雪、凿璧取光等刻苦学习的学生。但是“大数据”网络下,教师给社会留下了诸如“范跑跑”、“校长门”、“虐童女”的形象。我肯定不认可社会给我们的评价,但是我想我们群体中确确实实出现了违反教师职业伦理的行为,也许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职业伦理是完全约束教师,还是应当把她化作与学生共勉的力量?而评价我们的道德标准只是“谦谦君子”,而不是其他。
(作者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宋淑瑾(1985-),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思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