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与世界文明
——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筹备启动

2016-12-05本刊编辑部

中国美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年展丝路艺术家

文 本刊编辑部

丝路与世界文明
——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筹备启动

文 本刊编辑部

Silk Road and the World’s Civilizations——Preparation for the 7thBeijing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China, 2017 Launches

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筹备启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缘起

1895年,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了首届国际艺术双年展。此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年展一直是国际通行的一种艺术展览模式。2003年,参照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惯例,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立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创办(简称:北京双年展)。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为常设大型国际美术展览。

自2003年开始,北京双年展先后于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举办了六届,被誉为“架起东方与西方的桥梁,编织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展览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举办,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国际社会平等对话的艺术平台,建立了一套既参照国际惯例又尊重中国国情的运作方式。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展望

发扬亘古常新的丝路精神,绘就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

追求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展现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创办十五年的北京双年展已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一定影响力,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吸纳国际前沿信息和经验的同时,坚持特色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努力在具体进程中继续改革,以期积累经验,日臻完善。目前已重新调整组建了新的更加年轻化、专业化的策划团队,经策划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于2017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七届北京双年展。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艺术家(邢贺扬 摄)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确定为“丝路与世界文明”。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非大陆的古代交通路线,包括陆上(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从秦汉以来在中外经济政治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构想,并多次发表关于“弘扬丝路精神”的讲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而且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强调文化先行。东西方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同民族异质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优势互补,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构成了亘古常新的丝路精神。丝路精神不仅在古代惠及丝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且在当代超越了丝路沿线国家的界限,拥有全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对于促进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共同梦想的实现具有独特作用。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历史上丝绸之路也是由东西方各国多民族共同开辟的,近百年来西方学者的丝绸之路研究著作层出不穷,最近出版的美国学者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激活了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定为“丝路与世界文明”,该主题既适用于丝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同样可以激发、唤起非丝路沿线国家艺术家们的参与热情和创作灵感,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丝路与世界文明”题材的创作热潮。

“丝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当北京双年展的主题设置与“丝路”发生关联,其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参与的累计规模,将最有可能通过美术的方式,跨越地域,穿凿古今,思接千载,图观世界,从现代人角度对千年古今丝路进行艺术化的视觉再现与诠释。而第七届北京双年展预期的展览效果和作品构成,并不仅仅止于古今丝路,从时间、空间以及人类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世界文明的版本从未穷尽,其中,艺术是最富视觉感和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绘画与雕塑。以艺术的形式绘就和塑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美丽蓝图,是中国梦,是世界梦,更是千年丝路的伟大召唤!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脉络,展示世界文明交融的成果,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古今中外对话“新模式”,推动国际范围的文化认知与认同。具体到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创作,正因为有关“丝路”方面的题材是庞杂宽泛的,世界文明方面的素材更是灿若星辰,所以具体地探寻发现与筛选转化,还是要在遵从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各国艺术家们的个人选择。希望各国艺术家能在精神内涵上与“丝绸之路”“世界文明”主题相接,在“古老”的“丝路”母题中注入新的时代观念与文化内涵,以独特的美术视角、丰富的美术形态和个性的美术语言体现出对于人类文明的致敬。

组稿/苗 菁 责编/赵小来

[编者按]

事物的发展兼具两面性。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结果却会是千差万别。3D打印这一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即挑起人们热爱争议的本性。赞赏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一时间,艺术圈里掀起了一股对新方法(3D打印)介入到创作领域的热议。

赞赏者以为,3D打印不仅提高了艺术家的工作效率,更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新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艺术家对“所思即所见”理想状态的渴望,同时,“科技与艺术的异步效应在3D打印的介入中逐步消失。”3D打印能制作出极其精细而繁琐的结构部件,也可完成造型极为规范甚至完全对称的装置组件,还能就同一造型的复制以及无级缩放驾轻就熟。从这一角度看3D打印无疑拓宽了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体验。

怀疑者则认为,3D打印并不完全适用于以“思想、审美、技术和稀有性”为核心价值的艺术门类。有人担心3D打印会导致艺术创作中宝贵的传统手工技艺的流失,也有人忧虑3D打印严密的算法会抹杀艺术创作中弥足珍贵的手工痕迹。3D打印也常常在版权和道德问题方面遭到道德人士的诟病。怀疑者们言之凿凿的发问:当艺术创造变成艺术制造的时候,艺术的价值是否依然存在?

我们是否放大了3D打印对传统艺术界的冲击,也高估了3D打印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颠覆性作用?毕竟,任何技术都是一种脱离于思想之外的工具。

在本期的“视线”栏目中我们约请了在3D打印艺术创作方面进行不断探索的几位艺术家撰写文章,阐述各自对3D打印的观点及创作体会。同时还约请了站在3D打印外围的艺术家、编辑、教授及普通艺术工作者就这一陌生领域的认识和体会发表见解。当然,有关对3D打印的深入研究,短短几篇文章并不能涵盖3D打印领域之全貌;但是,就是这些零散的思考,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人们思维撞击后,迸发出的不同理念与观点。也就是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看到了拥有理智思维的人们,在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的研究应用中,就同一问题、不同面向的观点,最终达成令人欣喜的和解。

猜你喜欢

双年展丝路艺术家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丝路梦
丝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梦丝路
丝路谣